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付欣然+馮欣欣


【摘 要】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給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農村體育在全民健身的目標里也愈發的占據重要的位置,農民及其子女的健康問題不解決,當代中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就難以整體提高,農村的健康安全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發展農村體育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訪談、問卷等研究方法總結、研究了赤峰市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因素,并提出加大投資、宣傳力度、強化政府職能等相關的建議,希望能為寧城縣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之處。
【關鍵詞】農村體育;制約因素;相關政策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為中國農村各項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包括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財富,而且在科教、文化、衛生、體育等方面要全面發展,全面建設。” 【1】邁向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農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還包括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農村體育事業顯然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是農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對于農村體育的研究有很多重要的成果,在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狀況及其建議上有很大成就,本文重點研究了赤峰市寧城縣的農村體育發展狀況,寧城縣與其他地區相比,更強調和突出發展的是老年體育。
寧城縣位于內蒙古東部,赤峰市最南部,地處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寧城縣全縣行政區域面積4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9萬畝,總人口為58.5萬人,全縣區轄18個鄉,10個鎮,342個行政村。寧城縣是農業大縣,以農村人口為主。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口號喊出以后,農村體育迅速發展。研究赤峰市寧城縣農村體育的發展狀況,對于掌握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狀況、促進農村體育的發展、探索出一條符合寧城縣體育事業發展道路有著重要的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農村體育為研究對象。選取寧城縣忙農鎮大忙村、大明鎮南城村、大明鎮三姓莊村三個村莊為調查對象展開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問題研究》、《新農村體育指導》等相關書籍,閱讀了“發展農村體育 構建和諧社會”等相關文章,查閱了《寧城縣志》等資料,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
2.訪談法:圍繞赤峰市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現狀這一主題,對寧城縣文體局主任封國華進行了訪談,了解了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現狀、制約因素等相關問題。
3.問卷調查法:在寧城縣大忙村、南城村、三姓莊村三個村莊隨機選取100名村民進行了問卷調查。采取當面發放問卷,當面回收問卷的方法,問卷有效率達到100%。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寧城縣農民的體育認知與參與現狀
1.寧城縣農民對體育的認知狀況
通過調查知道,67%的農民都不知道從事農活是否就是進行體育鍛煉。由于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教育水準等諸多原因,部分農民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少,文化素質比較低,長期的個體經濟制約他們養成了重于眼前實際、缺乏長遠的目光和小富即安、知足常樂的小農經濟思想。另外,近幾年全國有近一億多農民工進城打工,留守農村的婦女被繁重的家務勞動纏身,他們的主要精力忙于農活生計,投身到“發家致富”的事業上,真正從事健身娛樂的時間更是有限的。【2】長此以往,農民對體育的目的、作用、意義認識不清楚,農民的體育觀念傾向保守性,甚至有部分農民認為“勞動即體育”、“體育與自己無關”,在農民群體里,“一天勞動、不用運動”的觀點仍舊占主導位置。
2.寧城縣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認知狀況
在走訪中得知,部分居民通過電視新聞聽說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有40%的居民對此毫無概念。早在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就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將“基本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作為我國全民健身事業2010年的奮斗目標。【2】在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施“億萬農民健身工程”,這是體育系統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行動,主要目的是把全民健身服務體系覆蓋到廣大農村,使廣大農民享受到基本的體育服務,通過廣泛開展農村體育活動,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但是在這個背景下,寧城縣農民對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農村體育的具體含義的認知仍舊是比較模糊,并不了解其內涵。
3.寧城縣農民閑暇時間從事活動情況
調查得出,農民所從事的活動排在前兩位的主要是:看電視(占41%),打牌等娛樂活動(占26%)。而表一說明,農民在閑暇時間從事的鍛煉活動只要停留在散步跑步方面,活動內容單一。同時在調查寧城縣農民認為是否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時,有80%的人選擇的很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但是在問及其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時,54%的人選擇了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46%的人選擇了從來不參加體育鍛煉。廣大農民認識不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很少有人進行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農閑時要么睡覺,要么打牌賭博,電視作為一種新的消遣工具,一定程度上也沖擊著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寧城縣在文體局的訪談中知道,寧城縣每年都會舉辦中京文化節,在文化節中有相關的農民項目,在多數的鄉鎮都有農民運動會,村內自發組織的活動較多,如扭秧歌,踩高蹺等。但是在調查問卷中和實地走訪中發現,寧城縣農民對農民運動會并不是積極參與,不僅由于時間上不充足和地區上的限制,而且在體育鍛煉上認識不足,參與鍛煉的積極性不高。
(二)寧城縣農村體育的發展狀況
1.寧城縣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配備情況
表二表明,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活動場所主要是自家庭院,72%的居民家附近沒有專業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影響農民參與戶外鍛煉的一個首要因素就是缺乏休閑活動的場所與設施。在寧城縣文體局“五年計劃”的影響下,只是在部分村莊里建立了籃球場地,乒乓球臺和老年人門球場地。寧城縣農村的專業體育設施、體育場地比較少,農民缺乏專業的鍛煉場所。在是否希望村莊安裝專業的體育健身設施這項調查中,59%的農民選擇了希望安裝,農民對相關專業的設施和場地還是充滿期待。
2.寧城縣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分布情況
在訪談中寧城縣文體局封國華主任談到,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上有專業的社會指導員約300人。而且基層的體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專業知識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人才結構比例失調,甚至根本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技術、技能培訓。由于受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基層體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體育人才,另一方面專業體育人才也不愿意去農村,這就造成了寧城縣體育工作在農村舉步維艱的尷尬局面。由此可見,寧城縣在發展農村體育上,社會指導員是其中一個薄弱環節,以至于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缺少最基本的指導。
3.寧城開展體育活動情況
在寧城縣文體局訪談時得知,寧城縣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活動內容比較豐富。
調查問卷顯示,關于是否有村民自發開展體育活動,比如秧歌等活動,有73%的村民都選擇了在正月或者重大節日,村民自發組織秧歌、高蹺等活動。看來,農民對于豐富自己的生活,增加娛樂活動上還是有較高積極性的,但是時間主要都集中在新年期間。
(三)影響寧城縣農村體育發展的因素
1.寧城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體育是一種較高層次的享受。只有在社會經濟發展,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恩格爾系數普遍降低,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容易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們才會把享受的需要提高到重要的地位,才愿意而且有能力花錢買體育用品,享用體育、觀賞體育。[4]寧城縣農業人口居多,是國家的貧困縣,農民大部分以耕種為生,造成寧城縣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收入不高,在這樣的低收入背景下,農民在滿足溫飽之后更多的是進行子女的教育投資,在發展體育活動上缺少經濟上的支持,以致對體育的需求比較低。
2.政府對農村體育發展不夠重視
近幾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加快,城市的物質條件逐步改善,但是同時對城鄉間人口流動加以限制,就使得農村人均占有資源很難得到改善。一直以來,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寧城縣政府相對重視城鎮發展,對農村的發展存在疏忽。即使在《全面健身計劃綱要》的號召下,重點發展了老年體育,但是相關政策沒有持續性,沒有深入到農村內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體育的積極發展。
在農民心目中,71%的人都認為鎮政府沒有組織過相關的體育活動。有相當一部分農村領導干部觀念落后,他們認為農民是體力勞動者,不需要體育鍛煉;一些地方黨委和政府忽視農村體育工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經濟建設上,認為住體育并不能結局農民的溫飽、富裕等問題。
3.發展條件方面的制約
(1)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稀少
調查顯示,28%的人認為沒有地方和設施成為制約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雖然寧城縣在針對農村體育發展方面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分層管理機構,各鄉鎮都有文化站,縣鄉有體育協會,并且有相關的政策和制度,但是由于寧城縣是國家貧困縣,歷史現狀較多,造成了寧城縣對農村體育的投入資金較少;另外寧城縣是人口大縣,人口分布密集,造成活動場所稀少。
(2)社會指導員人數少,分布不均
農村體育活動在時間更多受季節性的制約,農忙季節幾乎無暇活動。加之缺乏專業的管理和指導人員在農村傳授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體育活動在農村便成了盲點,據統計,全國社會指導員中90%在城鎮,而廣大農村只有10%,【1】寧城縣的300多名社會指導員分布也極其不均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寧城縣農村體育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
4.農民自身的限制因素
(1)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對體育活動認識不夠
研究表明,目前寧城縣農民對體育缺乏了解,對體育的文化、價值、功能等方面的認識仍舊比較膚淺或保守。【4】農民對體育活動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知,沒有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成為制約寧城縣農村體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接受的文化教育較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對體育活動的具體內涵不了解,更認識不到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在進行休閑活動的選擇上,更傾向注重活動的娛樂性,閑暇時間主要從事打牌、看電視等娛樂功能較強的活動。
(2)農民受落后的傳統文化影響
一直以來,農民生活較為清苦,收入微薄,更是由于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考上大學、在城里找到工作在農民看來成為改變他們身份的唯一途徑。因而從事體育活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被農民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舉動。
我國一直倡導“勤勞、簡樸”,所以休閑活動被誤認為是“玩物喪志”的行為。人們即使向往著悠閑的生活方式,卻也害怕被社會所不容。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的農民更是害怕在沒有重要節日的時候進行扭秧歌等休閑活動會遭到別人的取笑,從而放棄閑暇時間豐富的活動。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寧城縣農村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淡薄
2.寧城縣政府對農村體育發展關注程度低
3.寧城縣農村體育設施和場地以及社會指導員分布不均
(二)建議
1.促進經濟發展,帶動農民體育需求
要想大力發展農村體育,必須先考慮到發展農村的經濟,增加農民的收入,而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農村經濟相對落后的主要因素,因此進行城鄉二元結構的變革勢在必行。寧城縣根據本縣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發展寧城縣經濟,不斷促進農村的經濟穩步發展,讓農民在經濟穩定后逐步增加對體育的需求。
2.強化政府職能,支持農村體育發展
政府職能方面,發展農村體育事業是各級部門的基本職責。縣、鄉、鎮政府應把體育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做到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組織上保證,經費上支持,將體育工作納入崗位目標考核范圍。
另外不斷加大宣傳力度,促進農民對體育活動有等多的認識。廣泛利用電視、廣播、電影和報刊等宣傳媒介,進行持久宣傳,以使國民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了解體育鍛煉的常識和方法。農村體育相關負責部門應該集思廣益,不斷深化農村體育的深刻含義,開展多樣化體育項目,吸引農民積極投入參加
經濟社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體育發展的基礎。政府應該一方面加大財政撥款,同時爭取最大程度的社會集資,為寧城縣體育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經費,使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效益。
3.改善農村體育設施狀況,培養專業的社會指導員隊伍
在促進經濟發展的,擴大對體育活動宣傳的同時,要不斷改善農村的體育場地設施情況,建設合理的活動場地。培養專業的社會指導員隊伍,為農民體育鍛煉提供專業的指導,也促進農村體育不斷進入正規化發展的道路。
4.農民不斷提高自身意識,積極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來
搞好農村體育工作首先應使農民在思想意識上得到提高。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要逐步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新理念,糾正“勞動代替體育”的錯誤觀念,認識到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劉巍.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問題研究[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1
[2]薛孝恩,荊永根.農村體育管理與農民體育活動[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12
[3]漆春婷.發展農村體育 構建和諧社會[J].淮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6,1:92-93
[4]朱家新.新時期農村體育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172
[5]楊其冉,咼華鋒,李聯釗.和諧社會中農村體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21,4:11-12
[6]周歡.衡陽市農村鄉鎮體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10,8,4:41-42
[7]李芳琴.天水市新農村體育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與對策[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21,3:19-20
[8]于志寧.寧夏地區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及建議[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2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