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全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較短兩邊和大于第三邊”。
2.感受動手實驗是探索教學規律的途徑和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復習、回顧三角形的特征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現在老師請同學們在紙上畫一個你最喜歡的三角形(學生畫三角形)。結合大家剛才畫的三角形,誰來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
2.進行猜想:用任意三條線段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談話:嗯,不錯,通過剛才的回顧,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現在老師如果把這句話倒過來問: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板書)請同學們猜一猜,能還是不能?到目前為止,所有的這些說法也都是猜想的,這些猜想對不對呢?我們在學習中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時,又該怎么辦?口說無憑,只有動手實驗,讓事實說話,下面我們共同探究、驗證一下“三角形三邊關系”(板書課題)。
二、展開探索,解決問題
(一)實驗驗證
1.明確任務
談話:老師已經為每個同桌準備了一份實驗袋,請同學們打開,里面裝有四支吸管棒,分別是4cm、5cm、6cm、10cm,還有一張實驗結果統計表,請同學們根據表中數據,找出對應小棒,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在操作中希望同學們互相協助、共同配合、完成表格,我看哪個同桌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好,同學們現在開始。(學生實驗,教師出示課件表格,請學生上臺演示操作,并特別強調:每兩條線段的端點要相連)
2.匯報、整理
同學匯報結果,師生共同填寫實驗統計表。(張貼)
3.分析數據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到,由于選擇了不同長度的三根小棒,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卻不能,看來,能不能圍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關系?(和小棒的長度有關系)
師:那么,究竟有什么關系呢?下面就需要我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再次驗證
談話:同學們根據老師給的小棒在拼擺三角形過程中,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那么,有同學要問了,對所有已經圍成的三角形是不是也存在這些關系呢?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畫好的三角形量一量,將各邊長度記下來,再根據剛才的發現算一算,是不是也存在這種關系?
(指定學生口頭列式匯報)
(三)小結: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四)探究圍成三角形的方法。
談話:反過來,通過這個結論,其實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判別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了(板書),現在請一生隨便說三條線段長度,現場判別。
(五)解答猜想
談話:對前面猜想的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現在我們可肯定地說:有時能,有時不能。當任意兩邊和大于第三邊或較短兩邊和大于最長邊就能圍成三角形。這就是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下面我們就可以運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來解決一些問題。
三、拓展應用,提高認識
1.小明上學路線問題
師:老師將主題圖畫了下來,并配置了兩個問題,請同學們先考慮一下,你能運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來解釋小明上學有幾條路可走,說說看,走哪條路最近?為什么?
談話:看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真不少,我們可以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判斷每組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即書本第86頁的練習十四第4題,獨立完成后集體修正。
3.尋找簡單的判別方法。
談話:我們前面兩題用了幾道算式判別是否能圍成三角形(三道),但現在老師只用一道式子就行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用哪種更快的好辦法,好,我們再回來探究一下。
我們可以從每組方案的第一個式子來觀察:它們都是兩根較短小棒與最長的比,當兩根較短小棒的長度的和如果比最長小棒的長,就能圍成,為什么?(因為短+短>長,則短+長>短),兩根較短小棒長度的和小于或等于最長小棒的長度,則不能圍成。
所以,用較短兩邊的和大于最長邊,(板書)這也能判別三條線段是否能圍成三角形,與你們自己的“發現”,比較一下,這兩種判別方法中,其中第一種要算三次,而第二種只算一次就行了,你們喜歡哪一種?
四、解釋生活,體現價值
1.用15根等長的火柴棒擺成的三角形中,最長邊最多可以由幾根火柴棒組成?
2.思考題:(出示立體模型)原來螞蟻正從低處往高處搬家,搬著搬著就吵起來了,都說自己搬家走的路是最近的,請你們為它們當一下裁判好嗎?
五、匯報收獲,激勵前行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際操作和共同探討,發現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規律,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個秘密,其實三角形的秘密還有很多,有興趣的話,我們以后可以繼續研究。讓我們帶著問題和思考走出今天的課堂,去迎接更多數學的挑戰吧!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