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萍
【摘要】當前我國處于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思想無不與優秀古村落所折射出來的思想智慧和先輩們的生產活動有著相似印記。習近平總書記說:“今天,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與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特別是包含其中的傳統美德。”所以研究江西古村落傳統文化的思想道德資源對于當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建設以及城市更新、新農村建設等,都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古村落傳統文化
一、研究起源
從國家層面:在十三五規劃中:“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正興傳統工藝,實施典籍的整理工程。”研究古村落文化的思想道德資源對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具有充實性作用。不僅能有充實文化傳承體系還能夠起到正確引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有效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到:“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的世界文化的激蕩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p>
從社會層面:從宏觀層面: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二,但是文化素養排名我們卻不得不說我們還是有些底氣不足。古語有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一個社會整體風氣的涵養制約著國家的發展,所以加強社會各層人員的道德素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從微觀層面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不能與經濟發展匹配的道德敗壞事件:老人不扶、網絡暴力、食品安全問題,貪污腐敗,親情冷漠等。這些拷問人性的事件,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心靈震撼的敲擊。有人看到老人也不去扶了;有人懼怕買食品;看到當官的就覺得都是貪官,不在是為人民服務,是為自己服務了;等等,整個社會充斥著不信任、冷漠、暴戾之氣。這是多么嚴重可怕的事,所以研究傳統古村落傳統文化的道德資源有望是一副良藥,治愈現代社會人們的心之殤。
二、古村落文化在思想道德資源的研究重點及其文化形態
1、古村落研究重點
2、古村落的文化形態
2、古村落的文化形態
古村落的文化形態上古村落的文化形態是指古村落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它的選址、規劃、布局、建筑、裝飾等方面承載了相當深厚的傳統文化。這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面:一是經世致用的儒家文化,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特別是隨著唐朝以后科舉的興旺,儒家文化始終是古村落文化的核心。二是建立在易經理論基礎上的堪輿文化,盡管它帶有一些神秘主義色彩,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必科學,但它畢竟也是古村落文化建設的基礎。江西婺源古村落中的古建筑均為青石基腳、馬頭山墻、天井廳廊、水磨石庫門坊。明代的建筑造型雍容大方,磚雕木刻疏朗淡雅;清代建筑繁復玲瓏,雕刻注重細密精美。如:大夫第石庫坊、俞氏宗祠、極德堂石庫坊、極德堂繡樓等。這些古村落創始人一般都是古代的仕人和文人,他們有著儒家文化和易經文化的素養,因此在選址和創建之處就表現了創始人的人格理想和居住理想。在以后上千年的發展中,古村落中建有一大批能夠承載儒家文化和易經文化的古建筑村民也具有與先民一脈相承的理念,一般具有濃厚的耕讀文化傳統。
3、古村落文化的禮教
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代科舉以儒家經傳為準繩。禮教所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標準、宗法關系等等,已構成中國古村落社會不成文的法則。這些傳統規章,有的被列如家譜,成為一族人的法規。“禮”直接影響村落和居民的生活環境,村內一族的祠堂構成村落的中心,會選擇最好的位置構建。民居的平面布局也因襲著千年不變的格式,堂屋居中,為一家的起居中心,設立供案立祖中排位,堂屋左右設臥室,按老幼尊卑居住,這種格式因襲至今。中國大多數農村社會以“禮”來維護村落社會的秩序,用以保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家庭、村落及一大姓氏家族之間的和諧、安寧。據記載婺源自古以來文風昌盛,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婺源松巖里人,出生官僚地主家庭。朱熹把儒家學說推到新階段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禮儀、家規、家祭以及建筑風水等,深入社會基礎,影響深廣。同時作為故里的商人活動遵循儒家“誠信”、“誠篤”、“立信”、“言而有信”等道德說教,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取利,重孝輕利。婺商還堅信“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的倫理。恪守“得諸社會,還諸社會”,致力于捐建義學,修橋鋪路,扶貧濟危。這些無疑大大提高了古無緣人的文化素質。
三、古村落現狀及其保護古村落文化的措施
江西古村落眾多,如婺源古村落群、安義古村落群、流坑古村落,還有吉安陂古村,釣源古村,大余梅關古道,龍南關西圍屋,贛縣白鷺客家古村等等。但是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古村落的數量和分布越來越少,資源的稀缺性日益凸顯,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古村落將慢慢消失。
1、分級保護:編制重點村落的各級保護規劃。
根據江西歷史文化保護村落的分級名單,對重點村落進行分級保護,編制各級保護規劃,其中對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進行重點的編制保護規劃。同時劃定各級古村落文化保護區,提升部分較完好的或者較為嚴重的遺跡的文保單位級別,整體保護村落的傳統風貌,自然和文人景觀包括民居建筑,意向格局,歷史遺存,風土人情等物質非物質遺產,以突出村落風貌的歷史原真性。
2、充分認識歷史村落具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特殊性及其不可再生性,在整體保護,分級保護的基礎上引導村民進行適度的休閑旅游開發,使其成為村落經濟多樣化的動力,在將這些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同時,提供村落保護所需的部分資金,實現發展中求的保護,保護中求得發展的良心循環,總體控制上,將旅游開發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村民生活相結合,將村落風貌觀光,鄉村休閑農作和生態休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走保護與改造、更新、利用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結束語
古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史和古建筑文化的寶庫,是中國古代哲學和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古村落默默無語的向我們呈現文明的精華和涵養。生活在古村落的人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它固有的傳統和文化。以及古村落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與現代人是心靈相同的。
【參考文獻】
[1] 王偉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 中國社會科學, 2015(10):4-28+203.
[2] 趙 羽. 不負重托繪藍圖,履職盡責謀發展——出席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的人大代表熱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J]. 吉林人大, 2016(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