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志
最近下班級聽課發現,閱讀教學中的第一課時常被冷落。這無可厚非,因為許多老師更多關注的是閱讀教學的第二課時,第二課時要肩負著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重任,再有,許多的教學公開課、競賽課也以第二課時為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重要的客觀事實:第一課時是閱讀教學的環節之一,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認知過程,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近期,許多教學刊物已經開始關注、探討第一課時的教學問題。這是一個可喜的轉變,讓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有了自己的位置與尊嚴。
對于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的安排,即“教什么”的問題,老師們似乎明確了,一般來說會安排生字的認讀,課文的練讀,脈絡的梳理,以及漢字的書寫等內容。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如何呢?近期,我參與眾多老師教學第一課時的研討活動,他們的教學內容和環節基本相同,但是其中的教學環節能否有效地展開,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筆者有意選取其中的主要環節,剖析其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積極的建議,以期共勉。
一、認讀字詞必不可少
第一課時中對于關鍵詞句的認讀、詞意的點撥還是“必要”的。
需要提醒的是老師對于這些詞語的呈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做精心的安排。比如教學《小露珠》一課,一位老師就呈現了這樣的詞語:
鉆石 樂曲 數不盡
越來越大 越來越亮 越來越輕
金黃的向日葵 碧綠的白楊樹 紫紅的喇叭花
仔細一看,我們會發現,第一組詞語是一組多音字,老師除了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而且還要求學生用另一個讀音,組詞。在檢查學生讀的時候,果然有多名學生讀錯了,這恰恰體現了教學的價值所在:老師教了學生該會卻沒有會的內容。這樣的訓練就落到了實處。第二組,是關于小露珠如何“形成”和“消失”的句式內容,是要求學生重點體會的一個表現漸變過程的詞語。這些詞語需要被喚醒,老師將其呈現出來,是為了加強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是為后面學生讀懂小露珠的形成和消失的過程做鋪墊而設的。第三組詞語,是一組帶有色彩的詞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一讀,利于學生美讀課文和背誦積累。
另外,對于詞意的理解,許多老師習慣在課堂上讓學生匯報自己在課前查閱的詞語的意思,看似在相互交流,但是學生競相匯報,仿佛只是急于把答案告訴老師,至于別的同學說了什么?他沒有關注。不善傾聽,這樣的匯報有多少意義?而關鍵的問題是,重點詞語的理解,不僅讓全體學生知道意思,更重要的還需要師生共同參與,要學生學會獲得詞語含義的方法。可以“查詞典”,但這只是方法的一種,還有更主要的方法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學會查“無字詞典”。
二、檢查讀書必不可少
檢查讀書,是本課時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許多老師都會在讀準字詞后,安排檢查讀書這一個環節。教學中,老師總是喜歡挑選班級中學生讀書能力較強的幾個孩子,每人一節,他們讀得正確流暢,一則展示了班內學生的讀書水平,再有保證了教學程序的流暢,同時也博得了聽課老師的好評。但是,好同學的表現,并不是這一環節設計的初衷,檢查學生的真實情況,并指導全體學生讀好課文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挑選好同學來讀,作為榜樣示范,這一點無可厚非,有時這樣的示范,老師都可以范讀。但,只是如此,檢查讀書的意義,就沒有了。
因此,這里的讀書檢查,是一個督促的過程。教師應該將目光關注到更多的學生,特別是那些讀書水平不高的學生。比如,易出現讀錯字音的同學,易讀斷句子的同學,看看它們讀書的情況如何,它們哪些地方是生疏點、困難點,而這里恰恰是需要下功夫的地方。目光更多地應放在他們的身上,因為,只要他們讀好了,班級里的大多數才能過關。
檢查的過程中,老師對于課文中難讀的、重要的段落,要舍得“迂回”,在此處讓同學們多讀幾遍,而不是每一節都平均使用力量。
三、引入資料扎實有效
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許多老師會出示一些課文的資料,如作者的情況,寫作的背景,或者課文內容里的相關材料。但是,許多老師的資料引入,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了解一下,所用的時間很短,學生匆匆瀏覽而過,可以說幾乎沒有在腦海里留下印象。這樣的資料引入,看來只是為了介紹而已,虛晃一槍,作用甚微。
好的資料引入,一定是在為教學服務的。比如教學《草原》一課,課始,一位老師在簡單介紹老舍后,接著說:“作者長期生活在北京,和我們一樣,也沒有去過草原。1961年,老舍先生受邀請到內蒙古烏蘭夫同志的邀請,去訪問。在他心里的草原是什么樣的呢?”引導學生觀看PPT出示的文字資料:“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詞句。這曾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邊去。”學生讀后,老師與學生一起交流詩句的內容,交流這首詩帶給老舍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悲涼!
四、梳理段落掌握方法
如何做到有效呢?經歷的研討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首先,老師要有方法的指導,可以采取示范引領,扶放結合的方法。老師通常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課文中有規律的內容,比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老師讓學生瀏覽課文,“哪些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看到的柳樹?”學生一讀,發現課文的3~5節。“接下來,你們知道如何分段嗎?”學生一下子豁然開朗,很快課文的脈絡便理清了。1~2節是“定位”——寫的是神奇的柳樹。后面的6~8節寫的是“產生的聯想”,第9節是作者發出的贊嘆。特別是中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時教師更要把坡度放緩,教給學生分清段落的方法,教會學生概括段落主要內容的方法。只有有方法,學生才會模仿,才會運用。如果讓學生一味地盲人摸象,沒有方法的悟得,估計以后的學習中,學生還是會不知所措。其次,要留足時間,有了充足的時間保證,學生才能夠潛下心來思考。梳理課文的脈絡,這對于各個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是一個難點。有時候,就連我們老師自己也會犯難,不是嗎?要讓學生有更多實踐的機會。第三,要讓學生之間充分的交流,允許不同的意見,鼓勵爭論。教師還要關注到不同的學生,而不能急于讓部分學生的“表演”,占去了更多學生思考、揣摩的機會。最后一點要注意的是,概括出來的語言要精練。很多老師對于內容的概括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比較模糊。如果試著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簡潔的語言寫下來,然后進行比較、提煉,看看如何更精準,這樣的訓練看似花掉了時間,對學生的發展而言卻最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