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益強
【摘 要】本文從分析保險法中如實告知義務的內涵與法理基礎出發,通過分析我國現行《保險法》第16條之規定,指出其缺陷,提出修改建議,以期對我國保險法如實告知義務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保險法;如實告知義務;不可抗辯條款
一、保險法中如實告知義務的內涵及法理基礎
保險法中如實告知義務最早起源于英國海上保險法制度,指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投保人應當將保險標的的重要事實情況告訴給保險人知道,保險人據此決定是否承保及保險費厘定。
在學理上,關于如實告知義務的法理基礎主要有如下五種:(1)誠信說。認為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基于最大誠信原則,負有告知義務的人應當就合同訂立前一切相關重要信息告知保險人。(2)技術說,又名危險測定說。認為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及范圍是理性保險人決定是否承保以及采取何種保險費率最需要考慮的因素,而實踐中由于技術上的限制,導致保險人測定危險需要告知義務人的協助。(3)合意說。認為保險合同的成立以雙方當事人就保險標的的危險情況達成一致合意為前提,如實告知義務是保險合同雙方意思一致的產物。(4)瑕疵擔保說。認為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因而負有如實告知義務的人應當就自己的如實告知行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5)射幸說。認為保險合同是一類射幸合同,因而就確定的事實而言,雙方以具有平等的認知為原則,告知義務人應該承擔告知已知事實的義務。
筆者認為,保險合同本身就具有較強技術性。從表面看,技術說注重測定危險的技術要求,也反映如實告知義務的本質。然而,如實告知義務在技術上得到支撐的同時,也應當在制度上找到其存在的根本依據。本質上,如實告知義務是先合同義務,先合同義務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基礎,因此,如實告知義務應該把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最基本的法理基礎。另外,當保險合同訂立時,負有如實告知義務的當事人在履行該義務時,要求獲得保險相對人一致的意思表示。綜上,筆者認為,能夠全面說明如實告知義務的法理基礎的,應該是危險測定說并輔之以誠信說與合意說。
二、我國《保險法》第16條之規定及分析
我國《保險法》第16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前款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對于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并不退還保險費。投保人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的,保險人對于合同解除前發生的保險事故,不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應當退還保險費。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保險事故是指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
該條是我國《保險法》關于如實告知義務的具體規定。分析該條,我們可以得出:(1)負有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僅為投保人;(2)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時間是訂立保險合同時。在此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兩種特殊情形,一種是保險合同復效時,一種是續保時。對于前者,由于保險合同在效力中止后又復效時極可能發生足以影響保險合同的訂立或保險費率的情形,所以告知義務人仍負有相關告知義務。對于后者,倘若當事人在保險合同中約定自動續保條款,當理解為雙方已就相關內容達成合意,告知義務人再不負相關義務,但倘若無此約定,當理解為續保是簽訂新的保險合同,告知義務人仍承擔相關告知義務;(3)履行告知義務的方式是詢問告知。至于該詢問是書面形式還是口頭形式,法律無規定,宜理解為二者皆可。但實踐中通常采用書面形式。同時,這是一種被動告知方式,即對于保險人沒有提出詢問的內容,即使該內容對保險標的影響重大,告知義務人也不承擔相關義務和責任;(4)告知的內容和范圍是保險標的或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這是一種有限告知義務,需要說明的是兜底性條款的效力問題。在實踐中,保險人通常會在詢問投保人的事項中設置一些模糊性、概括性事項,筆者認為,投保人在保險交易中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因此兜底條款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應當認可其效力。但是如果兜底條款規定過于寬泛,損害了相對方的利益,則應否定其效力;(5)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是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構成違反的標準是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只是因投保人的主觀狀態不同承擔的法律后果略有不同(詳見該條故意和重大過失之區分),但該條并未規定基于一般過失未告知重要事實的法律后果;(6)不可抗辯條款,又稱不可爭條款,即該條“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之規定。該條款設置目的是防止保險人懈怠行使自己的審查義務,而又在出險之后任意行使合同解除權,損害投保人及相關主體權利。
三、我國《保險法》第16條規定之不足
經過梳理,筆者發現,雖然我國《保險法》第16條之規定相對于修改之前2002年版《保險法》第17條之規定有很大進步,如該條明確了如實告知義務違反的法律責任,增設了不可抗辯條款等,但相對于發達的歐美保險法,我國在該方面的規定,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負有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范圍過窄
法律之所以明確規定讓投保人承擔如實告知義務,是因為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和被保險人的了解具有相對保險人的信息優勢。但在實踐中,僅規定投保人負有如實告知義務是不全面的,因為這種信息優勢并不局限于投保人,在某方面,被保險人具有相當的信息優勢,而且這種信息優勢可能比投保人更大。比如當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一致時,在財產保險中,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實際掌握使其具有天然的信息優勢,而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最為熟悉。再加上在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常常是實際保險利益的受益者,讓其承擔相應的如實告知義務也相對合理。同時,投保人的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在信息上也有相對于保險人、投保人的信息優勢,如保險經紀人專門從事投保工作,其對投保業務知識的了解程度遠超過作為普通人的投保人,因而也有將其納入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范圍之必要。
(二)法律后果規定不周延
自然人行為的主觀狀態分為故意和過失,其中過失又分為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我國現行《保險法》僅規定了因故意和重大過失導致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但并未規定因一般過失導致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法律后果。這在立法上是不周延的。
(三)不可抗辯條款存在明顯不足
現代保險法發展趨勢之一是不可抗辯條款的出現與適用范圍的擴展。我國《保險法》第16條規定之“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就是一種不可抗辯條款。
雖然其對于抑制保險人不受時間限制任意解除保險合同,從而積極保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義,但仍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對于財產保險合同而言,其期限一般較短,一般會少于2年,通常為1年。在國外的立法實踐中,也僅把其寫入人身保險章節中。我國保險法不加區別地將其一并寫入總則中,實際上是對該條款理解上的不足,對實際也裨益不大。
第二,內容過于籠統,沒有對該條款的適用條件和例外情況加以明確規定。一般來說,被保險人在合同生效兩年之內沒有死亡是適用該條款的前提。如美國典型的壽險保單條款:本保單生效兩年且被保險人仍然生存時,本公司不能抗辯本保單的有效性,但意外死亡給付和傷殘保費給付收益不受此限。但我國保險法并未給出該前提,這很可能導致產生被保險人二年內出險卻不通知保險人的道德風險,進而影響整個保險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在投保人不按時繳納保險費的情況下,如果允許投保人、被保險人應用該條款來索賠,這對保險人是顯失公平的。
四、完善保險法相關規定之建議
如上所述,我國《保險法》第16條之規定存在上述不足,因而為對癥下藥,筆者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擴大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范圍
保險合同是最大誠信合同,要求雙方都具有最大誠信。而其通過眾多投保人繳納少量保險費來為少量發生的保險事故之被保險人提供一定補償的機理設置,更使這種誠實信用變得尤為重要。在保險合同當中,保險標的的危險情況是保險人是否承保以及保險費率高低的重要評判標準,因而對于保險人而言,保險標的的危險情況掌握非常重要。而且相對于保險人,無論是投保人還是被保險人,亦或投保人的代理人、經紀人,其在信息的掌握上都比保險人有優勢,因而將其一并納入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范圍是必要的。
(二)完善法律后果之規定
為避免上述不周延,我國《保險法》應對告知義務人因一般過失導致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規定相應法律后果。對此,我國保險法可以借鑒德國、法國以及英美法系國家比例處罰的做法,對《保險法》第16條做如下之完善:“當投保人基于一般過失違反告知義務時,保險人不能解除合同。在上述情形下,保險人有權在通知投保人之日起的一個月內終止合同。如果在保險事故發生前出現上述情況,則保險人可以選擇與投保人協商增加保險費并繼續維持保險合同的效力或者終止保險合同,并將尚未到期的部分保險費返還給投保人。如果在保險事故發生后出現上述情況,則應當按照投保人實際繳納的保險費與保險人得知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未告知的事實后將會確定的保險費的比例來計算保險人應當賠付的保險金的數額”。
(三)修補不可抗辯條款
不可抗辯條款是人身保險合同的專屬條款。我國《保險法》第16條之規定欠缺考慮,應該將其從《保險法》總則中抽出并納入到人身保險的章節中。同時,為避免產生被保險人二年內出險卻不通知保險人的道德風險,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將其加之被保險人仍生存之前提。最后,保險合同的有效須以投保人按期繳納保險費為前提,當投保人不能按期繳納保險費時,應將其作為不可抗辯條款之例外。
【參考文獻】
[1]李偉群,李菊梅:《論保險法中的告知義務》,載《政法學刊》,2011年2月第28卷第1期。
[2]徐衛東,李泓,趙亮:《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芻議》,載《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4期。
[3]李景義,焦雪梅:《保險合同如實告知義務及其法律規制》,載《開發研究》,2014年第4期。
[4] 仲偉珩:《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研究——以中德法律比較為出發點》,載《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6期。
[5] 李洵:《論保險法中如實告知義務主體的完善》,載《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2月第28卷第1期。
[6] 李景義,焦雪梅:《保險合同如實告知義務及其法律規制》,載《開發研究》2014年第4期。
[7] 孫宏濤:《我國<保險法>如實告知義務的規則完善》,載《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