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增雄
【摘 要】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指定專門的機構來負責解決糾紛,而且過錯方如果是金融從業者,那其有責任向消費者進行民事賠償。與此同時,金融從業者也必須向消費者詳細且明確地闡明產品的風險,并推薦風險適合的產品給消費者。同時,也需要明確了該法的適用情形等。該法使臺灣金融方面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得到法律保障。對比中國大陸,現今還缺少專門頒布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法規。因此,大陸方面應該討論臺灣該法的優缺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善自身。
【關鍵詞】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優點;缺陷;建議;大陸;借鑒
近年來,隨著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其所引發的危機事件也層出不窮,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經常得不到保障,由是,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起金融監管。因此,臺灣當局通過參考臺灣目前已有的關于證券行業、銀行和消費者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其他國家如英國、美國和新加坡等關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相關法律,于2011年6月,出臺了保護金融方面消費者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此舉對中國內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借鑒意義。本文基于此,首先針對臺灣金融消費機制的優點和缺陷進行了簡要分析,然后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將其與中國內地的金融消費機制現狀進行了對比,并最終得到了相關的啟示。
一、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的優點
(一)立法及時、具有地區特色
臺灣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立法,不僅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和要求,而且具有符合本地現實情況的特色。2008年,在華爾街危機之前,很少有國家專門針對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障開展立法工作。可是在此之后,很多國家都開始重點建設金融消費者保障的立法。臺灣地區緊跟國際潮流,及時頒布了相關法律。同時,此法還結合了臺灣金融市場的地區特色,重新界定了金融消費者的范圍,雖然除去了專業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但新增了購買金融服務的消費者等,這充分符合了臺灣地區個人作為金融消費者相比從業者更劣勢的普遍現象。
(二)創建了金融消費者保障機構
在從前的臺灣地區,雖然消費者可以通過法院等各種渠道進行申訴,但存在多而雜的局面,這些渠道都不是專門處理金融糾紛的,組織結構和手續都十分復雜,給消費者的申訴造成極大的障礙,也浪費了消費者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導致消費者的利益受損。而且,與金融從業機構相比,消費者者不管在金錢還是專業方面都處于劣勢,所以很難進行有效地申訴。金融行業內部成立了解決消費者糾紛的內部處理機制金融同業公會,但是金融同業公會在金融機構的利益和消費者沖突時更容易傾向內部的金融機構一方。所以,臺灣地區的消費者糾紛急需專門的機構來處理,從而更公平和高效的解決爭議。
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規定由“金管會”創建消費者投訴機構,專門負責金融消費者爭議。此機構性質是財團法人,組織構造包含監察人、董事會。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金融服務公司進行申訴,公司需在30天內給予其處理結果。如果公司不在限定時間之內解決或消費者不認同該結果,那么消費者便可申請消費者投訴機構評議。投訴機構會專門成立小組來進行評議。臺灣此機構的創建既能公正、高效的處理消費者申訴,也能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利益。
(三)明確了金融業者的義務與賠償責任
臺灣地區《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規定金融業者應當在了解消費者資料的基礎上,為其選擇合適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在簽訂合同前還需要向其說明產品或服務的風險。該法還明確了金融業者不實行規定所需要承擔的賠償。
一種情況是銷售產品或服務前,金融業者隱瞞其風險,誤導消費者購買。另一種情況是銷售產品或服務前,金融業者沒有充分了解消費者資料,未參照其具體狀況選擇適合的服務或產品。這兩種違反法律規定義務的情況下,如果消費者的利益受到了損害,金融業者應該賠償其損失。
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不僅規定了金融服務業要披露風險,也充分保障了消費者對金融產品或服務的知情權。早在之前臺灣出臺的《消費者保護法》中已經規定了消費者具有知情權。但是缺少專門關于金融行業消費者的法律。在專門立法之前,由于金融行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專業性和復雜性,缺乏專業知識的金融消費者還是經常被誤導,承擔合同中“風險自負”的后果。
(四)加強了監管力度
臺灣法律還規定了對金融業者具體監督的范圍。包括對金融服務業的廣告宣傳、合同契約、風險揭露及為消費者選擇的產品或服務的合適程度等各方面的監管。
二、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的缺陷及建議
(一)沒有明確金融消費爭議范圍
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對消費者和金融從業者兩者爭議這個概念規定不明確。雖然第5條規定了其為兩者間的民事爭議,但是民事爭議分為很多種,不僅是規定的告知等義務沒有履行還包括服務態度和效率等偏主觀的爭議。金融消費爭議范圍不明確可能導致在處理時不能做出準確判斷。
關于金融消費者爭議概念模糊的缺陷,建議可以增加詳細的示例。簡單來說,就是詳細列出屬于此爭議范圍內的具體情況或者不屬于的情況。例如:服務態度、服務效率等沖突不算是金融消費爭議。
(二)消費爭議的處理程序不合理
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關于相關爭議的處理程序,使消費者由原來可以避免直接和金融業者接觸,直接向第三方機構或政府相關部門等進行申訴,轉變成了必須首先向金融業者申訴,當消費者與金融業者不能在規定時間內解決爭議,消費者才可向消費者保護機構要求評議。很多情況下,消費者和金融業者很難彼此協商時,還是要根據此法規定的流程,降低了效率。建議可以將規定的流程轉變為可選程序,消費者可以選擇先與金融業者協商進行內部處理爭議的模式,也可以直接向消費者投訴機構提出申訴,方便消費者的申訴能夠得到公平高效的處理。
關于消費者申訴結構對于申訴處理費用收取的規定也存在不合理性,該機構只向金融業者收取,忽略了消費者不合理使用申訴權力的狀況,對金融業者不公平對待。建議增加過錯方是消費者,則向消費者收取爭議處理費的規定。
(三)風險評估方法不科學
臺灣法律規定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金融業者需為消費者基于了解的基礎上合理建議以及風險披露的義務。但是有關風險評估方法卻沒有具體規定,金融從業者常采用問卷等方式來評估消費者的風險屬性,而這些方法本身存在諸多弊端且各家機構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缺乏統一的科學風險評估方法,建議增加規定要求金融服務業引入第三方風險評估制度。采用第三方風險評級機構進行風險評估更加科學規范、客觀公正,同時有利于監管。
三、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對內地的借鑒作用
目前,大陸內地關于金融消費者保障機制的現狀是并無專門的立法,也未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隨著內地金融市場的快速成長和不斷健全,金融消費者也逐漸地增多,那么隨之而來的金融欺詐等案例也開始層出不窮。因此,通過立法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是勢在必行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金融消費者的利益。
結合臺灣《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的優點和缺陷,內地要創建完善的金融消費者保障機制需要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內地要適當地學習臺灣,出臺專門的法律來保護金融消費者,而且立法要及時,也要符合大陸地區特色,充分保護金融消費者。除此之外,法律需要明確規定金融業者的義務與賠償責任,促使金融業者更加規范地從事金融活動。
其次,內地也要效仿臺灣去專門設置金融消費者保障部門,高效公正地處理消費者申訴,同時也要負責監管金融服務業。但是,要改進臺灣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其中的漏洞,首先,就要明確規定消費爭議范圍和提供更合理的爭議處理程序。除此之外,還要十分注意爭議服務費用的收取問題。由此,在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同時,才能真正地避免消費者濫用權力所導致的對金融業者的所造成的不公平,才能保證金融業健康、順利地發展。
最后,大陸要結合已有的商業銀行來引入第三方風險評估制度的法規和相關規定,在消費者保護機制中,同樣也十分需要引入第三方風險評估制度,從而更加公正地來引導消費者正確地投資金融市場。
總體來說,大陸對于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的發展還需要加快腳步,并且需要借鑒臺灣的相關規定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才能更好地完善內地的法律,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使金融行業長效地蓬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