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彥芳
摘 要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何培育創新型人才則直接決定著一個企業創新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培育創新型人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實施“四化”驅動,即:強化創新思維,優化創新氛圍,固化創新機制,變化培訓載體,才是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的王道。
關鍵詞 創新型人才 企業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3-000-01
一、強化創新思維,突破傳統模式
創新需要勇氣和智慧。前提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或者叫做思維的革新。一個墨守成規的人因循守舊,思維方式僵化單一,處理工作任務如“矮子看戲”,人云亦云,一成不變。在這種思維方式下談創新簡直難以想象。企業要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首先要對職工進行思維方式的革新,要鼓勵和激發職工善于并且敢于突破傳統,獨立思考,從獨特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大膽質疑,敢于標新立異,別出心裁。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一些陳舊的、不結合實際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是洋框框,還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們打破,大膽地創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企業可以通過團隊拓展訓練,逐步培育職工的創新思維模式,讓職工從事自己從未做過的體能或者技能訓練,看到自身潛能和轉變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可以邀請專家學者授課,舉辦專題講座,開辦培訓班,開闊職工的視野和思路,推進思維創新。探索開展職工創新室的創建活動,提高職工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想象思維和替代思維的能力,保持創新的熱情和動力。
二、優化創新氛圍,培育創新文化
創新需要鼓勵和尊重。創新文化是企業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滋養創新型人才最肥沃的土壤。一個擁有蓬勃生機、求新求強求優的企業,必定是一個尊重知識,尊重創造,鼓勵創新的企業。職工在這個企業里人盡其才,集思廣益、集中智慧,進行著創新和創造,這一切力量來自創新文化的沃土,也是一個企業求新意志的集中體現。企業可以通過日常教育引導,重點節日企業文化精神的浸潤,利用職工技術創新室,發明創造命名,金點子征集、流程優化、課題攻關等載體,培育職工的創新意志,增強職工自主創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企業興旺,我的責任”的員工責任觀,形成創新意識深入人心,創新人才無上光榮,人人受尊重,用創新成果比貢獻的濃厚氛圍。同時,企業也要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敢為人先,勇爭一流的氛圍,因勢利導,引導職工主動積極的發現并解決問題,用創新文化激發職工創新的激情和動力。
三、固化創新機制,凝練創新精神
創新需要機制的完善做保障。一是要建立創新項目網絡體系,構建大創新格局。在企業的管理、技術、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創新來源于工作實踐。只有明確業務流程、技術操作、設備原理及操作的不足之處,在“三工”即工具、工藝和工序上,在“三基”即基層、基礎和基本功上,提高操作技能,優化作業流程,提高技術含量,增強實用性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創新的目標和方向。同時,要明確人員,明確責任,尋求創新項目,構建創新基礎網絡體系。二是要建立科技評價機制,對創新的技術含量,資金人力投入、創新關鍵和重點、推廣程度、預期效果和工作步驟等進行科學評價,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人力支持等,為創新項目的落地生根提供有效保證。三是要建立持續有效的激勵機制,對于創新型人才給予物資獎勵和精神鼓勵,讓創新能手在經濟上得實惠,精神上得鼓舞,政治上獲榮譽。四是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上,在儲備企業人才庫時,要注重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強化自主求突破,強化創新求發展。因為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五是在人才培養方面,著力從培育專業人才轉向致力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創新機制的完善和固化,進一步凝練創新精神,為企業創新創優提供強勁支撐。
四、變化培訓載體,提升創新能力
企業依靠創新,創新依靠知識。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培養載體的變化和調整,要根據企業的生產實際,不斷提高職工的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注重安全知識的培訓和教育。在安全技術培訓上,可以利用案例教學、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多媒體教學,培訓后跟蹤調查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培養職工的團隊精神和新的思維方式。利用職工技能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操作和現場演練,注重把理論轉變為實踐,通過現場的實踐,學習實用知識,開發思維,挖掘潛力。二是在技術創新上,重視研究,搭建學術理論研究平臺,在科研實踐中鍛煉培養科技人才,廣泛開展科技研究和技術創新活動,開展論文發布會、項目研討會,選樹首席職工、進行發明創造命名等活動,搭建創新平臺。三是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注重自主創新,通過在生產實踐中,開展修舊利廢、小改小革等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四是拓寬成長路徑。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大膽選拔年輕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擔當管理重任,采取送出去培養和請進來集中辦學等多種形式,大力鼓勵職工自學自考,自我提高,增加知識儲備,使創新型人才豐富知識結構,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