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承仕
【摘要】現代學校教育提倡德育為先,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必將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即所謂學高德淺。德育教育方式并非固定不變的,德育環境也是無處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的內容并不像其他學科一樣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顯現。由于生物屬于理科,現實教學中人們往往較多地關注它的嚴密的知識體系,而忽略了這一學科德育內容的滲透。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不僅要教好書,而且還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門重要的教育學科,我們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
一、凸顯生物特色,培養學生興趣
生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把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帶到課堂中展現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多進行生物實驗,讓學生通地自己動手,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比如在做《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時,學生對細胞非常好奇,但又不知道怎樣觀察,這時就需要教師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告訴學生需要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但是在觀察細胞之前,需要把材料進行處理做到薄而透明的玻片標本。進而引入本課的重點內容:制作臨時裝片,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臨時裝片制作過程進行分析、總結,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就不會再感到無從下手。在實驗過程當中,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指導,讓學生一開始就養成良好地習慣。
二、營造良好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德育思想滲透。
生物新課程標準確立“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生物教學中,就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愛護環境、愛護身邊一草一木、一鳥一獸,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不但要向自然索取,還要回饋環境。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有利于學生形成環保觀念,養成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良好習慣,形成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學生是靈動的,要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思想和個人見解的機會,教師加以啟發引導,啟發他們自覺去探討人生和社會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使學生學好生物課的前提,更是德育滲透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
三、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認識到初中生物的重要性后,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為以后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
1.依“綱”扣“本”,結合實際,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教學大綱和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它規定了學生學習生物的大體方向以及學習生物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學大綱,吃透教材,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目的及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學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識。大綱規定,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師要從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結論,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
2.教學方法要得當。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思路明晰,訓練步驟高效,這才是較完美的課堂教學。當今的生物學教學已經漸漸超越了限于知識傳授的結論式模式,而轉向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開發學生智慧的過程,轉向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操作,有效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知識發生,親歷問題研究,總結相應知識,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優化獲得未知知識和技術的學習策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運用恰當的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生物的方法,使學生在生物學習時自如運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的奧妙。
3.加強生物教學與生活的聯系。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大自然。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我們周圍處處可見生物知識,許多生物學現象和生物學原理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教學能滲透于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的某些領域、某些角落,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場所都是學習和運用生物學的天地。將教學內容適當延伸,就可同生活實際直接掛鉤,對生活行為起指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加強生物與生活的聯系,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然后再用所學的生物知識來指導實踐,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達到學習生物的真正目的。
四、以尊重學生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怎樣才能使教育的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進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實踐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讓自尊心成為學生進步的一種推動力,,渴望得到尊重是每名學生的內在要求。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而且是保證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重老師,老師的德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我們一定要從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出發,確定哪些知識點滲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說要自然滲透,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產生逆反心理。由于生活經驗不同,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有許多不同之處,也許與我們預先的設計有很大的差距,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有充足的準備、足夠的耐心,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正面的價值得以呈現,達到學科知識與德育教育雙重效果。
新的教育形式下,更需要教師要用真誠和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的知識與思想。在我們生物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情感因素,以學生的實際思想、行動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育教學的全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優良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