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貴+周建仁
摘 要:讓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體現,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合作性,課堂上學生能否通過合作學習活動,是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明顯標志,只有學生從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能體現,學生能否自覺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成為數學活動的一個特點。
關鍵詞:交流;傾聽;贊賞;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必須要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獲取知識,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創設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動手實踐,培養生合作交流的意識,經常提供一些讓學生相互交流、傾聽、贊賞、合作、創新的機會,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一、合作學習要學會——交流
語言是思維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語言的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由于不少學生存在害怕出錯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時不敢參與討論,不敢大膽發言,我就盡量鼓勵學生勇于交流、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索,多給學生說的機會。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比較本小組內所有伙伴的身高”這一活動,學生個個興趣盎然,而且在具體的情境中很快就發現了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在這一活動中,我還收獲了一個意外的驚喜——有一個小組在匯報時提出1.3米和1.30米比較,誰高?這正是下一步要進行的拓展教學,抓住這一契機,我再次讓學生進行重點討論,一陣激烈地交流后,學生個個爭先恐后地匯報自己的想法,有的認為1.30米高一些,有的認為1.3米高一些,還有的認為一樣高,在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辯中,學生最后達成共識——1.30米表示1米30厘米,1.3米表示1米3分米,30厘米=3分米,所以1.30米=1.3米。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二、合作學習要學會——傾聽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學會互相尊重,樂于傾聽,充分地培養學生的聽、說、算的能力,有序地參與合作交流,有序說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有序地避免出現你爭我搶的局面,這對小學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的想法簡單,只知道自己是對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時候其他同學的意見更好。如在教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時,因為口算一般要從高位算起,它是進一步學習口算的基礎。
三、合作學習要學會——贊賞
“贊賞”別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大人都喜歡別人的贊賞,何況是小學生呢。所以要從小培養學生樂于贊賞的習慣。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見,我就經常鼓勵學生要愿意贊賞、欣賞他人的見解,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而且這也是樂于傾聽的表現。例如:在教學用簡便方法計算25×48時,問學生有什么辦法時,讓學生討論,學生邊討論邊動手,得出了好幾種解法:比如有些學生用豎式計算,有些用25×(4+40),還有些用25×4×11等,但有些學困生連一種方法也想不出來,我就讓想出辦法的同學說是怎樣想的,然后讓這些學困生試著說,這樣就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不失時機的表揚學生,讓其他學生試著評價鼓勵他的同伴,使他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樹立自信。我想,很多教師跟我一樣,認為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但運用合作交流也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四、合作學習要學會——合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教學中當學生獨立完成比較困難的學習任務時,讓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學生交流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動力。如我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四次運用小組合作。第一次是在學生嘗試求出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有的學生獨立嘗試,有的學生同桌合作)。第二次是在拼各種長方形來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三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表格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是不是正確時開展的。第四次是在解決玻璃被打碎這個實際問題時,同桌討論這塊玻璃的長和寬有哪幾種可能。四次討論各有各的作用,有的進行合作操作,有的進行方法的討論。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五、合作學習要培養——創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見,綜合實踐活動十分強調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此理念的主導下,我設計了《小小商店》這節實踐活動課,就是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參考文獻:
[1]趙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09(1).
[2]汪亮.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5(4).
編輯 趙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