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楊霞霞+周敏
【摘 要】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具有時代性、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本人嘗試從高度重視教育先行的戰略地位、“三個面向”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開始向素質教育觀念轉變、“四有”新人教育新理念引領實現人才培養新目標這四個角度分析鄧小平教育思想中蘊含的教育觀念現代化思想,從為當今的教育發展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鄧小平;教育觀念現代化;素質教育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具有時代性、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教育觀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不僅影響著人們當前的教育行為,而且深刻影響著未來的教育發展。研究教育觀念的現代化,無疑有益于當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鄧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前所未有的重視教育工作,并且結合中國當時的教育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做好教育工作的新觀點、新理念,形成了系統全面的教育新思想,推動著我國的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本人嘗試分析鄧小平教育思想中蘊含的教育觀念現代化思想,為當今的教育發展改革提供決策參考。
一、高度重視教育先行的戰略地位
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是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戰略目標,早在1977年5月,他就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1]這是他首次把教育放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更新了傳統的教育主張,教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我看這是關鍵。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我們現在要抓緊發展教育事業。”[2]鄧小平闡明了教育和科技對于我國當時社會經濟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經濟發展要求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發展要與時俱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階段,科學技術的革新日新月異,世界的競爭主要轉變為國與國之間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競爭,而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黨的十四大再一次明鮮明地提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3]鄧小平認為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教育不僅僅只是為政治服務,教育必須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基石,優先發展教育必須依賴教育先行的戰略地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種思想認識是教育觀念的質的飛躍。
二、“三個面向”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
從鄧小平復出后開始抓教育和科技工作到1983年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4]他提出的教育現代化的思想有很強的針對性。“三個面向”開始作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先導,不斷更新傳統、落后并且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觀念。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就是要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要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面向世界,就是要始終堅持教育的對外開放的同時堅持教育與世界接軌,不斷吸收世界各國文明成果的精華,重視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通過教育積極努力培養能參與國際競爭的現代公民。面向未來,就是要充分重視教育發展的長效機制,用長遠的、歷史的戰略眼光做好當前的教育工作,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唯有跟上時代的變化,充分發揮教育對于未來人才培養的巨大貢獻作用,用“三個面向”的教育思想指導不斷變化的教育實踐,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這是教育觀念現代化進程中關鍵的一步,為我國當時和今后教育正常的制定提供了的新方向。
三、開始向素質教育觀念轉變
第一,主張“尊師重教”,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個民族長遠發展的希望在于教育,一個國家教育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以教師在國家現代人才的培養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鄧小平同志對中國教師寄于厚望,主張全社會范圍內尊師重教。他多次強調“我們要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和社會地位,不但學生應當尊重教師,整個社會都應該尊重教師”。[5]教師為培育后代孜孜不倦的付出,我們要對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尊重教師的辛勤勞動,并且表揚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教師受到好的待遇,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發揮教師優秀的教育資源,讓教師全身心投身于教育與教學事業,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第二,提倡教育改革,為開展素質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重視教材改革。1976年鄧小平對教材改革見解獨到,他認為:“教材要反映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6]這樣做,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與時俱進的更新教材的內容,教材中體現現代科學技術相符合的知識,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其次, 關注教學手段的變化。鄧小平指出:“要制訂加速發展電視,廣播現代化教育的措施,這是多快好省發展教育事業的主要途徑, 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7]計算機在學校的應用,改變傳統意義上依靠講臺、粉筆和教師的一張嘴的教學手段,現代化教育就開始逐步普及,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再次,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針對我國教育落后的現狀,提出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改變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黨的十二屆五中全會上指出:“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科學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越來越成為迫切的需要解決的戰略性任務。”[8]教育體制的改革,對于教育的良性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把教育改革貫穿于基礎教育、中等教育結構、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全社會范圍內開展素質教育,宣傳素質教育理念,解決教育中存在人才培養與當前社會需求脫節等現實問題,拓展了我們對于教育關注的新思維,明確我們對于教育事業發展的新認識。
四、“四有”新人教育新理念引領實現人才培養新目標
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并從這個角度首次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新的人才培養觀。1985年,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上作了精辟地論斷,“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9]由此看來,培養“四有”新人新目標,旨在進一步明確改革開放以來對人才的質量要求,“四有”新人教育新理念促使我國從傳統教育轉向現代教育,與此同時,還要為改革開放后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知識分子,強化人才優勢目標,真正做到人才強國。
總之,深入分析鄧小平教育觀念現代化的思想,對完善教育體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產生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全民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在教育觀念現代化進程中產生決定性力量,必將更加有力地指引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2][5][6][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8、96、55、108.
[3]中國第三產業年鑒編委會. 中國第三產業年鑒 1993[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161.
[2][4][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35、110.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重要教育文獻選編》[G].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