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

【摘 要】在開展特殊巖土工程項目之前,務必要深入調查當地的地質條件特性,以便能夠選擇最佳的施工方案。本文以某穿越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的工程項目為例,深入分析了特殊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特性,其中包括分析渠道存在的問題及破壞機理、問題分析及工程措施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特殊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特性分析
一、前言
特殊巖土工程是指具有一定的建設施工發現、難度較高、涉及因素較多的工程建設項目,工程場地的特殊巖土條件常常會出現傾倒、開裂、沉陷、滑移、坍塌、隆起等一系列不良現象,輕則影響工程施工的順利開展,重則會對工程設施安全造成較大的危害。因此,在開展特殊巖土工程項目之前,務必要深入調查當地的地質條件特性,以便能夠選擇最佳的施工方案,本文就特殊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特性進行分析。
二、工程概況
某引水渠全長329公里,穿越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其中112公里為風克干渠,217.184公里為西干渠。從投入使用開始,引水渠已經有15年的運行歷史,其正常運行目前已經受到鹽漬土、膨脹巖土的嚴重影響。該引水渠受到地理位置的嚴重影響,平均風速為3~3.7m/s,平均積雪深度為23~28cm,平均氣溫為3.4℃,最大凍土深度為l.9m。明渠通過段 65%為中生界~新生界砂巖、泥巖、砂質泥巖、砂礫巖風化剝蝕后形成的第四系松散覆蓋層地段,巖性成分大多繼承了成土母巖的礦物成分,含蒙脫石成分在25~30%左右,含鹽(局部Na2SO4)量達2.91%,具高膨脹性和鹽脹性。
三、渠道存在的問題及破壞機理
引水渠的地質條件復雜,屬于典型的多元結構,渠段為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的泥巖,沿線地層巖性為第四系含砂礫石土、粘土、沖洪積低液限粉土;其中,位于白堊系地層和第三系地層中的紫紅色泥巖、灰綠泥巖的膨脹性極為明顯,而且親水礦物的含量及蒙脫石的含量較高,甚至可懷疑達到76%。本工程在明渠破壞最為嚴重的地段(XG149+800段),分別選取鹽脹土典型斷面、膨脹土典型斷面來開展相應的試驗、勘察,以便能夠更好地分析特殊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特性。風克干渠的典型斷面共計取3個,西干渠的典型斷面共計取4個。
(一)膨脹土工程地質條件與破壞機理
該地段屬于典型的半挖半填方渠道,地形局部起伏,總體開闊、平坦,還有少量的沖溝發育位于XG149+800段渠道的兩側。勘探點的坑深控制在3.5m,分別位于堤下距渠道12.5m、左側堤上距渠道2.5m等處。礫粒的耐磨性能較佳,礫粒組含量在10%-14.50%之間,含水率為4-7%,孔隙比為0.79,呈現出黃褐色、褐紅色。
XG149+800段渠道的下部沖洪積層與防滲板緊密接觸,層內有較多的伊利石、蒙脫石。巖土的環境溫度、含水量在極端惡劣自然氣候的作用下往往會緊密與巖土的失水收縮、吸水膨脹等特性結合在一起,甚至還有可能會導致渠板出現變形、凸脹、破裂的現象,最終損壞。
(二)鹽脹土工程地質條件與破壞機理
西干渠187+800km處屬于半挖半填方渠道,地形局部起伏,總體開闊、傾斜。勘探點的坑深控制在3.5m,分別位于西干渠左側堤下、西干渠左側堤上等處。渠堤內填筑了孔隙比為0.69、含水率為5~12%、滲透系數為3.64×10-4cm/s、厚度為3m、干密度為1.73g/cm3的砂礫石混合土,內含大量中密態、稍濕的含礫石砂土。渠堤填土土鹽分析詳見表1。
基于取樣分析結果可知,西干渠187+800km處土質為中鹽漬土,易溶鹽含量為1.48%,易溶鹽總量最大為15.453g/kg,易溶鹽總量最小為14.165g/kg,氯離子的含量稍高,SO42-的含量適中,無論是持水能力,還是吸濕性能力都強。一旦水與SO42-進行接觸,那么就很容易會出現結晶現象,導致體積出現膨脹現象,進而還會導致出現防滲板凸起開裂的現象。
四、問題分析及工程措施
(一)問題分析
渠堤上部填筑料大多為砂礫巖風化殘積碎屑物、紫紅色泥巖風化殘積碎屑物、灰白綠泥巖風化殘積碎屑物,均屬于在原渠道土層中挖掘出來的廢棄料,自由膨脹率大、易溶鹽含量大親水粘粒含量高,屬于典型的遇水就會體積增大的鹽脹土、膨脹土。
(二)工程措施
(1)若處于砂質泥巖區段、泥巖區段(均具有透水性極小的特點),可在渠道底部安裝排水管,以便能夠降低渠底板被渠底水流頂托力的破壞程度,并且還可有效排出滲水流。
(2)特殊巖土段的渠道務必要高度重視滲水流,滲水流是最為主要的導致特殊巖土工程地質條件出現變化的截止。可通過將換墊層料放置在防滲板下方的方式來是實現。
(3)基于工程實際情況來看,條石防滲技術應用到部分含鹽量極高的挖方段較為適宜,主要原因在于:原巖石塊能夠較好地適應硫酸鹽腐蝕、巖土鹽脹、巖土凍脹、巖土膨脹等一系列問題。
(4)該引水渠會穿越許多復雜的地形地貌,甚至還存在著不止一處的復式渠坡段,此段積雪融水易順坡下滲到堤肩板下。與直接用砂石料墊道相比,應用粘土(厚度為40~50cm)來對渠頂肩與馬道間進行防水防滲,工程應用效果較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狄生奎,杜永峰. 濕陷性黃土地區某地下水工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方案研究及健康監測[J].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2007,15(01):109-113.
[2]潘洪科,楊林德,湯永凈. 地下結構耐久性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綜述[J].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5,20(05):100-105.
[3]朱焱,郝文霞,蘇向花. 張家口市壩下地區巖土工程地質特征淺析[J].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2013,17(04):189-193.
[4]孔令湖,姜愛玲,尚磊.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與實踐探討[J]. 山西冶金. 2015,16(05):103-106.
[5] Lu Zhengxue. Shuangcheng c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 features of a district [J]. of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0,15 (25):178-183.
[6] Jiang Ailing, Linghu hole, Shang Lei. Study [J]. Shanxi metallurgy prevention and practic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2015,16 (05):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