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科
摘要:為了做好寧強縣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方文化管理部門以羌族文化保護現狀為切入點,以保護與發展為目標,利用政府主導的搶救性保護、文化遺產繼承者培養、民俗文化經濟開發以及新媒體宣傳平臺建設等措施,開展了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
關鍵詞:羌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
羌族是我國歷史悠久少數民族,其歷史可以追尋到商文化甲骨文記載中。在3000年的歷史發展中,春秋戰國以來羌民族就在寧強一帶居留繁衍,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成為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道風景線。但是隨著時代與人口變遷,特別是“5.12”地震災害的發生,目前羌族文化遺產,特別是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較大的破壞,其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因此作為陜西省寧強縣作為我國羌族重要聚居地,針對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文化現狀與保護利用開展針對性研究,為羌族文化傳承保護,投資2550萬元,建成羌族文化博物館,提供了基礎保障,為了弘揚羌文化,搭建了平臺。
一、簡述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寧強被國家列入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后加大了保護力度,成立了羌文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羌文化研究會,具體實施羌族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組建了羌族刺繡,羌族歌舞,羌族儺藝術團隊,先后赴甘肅,福建,四川,西安,鳳縣等地展演交流,羌繡參加陜西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并赴上海世博會展示,均獲好評。
在羌文化民俗類藝術傳承和展示的同時,羌文化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出版了《陜南羌族(上下)、《陜南羌族信仰禮俗與保護》等,在省內外理論研究刊物《陜西理工學院學報》,《四川阿壩師高等師范專科學院學報》等發表羌文化研究論文20余篇,論文收錄《情系爾瑪》、《漢水文化研究》、《漢中民間文化論文集》、《羌文化傳承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文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文集》、為做好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為建設具有寧強羌族特色的品牌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當前的羌族文化保護現狀并不樂觀,在民俗類文化保護中存在以下問題。(一)地質災害破壞。在羌族文化發展中,地質災害對于其文化傳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特別是在“5.12”地震影響下,大量的羌族傳統建筑受到了嚴重破壞,羌族藝人年齡偏大,有的已過逝,對于其民俗文化遺產的破壞是不可估量的。(二)傳統工藝的流逝。在民俗文化發展中,大量民族工藝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傳統手工業受到現代工業發展影響,其手工業水平、繼承者等因素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三)文化關注度的降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與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民俗類文化都受到了社會文化發展影響,造成了社會文化關注度的降低。如在寧強縣羌族民俗文化中,儺戲是其“羌年”節日慶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羌族主要的一種節日文化形式。但是隨著電視、電腦等新型媒體形式的出現,儺戲民俗文化在地區文化生活中的關注度嚴重下降,造成了這一重要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難度的提升。
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主要措施研究
為了確實做好寧強縣羌族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地方政府與文化保護部門結合地區特點,利用以下保護措施開展了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以政府文保部門為主導開展搶救性保護措施
政府是羌族文化民俗保護工作的主導力量。也是保護工作的開展的基石。因此在羌族文化民俗保護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以政府與文保部門為主導,開展了搶救性的保護措施。其主要工作包括了以下兩點。1.寧強縣宣傳文化中心做好非物質遺產文化搶救性收集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寧強羌族文化博物館對羌族文化文物進行保護性收藏、展示與宣傳工作。一方面提高社會對羌族文化的關注度;另一方面利用集中收藏與管理的方式,提高了文物的保護質量。2.對民間民俗遺產進行保護性管理。除了做好民俗文物保護外,縣宣傳文化中心和文保部門,還對現存的民俗文化繼承人、表演形式、表演道具等民俗文化遺產,利用攝像、攝影、繪圖等進行登記管理,形成整體化的民俗文化檔案,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多媒體的技術資料支持。
(二)加大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者的培養力度
民俗文化表演者、道具制作手工業者、音樂演奏者等民間非物質文化繼承者流失,是造成當前羌族民俗文化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我們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提高文化遺產繼承者的培養力度。1.加大政府部門投入。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我們需要繼續加大政府投入,利用政府補貼、減免稅收等政策性優勢,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民俗文化遺產學習中,為文化遺產繼承隊伍提供新鮮的力量。2.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優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乃至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文化保護工作。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優勢,我們不僅可以吸引本族群體,甚至是國內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喜愛羌族文化熱心的人士,共同參與到文化遺產的繼承中,就是提高羌族民俗文化保護質量的一種有效方法。3.組建了羌繡合作社、山花藝術團和羌州羅氏儺藝表演有限公司
(三)合理發展民俗文化經濟,推進文化與經濟平衡發展
發展民俗經濟提高民俗文化保護投入與保護質量的一種主要方式。在羌族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民族經濟開發中需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1.以保護前提。由于受到“5.12”地震等地質災害影響,目前羌族非物質類文化遺產保護質量依然較差。因此我們民族民俗文化經濟開發依然應以保護為前提開展,不能因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而對羌族文化遺產造成二次破壞。2.加大民俗經濟投入。在政府與民間民俗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應以促進民俗文化發展為前提,利用政策支持方式,將民俗經濟收入側重于羌族手工業、民俗表演等民間民俗經濟投入中,促進民俗文化的良性發展。
(四)以新媒體為平臺,加大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力度
為了提高羌族民俗文化保護力度,引發全社會對羌族民俗文化的關注度,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形式為平臺,加大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如將羌族歌舞、儺戲等文化藝術形式制作成文化宣傳短片,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由地方文化部門制作羌族民俗文化的微電影,進行網絡播放等,都是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的重要模式。
參考文獻:
[1]廖恒,鄧陳亮.震后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探究[J].四川戲劇,2012(03).
[2]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