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覺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中作為公共基礎課開設,其目的是為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保證,使之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實踐技能。本文首先對計算機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了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提高教學的質量,緩解現有教學培養過程中的不足。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隨著計算機飛速發展,與之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教育顯得相對滯后,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職業學校的計算機教學,近年來新招入的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又要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更要培養學生應對計算機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這是所有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現階段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基礎不同,教學平衡不易把握
計算機應用基礎并不是普通高中必修課,開設情況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加之不需要進入高考因而許多學校并不重視,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這方面基礎較差。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學階段普遍較弱,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學校差異明顯。計算機科學學習往往對硬件有更高要求,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和學校很難給予保障,使得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貧困地區學生知識水平明顯不足。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學生在入學時基礎就存在差別,能力參差不齊,這為教學帶來難題。如果不能把控教與學的平衡,將矛盾消失于無形,那么就很難使教學平穩推進。
2.目前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開始之前要讓學生對計算機有充分了解,要知道它能做什么?學生們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能學到什么?通過什么方法去學習?許多學生對計算機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它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機器。目前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存在問題,主動性把握在教師手中,他們不斷演示計算機各種功能,力圖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學生,讓他們將興趣放在計算機學習當中。這種填鴨式教學弊端重重,由于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必然會產生逆反情緒,很難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一些教育界專家指出,計算機是一種實踐工具,這種技術課程本身已經極具吸引力,如果無法激起學生興趣,那么說明教學模式存在問題,改革勢在必行。
3.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以致用
計算機是目前普遍應用的工具,以當今信息化發展速度人們對其依賴性將會越來越高,如果真正能夠掌握計算機基礎將對學生未來產生重要影響,有助于學生專業學習,及時了解行業狀況。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往往學習目的明確,他們將計算機當成有力工具,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一點,在計算機知識傳授時要以此為中心,保證實用性。許多院校在教學中陷入誤區,忽視計算機基礎教學,所用教材與實際相脫節,內容陳舊,知識僵化,無法滿足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將“以人為本”思想貫穿于教學當中
高職學院學生大多以學習技能為主,通過在學校學習培養生存能力,這些普通知識將有助于其能力培養。同時學校有職責幫助學生們建立正確世界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教學中要注入“以人為本”的思想。這里所提及的人就是學生,要以他們為中心開展教學,真正理解學生的需要,以此為出發點,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教學,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保持其個性差別,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有教育學家曾指出,要重視學生優點所在,哪怕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對于缺點不可過度追究。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從心理上和他們拉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賞識目光看待學生,以寬容態度對待學生,真正關心他們的需求,以敏銳的目光發現閃光點,以積極的心態去理解學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提高信心,從而更愿意投入到學習當中。要將希望留給學生,鼓勵他們努力前進,遇到困難時以積極態度去面對,這樣才能真正成長起來。培養學生認知能力,真正發揮主觀作用,認識到自己的潛力所在,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將創新融入到生活當中,幫助他們掌握相關技能。
2.堅持教學相長
要真正認識到教學實質所在,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學相長才能彼此推動。學生的學習并不是一個灌注過程,不是單方面的,知識掌握離不開領悟。教師與學生要完成互動,及時了解反饋信息,根據情況進行調整。當今世界是信息化社會,大量信息源每天充斥在生活當中,在某種方面對學生產生刺激作用,思維能夠活躍起來,甚至在知識方面超過教師,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具有很強動手能力。鑒于以上種種以往教學方式很難適合當今社會發展,有限的知識難以駕馭課堂,教師要勇于面對時代變化,在教學中加強互動,因人而異。學生們都有其擅長的一面,教師要及時發現這一點,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計劃,以激發學生求知欲為目標尋找新的知識點。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在民主環境下進行探討,這對增強學生信心將會大有幫助,客觀上起到推動作用。教師作用在新時代有了新變化,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引導激勵必不可少,后者甚至占有主導地位,只有加強參與才能激發起學生興趣,鼓勵其不斷創新。
3.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
計算機與其說是一門課程,不如說是一項實用性極強的技能。這種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實際操作基礎之上的,是一種強調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這就必然要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改革那些以傳授、繼承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結了如下幾種提高計算機素質教育改革的方法:第一,運用歸納和比較,培養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第一步,掌握得是否扎實,會影響日后對其他內容的學習。第二,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上機實踐的熱情。有沒有學習興趣,是學生是否能學好的重要因素。
總之,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培養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文化,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信息獲取、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使學生能將計算機較好地應用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并獨立開展工作。計算機是一門不斷更新的課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該思考在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如何有效促進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推動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向著“培養全面高素質人才”的方向發展。
縱觀人類科學發展史,伽利略否定亞里斯多德,愛因斯坦對牛頓的理論置疑,他們正是在對前人知識經驗的建構過程中發現疑點,大膽置疑,才推動了人類科學的巨大飛躍。在教學中使用啟發式,其意義不僅僅在于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完成意義建構,還在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造就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甘海琴.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芻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6):210.
[2]陳濤.淺談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7,(22):226.
[3]周光明.大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龍怡.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述評[J].計算機教育, 2014(2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