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毓昭+楊德龍
【摘 要】自從黨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來,創業的浪潮蜂擁而至。隨著大學生創業人群劇增,高校畢業生創業培養目標也由“幫扶創業”提升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必須不斷優化。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創新創業教學正處起始階段,資源較為匱乏。本文將以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為例研究現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關鍵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學實踐;研究
一、創新創業教學實踐現狀淺析
“創業”并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但創業者與待創業者的數量卻在這個時代達到了巔峰,根據麥可思數據(北京)有限公司《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大學畢業生跟蹤數據得知,2012屆的創業三年存活率增長為47.8%。大學畢業生創業質量也在提高。但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占的比例卻較少,這與學生本身素質、教學引導也有密切關系。
(一)創新創業教學課程華而不實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的GYB、SYB等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每學年固定開設,淺看課程體系完整,但細看卻是華而不實。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創新創業師資力量不足,本校擁有《SYB教師教學資格證書》的教師僅有兩名,這遠不足以供應全方位的教學課程計劃。第二,創業實踐課程開設單一,教學系統缺乏整體規劃和理論聯系實際,各類創業課程僅局限于觀看創業比賽沙龍等活動,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所學知識只能用以紙上談兵。第三,教學資源未充分利用,課程報名學習未公開,多為各學院教師欽點,大量想創業的學生并沒有得到學習機會。第四,結課考核機制不嚴謹,課程結課考核僅為考勤,無法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第五,創業中有無培訓合格證書并無區別,政策沒有對持有創業培訓課程結業證書者加大創業幫扶力度。綜上所述,學校的創業實訓GYB、SYB等課程含金量近乎為零。
(二)創業大賽機制缺陷
創新創業口號提出伊始,創業比賽層出不窮,我們能看到的是大量可觀的數據以及各類創業大賽如火如荼的舉行。例如團中央、教育部、人社部、科協、學聯和地方省級政府共同主辦“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舉辦的創業大賽、合川區人社局舉辦的創業設計大賽等。數以億計的財政撥款是否物盡其用,參與比賽的學生有無真實有效的幫助,再言選手是為創業而比賽還是為比賽而比賽,這都是創業大賽存在的問題。而其本質體現了創業大賽評審機制缺陷,現有創業大賽評審機制為:初賽創業審核創業策劃書,復賽決賽同為ppt展示+現場問答。這對于創業團隊考核的只有表達和寫作,并無深度考核。許多項目表面優秀可行,卻因上述問題無法獲益或不會實施。而部分優秀的項目卻因此考核機制無法得到相應的獎勵和幫扶。同時創業大賽所邀請的風投機構是否會投資學生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創業實踐-創業孵化基地管理機制匱乏
在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我國長期國策以來,創業扶持政策也開始推行,地方高校為了有利于創新創業實踐的順利開展,在校內設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供創業學生免費使用。這一舉措降低了學生的創業成本,且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條件。就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而言,創業孵化基地供學生使用店鋪36戶,但真實營業的店鋪僅21戶,真實在盈利的店鋪僅11戶。資源浪費的現象非常嚴重。這種現象管理方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第一,入駐基地審核機制不完善,致使并不可行的項目擦邊入駐。第二,入駐后制度管理不夠健全,在學生入駐后并沒有完備的制度規范學生,不成熟的團隊只能混水摸魚。第三,退出機制不夠完備,無法激勵學生和施加壓力,導致大多團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第四,幫扶機制不充足,學生創業中并沒有相關創業指導和優異的貸款條件等。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問題的改革
國家十三五規劃對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主要目標為,全面深化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大批應用型、創新創業型、復合型人才。把創業和就業結合起來,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立系統教育體系,除了使學生通過基礎學習了解創新創業的表層知識體系之外,還需通過專業知識教學和實踐課程讓學生對知識充分吸收運用。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各類活動和比賽為其指引創業初期的方向。最后利用幫扶機制給學生提供真實有效幫助。從而達到貫徹落實國家方針,培養真正的創新創業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一)建立新型創新創業教學結構
創新創業教學是創業的初始建設,其對于激發學生創業興趣,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奠定學生創業基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創業教學設置,應該做到面面俱到。第一,教學資源公開化,將課程設置為公開課、公選課的形式,為所有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第二,在創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創業相關專業教學和模擬實踐課程,用以提高學生的體驗感。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反復超越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融入思維,再轉為為習慣。例如:專業知識基礎課(財務基礎淺析課程/風險基礎淺析課程/創業失敗分析課程等)、創業實訓課(企業經營模擬實訓/電子商務實訓等)、基礎商務禮儀課程、團隊合作訓練課程。第三,設置考核機制,個人考核以考勤、考卷、實踐課實踐能力為主;團隊考核以實訓課程考核為主。第四,畢業結課設置審核機制,只有通過審核標準才能獲得培訓證書,且證書可劃分等級以區分不同程度的學生。從而達到用學生的素質,提高證書的質量的目的。
(二)建立新型創業大賽評比機制
現有新建地方創業大賽的評審機制的標準為“設計的精美與否,決定了它的優劣”,與項目的真實可行性關聯較小。項目可行性是項目的關鍵所在,真實創業項目初期除設計之外它是必不可少的。分析一份項目可行性分析的報告,可以了解到團隊對該項目和所處行業的深入程度,因此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便是我們第一步的改革。了解團隊足夠深入了解所做項目后,我們需要第二步的改革。我們必須了解他們是否能完成并做好這個項目,同時了解是否是為了比賽而比賽。一個項目中團隊成員的職能劃分和團隊合作的有效性在創業中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增加此項考核。所以我們將創業大賽評比機制改為:初賽,評選創業計劃書;復賽,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ppt+文本)+現場問答;決賽,團隊能力考核(團隊合作、企業經營模擬等)。通過這樣的嚴格篩選所選的創新創業人才含金量較之前是大大提升的。雖然過程相比原有的創業大賽繁瑣,但是它卻是利大于弊。創業大賽的是給予優秀的創新創業者們的激勵平臺。只有把這份激勵給了真正的創新創業人才,才算是把政策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風投機構也不再是以往的霧里看花,不敢投資。現在他們可以更直觀有效的了解學生,并且投資學生。
(三)建立新型創業實踐-創業孵化基地管理機制
“入駐”只是開始,為了培養更加有效的團隊與創新創業型人才,校方需要給學生的福祉應不僅局限在此。根據上述淺析中所提到有關問題做出如下改革。首先,入駐機制我們可以參考上述改革后創業大賽選擇優秀項目的流程實施,也就是創業計劃書審核、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審核與展示和團隊成員綜合評估。其次,制度管理的完善在創業項目運行中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初期創業的學生適當的引導,減少他們的彎路。再次,制定退出機制且進行定期考查,對長時間未盈利和獲得商譽的團隊制定退出機制,對以不正當手段盈的團隊利責令退出。這是給學生壓力和逆向激勵。最后,制定幫扶機制,以滿足學生的剛性需求。分別為其進行一對一創業指導、不定期運營報告分析與整改意見和激勵制度。同時為學生尋求有利物力資源、錢力資源。
三、結束語
如何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已成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各高校都在不斷進行探索與研究。對于創新型人才的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教學實踐的不斷優化也成為了必然。高校只有不斷綜合完善創新創業教學、創業比賽、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實踐的系統性人才培養,并構建完整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真實有效的指導與幫扶,才能培養真正的創新創業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龍澤明,陳思羽,姜永成,周海波,李憲芝.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 教書育人,2014,02:102-103.
[2]江偉,金中朝,江健生.“四位一體”實踐教學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1:134-137.
[3]楊德龍.民辦高校就業指導專業化的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初探[J].技術與市場,2016,05: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