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道德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致使大學生道德觀念出現了模糊。我們要把學校教育、社會、家庭有機的結合起來,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素質;道德缺失
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不僅有利于大學生順利的實現人生價值,而且對于提高全社會的道德素質和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數量的劇增,大學生道德問題日益凸現出來。而大學生道德問題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如作弊、不誠實、打架斗毆、破壞公物等等。造成大學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
1.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由于長期的封建社會專制,人們的誠信意識存在著其扭曲的一面。歷史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等格言古訓,導致了人們潛意識中對誠信的缺乏。
2.社會大環境的消極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趨勢日漸明顯。這些新變化使大學生在某些認知方面發生了錯位,那就是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風氣,對大學生心靈的腐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3.家庭教育對大學生道德影響
隨著少生優生觀念的確立,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我國家庭的頭等大事。但在現在的家庭中,父母長期強調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導致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只重視智力開發,成績的好壞,而忽略了對他們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養。
4.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書育人本是老師的天職,但學校卻把學習變成了為了學習而學習,而忽視道德教育,致使學生只重分數,不注意道德修養。
5.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雖在學校受教育多年,但缺乏對國情民情的實感,缺乏生活磨練和對社會的思考。于是,在接觸社會生活時,對看到的繁雜社會現象難以理解。分不清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同時,由于缺乏人生經驗,人生閱歷淺,能力不足,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想有所成就,但又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和經歷磨礪的毅力。
二、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對策
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要求學校承擔起培養高素質大學生的重任,即培養具有優秀道德品質和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的大學生。同時也需要社會提供一種良好的道德環境,給大學生創造一種有利于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氛圍。
1.加強社會環境中的道德建設
社會環境是大學生發展的外部條件,對大學生道德觀的形成和變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社會環境也是最能影響大學生道德觀的因素之。環境對大學生的道德觀有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環境既能強化道德觀教育,也能弱化甚至是抵消道德觀的教育,因此,對社會環境必須經行綜合治理。社會各界應積極倡導道德建設,積極踴躍地參加道德建設活動,為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方面,社會把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作為重要的輿論工具,通過對先進典范的宣傳,起到從正面引導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對背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言行給予批判,從反面起到約束作用。
2.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加強道德觀教育
學校是大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解決大學生在道德觀方面的困惑,加強大學生道德觀教育,首先必須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學校德育體系。針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進行國際局勢、國情民情的教育,利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社會實踐手段,搭起學生與社會之間認識與理解的橋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根和歷史使命感,用科學的思想豐富和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提高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自覺抵制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一種安定有序的環境,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潑的集體活動來營造一種健康、活潑生動有序的文化氛圍,為校園文化注入新的生機活力;還要完善學校的輿論環境,積極發揮輿論的作用,樹立良好的黨風、校風和學風,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
3.提升家庭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能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礎,抵制社會不良影響,強化社會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而且能影響一個人的道德觀及價值觀的形成,使其受益終身。因此,要使大學生道德觀困惑有所緩解,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家長自身的能力素質及其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家長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金”,要善于磨亮子女身上的閃光點。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加強家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關注孩子的成長,及時了解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思想動向。另外,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殘余,反對家長專制作用,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建立和睦的家庭。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忽視了道德品質的要求,只注重學習成績的好壞。
4.提升道德修養的同時加強道德實踐能力
大學生要在提升道德修養的同時加強道德實踐能力,這是解決道德認識與行為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首先,大學生要經常性地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全面走進社會、認識社會.正確地認識國情,引導他們全面科學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的道德實踐水平。其次,大學生要認識到道德修養對自身的重要性。用傳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來要求和規范自己,用先進典型的模范人物事跡來激勵自己,用自己的實踐來考察自己,不斷地對自己進行道德修養教育,通過道德實踐來增強自身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激發自己對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興趣。古人云:“有才無德,其行不遠,”道德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占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決定了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就會制約大學生的成長和才智的真正發揮。
大學生道德方面確實存在缺陷,但總體上是好的,社會上的一些人不應因某些大學生的行為而一味否定大學生。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不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而且決定了社會公民的總體素質和民族發展的未來,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道德現狀,因勢利導,采取有效的對策,才能引導大學生道德觀念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社會環境的合格人才。我們相信,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會顯著提高,中國也會有一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華民 楊心恒主編.社會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春秋.新編倫理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