古孜拉·依力哈木
【摘 要】溫室大棚是作為設施農業的一種,是最有效的節水生產和改良土地的方式,是大幅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現代化農業成產方式,溫室大棚在莎車縣地區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發展溫室大棚從而達到節水目標,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關鍵詞】莎車縣;溫室大棚;農民;農業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模式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豐富了農業生產內涵和外延,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上海對口支援莎車縣建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基礎項目建設,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物質裝備水平的得到提高。
莎車縣的水資源非常的缺乏,缺水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快速發展,莎車縣兩大河流水源主要由冰川融雪補給,季節性分配很不均勻。隨著作物種類不斷增加,供水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莎車縣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開發溫室大棚的理論意義
莎車縣地處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邊緣,喀喇昆侖山的北麓坡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總面積895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157萬畝,年平均氣溫為11.7℃,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860.3個小時,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3.3毫米,屬大陸荒漠型氣候,日照時間比較長,水源短缺,生態脆弱,干旱又炎熱,光熱資源非常豐富,同時,由于本區經濟落后,人力、資金和技術等社會性資源短缺,農業經濟發展停滯。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民因發展意識淡薄,觀念落后,收入水平低,只能做到對農用化肥、農藥、地膜、簡單農具等一般性生產資料的低水平投入,農業生產低效重復,農業經濟發展能力明顯不足。這些自然資源優勢有利于莎車縣地區溫室大棚的快速發展。農業發展的自然基礎差,在長期發展中,迫于人口生存壓力,發展乏力,農業生產原始粗放,經營方式單一。
莎車縣自2002年大規模發展溫室大棚,截止2015年底共有日光溫室折合標準棚10436座,占地面積約2萬畝,其中:鋼架棚6495座,配備棉被溫室5325座,配備卷簾機溫室1612座,拱棚2700座。莎車縣可種植的溫室9567座,2015年種植越冬茬蔬菜2752座。莎車縣溫室大棚目前存在著諸如土地利用率低、盲目引進溫室、設施結構不合理、能源浪費嚴重、運營管理費用高、管理技術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及單位面積產量低等諸多問題。
二、開發溫室大棚應用價值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為,用溫室大棚在干旱地區發展設施農業提高所有糧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效率,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狀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用是最大的,效果是最好的[1]。
新疆設施農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截至2009年底,新疆地區設施農業面積達到587萬hm2,與上年相比擴增了333多萬hm2。為新疆帶來農產品總收入6688億元,其中純收入為4297億元,農民依靠農產品所得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00元左右,占據農民總純收入的10.5%。新疆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已離不開設施農業,它是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是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莎車縣溫室大棚現狀
莎車縣溫室大棚規模在“十二五”期間逐年減少,影響溫室大棚產業化發展進程。建棚初期,為了擴大規模,在溫室建設選址、棚間距、質量上把關不嚴,導致12000余座溫室被拆除,溫室大棚生產需要精細管理,莎車縣專門從事溫室大棚生產的農民較少,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提升溫室大棚種植管理水平和效益。農民組織化程度底,溫室大棚標準化、產業化難以推進。溫室大棚生產和經營方式仍以個體農戶分散生產,農民直接進市場的局面沒有改變,難以提高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沒有形成系統的設施農產品銷售服務體系,當地設施農產品不能成批量、有組織的外銷。
四、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莎車縣溫室大棚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溫室大棚產業結構
為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抓好 “菜籃子”工程,“十三五”期間計劃將設施農業發展到8萬畝,其中2016年計劃維修改造恢復大棚3500座,新增大棚4000座,確保市場有效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實現農民增收。
(二)提倡多渠道融資、投資發展設施農業
通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扶貧資金和貼息貸款等形式來發展我縣設施農業。還可通過招商引資,鼓勵和吸引區內外公司、企業及私營業主、個人和專業大戶,以各種形式投資發展設施農業,逐步達到規模化發展。
(三)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種植水平
一是提高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加快實現知識結構更新,轉變服務觀念。二是聘請農民專家參與設施農業發展,發揮他們示范帶頭作用。三是加大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從實際出發,講解農民便于掌握和操作的實用技術。
(四)大力推行工廠化育苗,加快品種優化升級
工廠化育苗是加快設施農業發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技術措施,從源頭上推進品種良種化、種苗標準化,實現“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
(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
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農產品分級、包裝等初加工,提高農產品商品性,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促進農產品物暢其流。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圍繞特色鮮明的主導產品,不斷提高我縣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抓好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果蔬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對農產品供求、價格及主要批發市場運行狀況等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預測發布,為供求雙方提供信息服務,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
【參考文獻】
[1] 鐘鋼《國內外溫室發展歷程、現狀及趨勢》文章編號:1674-1161(2013)09-0068-0,第1-5頁;
[2] 何啟明《甘肅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不可持續因素分析》文章編號:1008-9020(2006)01-120-04,2006年,第1-5頁;
[3] 白春鶴,臧建玲.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中外企業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