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摘 要】自從文明時代開啟,人類社會一直在努力追求尊重人權,享受個人尊嚴,自由和幸福的目標。國家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集風俗,習慣,觀念,政治等不同屬性于一體的政治領域。人類作為地球上的生物,就享有自然的人權。國家應保障其國民的人權不受侵犯。法律是每個國家保障國民人權的基本手段。保護人權,必然使國家的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將通過法治來保障法律的實施。而在非法情況下,執行者被利益蒙蔽,濫用法律。使法律不能正常執行,就無法保障人權。
【關鍵詞】法;法治;人權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規律及其內在本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即國家治理,也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國家治理是對國家機關,公民和其他社會組織活動進行行為調整。法律作為客觀規律調節人類在社會之間的行為的客觀規律,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運用法律規范來治理國家是法治的主要特點,從而反映人民的意愿,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不是通過個人的主觀意志和理念,實現國家管理。
一、法的概念
在了解法律概念的時候,人們往往首先從探索法律的起源開始。這可以從古代人類社會生活的活動說起,人們判斷是非的時候有自然的意識“法律”。西周時期,我國就建立一個堅實的“灋(法)”字樣,“灋”意味著公平。由代表公平公正的“獨角獸”代表“灋”來決定對錯。那么,為什么不使用其他人的訴訟呢?對別人的不信任意味著“灋”沒有被當時的人們所了解,掌握和使用。古老的“律”字解釋為“均布”,是一個古老的調音樂器。春秋時期,“法”、“律”并稱為法律。因此,法律應該是調整人類社會和人之間行為的客觀規律。
二、制定良好的法律規范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規范之母,是各國家機關行使權力的基礎。制定一部好的《憲法》是法治的基本目標。《憲法》的根本任務是確保充分實現人權。《憲法》應為國家主權,公民人權提供保障。國家各機關分工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權不受到不法侵害。按照《憲法》規定,國家應建立國家權力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它們是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人權的最終實現。
三、加強教育力度與宣傳力度
法律意識伴隨著人們在社會生活、活動逐漸形成。健全法律頒布后,以國家的名義公布。以各種形式進行宣傳,讓廣大市民了解法律的內容,接受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法律教育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國家法律符合教育要求。全國宣傳法律教育,從小學起就應受到遵紀守法教育。學校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學習場所,在這個階段對他們未來判斷是非,預測行為,自覺遵守法律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更應當加強校園法制教育,規范教師法制行為,做良好的榜樣。另一個層次是法律職業教育。法律職業教育是培養教育法律專業人士,國家應該有一個國家的司法機關,為法律服務提供法律應用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一個國家的法律精神也可以是通過法律職業的工作體現,他們的法律素質直接影響到國家法律的影響。因此,職業法律教育是法治的基礎,也是法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四、執法公正
公正執法是實現國家法治的唯一途徑和方式。人權的保障只有通過公正執法來實現。執法指的是一定的國家機關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賦予的權限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付諸實施的活動。包括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職務活動均屬于執法的范疇。執法即法律的執行。狹義的執法指行政執行,指國家行政機關、法律授權或委托的組織及其公職人員在行使行政管理權的過程中,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貫徹實施法律的活動。[1]司法公正,是保障人權實現的最后救濟手段,是司法機關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同時,也是依法治國對司法機關提出的必然內在要求。司法公正分為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五、執法監督
孟德斯鳩在《法律精神》中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政府機關,司法機關是國家的執法是國家代表的力量。法律的實施,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權力的介入,更存在權力擴大和濫用的可能性,有必要建立執法監督體系和機制,有效監督執法機關。當然,也可以由人民民主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公務員應根據其崗位設置的條件進行嚴格的問責制,調查和退出制度,必須指定民主,公開,嚴格把關。這些人必須有專業法律教育,高素質的精英,專業素養和個人的性格,為人民的信任。[2]
六、結束語
上述方面可以說是建設法治國家的總體目標。每個目標的具體內容是相當復雜的。但是它的最終目標是確保實現人權。只要保障了人權的實現,社會穩定,順應了經濟發展規律,國力必將會強盛。法治對應于人治。畢竟,人治必然會帶有個人色彩和利益趨向,導致畸形發展,對國家的客觀規律,人與社會產生傷害。如今的美國,英國,日本都是一個個有力的證據。這只有通過全世界法治,才得以使人們充分享受個人尊嚴,自由和追求幸福。
【參考文獻】
[1]江必新,王紅霞.法治社會建設論綱[J].中國社會科學,2014,01:140-157+207-208.
[2]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法學,2014,0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