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經濟與文化發達程度的標志和決定性因素,而“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課程,關系到將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怎樣將信息技術教育尤其是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落到實處,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展現素質教育魅力的利器呢?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是什么,又面臨哪些困難呢?
一、硬件環境滿足不了日常教學,課時不足
經過兩次“普九”工作之后,小學配備了計算機機房,但由于計算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七八年前購置的機器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的教學。在小學教學中,信息技術課的課時一直是影響教師教學的主要原因。在硬件環境、師資較好的學校,信息技術課一個班一般是每周一節,而在一些比較落后的學校,信息技術課一個班甚至兩周一節。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對知識連續性的要求很高,一節課40分鐘對于既要接受理論知識又要進行實踐操作的學生來說,本來就很少,再加上課與課之間相隔的時間過長,知識沒有得到鞏固,學生學什么忘什么,因此每節課教師都要拿出一部分時間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如此一來,教學進度跟不上,教學內容滯后。教師完成不了規定的教學內容,學生也無法完成實踐內容,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老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技術教學的研究
信息技術教師數量不足曾是制約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后來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術教師的數量得到了很大的補充,可是從其他學科“轉行”到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卻占有很大比例,這樣做確實可以彌補信息技術教師數量的不足,但是也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質。盡管政府、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招聘力度,但受到待遇和工作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不愿意到小學任教。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強調實際應用的學科,教學內容更新速度非常快,這就需要教師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加工升華。而非計算機專業的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上是現學現教,根本就沒有精力去深究教學內容,更沒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學方法。而且在大多數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承擔著本學科的教學工作,還擔負著學校檔案管理員、學籍管理員、課件制作員、網站編輯等角色。由于農村計算機技術普及程度不夠,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就成了解決計算機問題的專業人員,當網絡、計算機、打印機、多媒體設備出現故障時,無論是在教室還是辦公室、會議室,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面對繁雜的工作,信息技術教師不好說拒絕的同時,投入到本學科教學研究上的時間與精力也大大減少,嚴重影響了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三、同課多上,重復式的教學磨滅了教師的激情
盡管目前信息技術教師的數量較過去有所增加,但在小學,一所學校只有一個到兩個信息技術教師的現象非常普遍,一個教師負責一個年級甚至是兩個年級的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情況經常發生,而目前有些農村中小學,一個年級的班級數量多達十個以上,因此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重復講十次左右。教學內容過多重復講授,磨滅了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激情。加之班級容量過大(50人左右),機器數量不夠,常常是2~3名學生共用一臺電腦,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分一部分精力進行組織管理教學,因而,不少教師幾堂課下來已經是身心俱疲,教學積極性降低了,教學激情也沒有了,開始機械式地應付教學。
四、信息技術課隨叫隨停,缺乏有組織的教研活動
目前,大多數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還是一門非統考科目,不受領導和師生的重視。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試前,信息技術課總會被數學、語文等學科占去。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計劃成了擺設,隨叫隨停。遇到學校統計報表、錄入學籍檔案、中考報名等工作時,信息技術課經常被停課,教師被抽調借走,去完成這些任務。信息技術學科不像其他學科,可以在年級內、校內組織豐富的教研活動,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通常只有1~2名,無法在課內組織教研活動,在校內組織的教研活動中,也幾乎是由非信息技術教師進行評價,無法給出實際建議,評價一片叫好,沒有實事求是。缺乏有組織的教學交流和教研活動,信息技術教師就像井底之蛙,接觸不到新鮮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一成不變,沒有新意和活力。
總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那些問題和所面臨的那些困難,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我們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那些問題,只能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正視這些問題,采用科學的態度,不斷改革,銳意進取,這樣一定能讓信息技術教育發芽,生根,成樹,成林。
參考文獻:
[1]張文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有效提問能力培養的探究[J].學周刊,2016(35).
[2]劉高堂.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探究式學習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07(4).
編輯 趙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