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峰
語文是生活交際的必備工具,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我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進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
我在教學《維生素C的故事》一課時,利用故事性文體,站在文體的立場上訓練概括能力,取舍教學內容,培養語感,選擇教學方法,挖掘文本空白想象,講故事,這是一節文體意識觀比較強的語文課,現就本人體會做粗淺的解讀。
一、理清思路,反復朗讀
在《維生素C的故事》一課中,文中以哥倫布的心情為主要線索,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讀故事后說出哥倫布心情的變化:十分沉重—越來越重—又驚又喜。引導學生從這三個詞語入手找出變化的原因,哥倫布的心情十分沉重,越來越沉重都源于對船員的關心、不舍、愧疚以及面對當時情況的無奈,以至于發現船員沒有死表現出了又驚又喜的心情。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主要引導學生研究人物心理——哥倫布和船員。從中我們認識了一位關心愛護船員的哥倫布,認識了一群顧大局、識大體的船員,《維生素C的故事》一課,老師抓住情感線索如下展開教學。
師: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的3~6自然段,圈畫出描寫哥倫布心情變化的詞語,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他心情變化的原因,可以和你的同桌討論討論。
生:十分沉重。
師:為什么?
生:還不到一半的路程,就有十幾個船員病倒了,那么接下來的航海任務能完成嗎?
生:“一半”“十幾個”這兩個數字讓我們感受到哥倫布的無助。
師: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上面對無藥可救的船員,怎能不憂心忡忡呢?一起來朗讀感受哥倫布的心情。
以上片段教師圍繞哥倫布的心情這條線索展開,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感。
1.教學中老師充分利用他們作為語感材料,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有表情有節奏地潛心誦讀,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變化,從語音、音韻的變化中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
2.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十分沉重、越來越沉重、又驚又喜這些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并不難理解的詞,在語境中反復揣摩品味挖掘其蘊含的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
3.如果感受離開了生活經驗,語言就會同現實失去聯系,從而難以獲得具體的語感。
二、留足時空,情潮涌動,語言表達
語文教學,要給學生留點思考或用于消化的時間。教學時間的停留,只是教學暫時的休止,實際上學生的沉思默想,讓教學“冷場”的背后思潮、情潮暗自涌動。這都不是壞現象,實是學生進入境界的表現。空白即填補空白。語文本身具有無窮的空白,作為語文教師,更要引導學生空白。例如《維生素C的故事》一文的語句中有很多“空白”,教學中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生活與情感的積淀,通過想象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連接起來,補充言語留下的“空白”,激活文本的靈性。如:“不久海上兇神就悄悄地降臨了,船隊才行,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經有十幾個船員病倒了,品讀這幾句時學生便想象海上兇神的可怕,全員病倒的形象,有蜷縮的,有倒下的,有面色蒼白的,有不斷流血的,有呻吟的,有喊叫的……那凄慘的情景能不讓哥倫布心情沉重嗎?
當學生讀到:“船長,你就把我們送到附近的荒島上吧,等你們返航歸來的時候再把我們的尸體運回家鄉……”學生想象著船員說話時的表情,那種顧全大局的高大形象以及個人不特別感動又很無奈地點頭,流淚擁抱揮手,一步三回頭,依依不舍告別的情景,課上到這個份上還需要教師再講解嗎?而這種最打動人心的力度恰恰是言語“空白”所發揮出來的效應。
三、從文本結構中概括獲取文本信息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學設計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把課文內容具體地從頭到尾復述一遍,若是簡介概括也大多抓不住重點,語言不流暢,語病多多。
概括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的能力目標來看,各個學段的側重點不同,第二學段更多的是關注重點段落內容的訓練,逐步培養學生把握課文要點的能力,并學習理清文章的脈絡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維生素C的故事》這篇課文,航海的故事中套著一個發現維生素C的故事,故事是淺顯的,那么教什么呢?結合中年級段課標要求和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將這篇文章作為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的素材。
首先直觀呈現,彰顯脈絡條理,在初讀整體感知環節,老師出示一張表格,請學生填寫,學生通過讀書找信息完成表格后,老師針對這張表格進行小結,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從出發到返航,很有條理,這樣直觀呈現,讓學生很快化解了故事的脈絡,簡明合理又清晰自然。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一課上完進行全文總結時,一定要對本課主題思想進行深化、拓展,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想象力,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境中的空白讓學生學會積累,深化拓展,智慧生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