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反復強調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從理論背景出發,闡述圖式理論與預習這一行為的關系。然后從制定預習提綱、預習步驟兩個方面對如何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進行論述。
關鍵詞:圖式理論;預習提綱;預習步驟
一、圖式理論概念
何為圖式?圖式(schema)就是一個人所學的所有知識在大腦中圍繞著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儲存方式。學生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及其應用語言的能力可稱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則是指學生對世界的認識,以用來給學生一個能進行比較的基礎;閱讀文章的組織形式和風格,包含不同的問題類型就是形式圖式。圖式的抽象程度和圖式的層次成正比例關系,層次越高越抽象,反之,越低就越具體。很多時候,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會省略一部分信息,導致讀者不能完全理解課文內容,通常是因為讀者的內容圖式出了問題。
二、基于圖式理論,落實課前預習的要求
(一)“預習提綱”要“精”
預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使用主題和對象之間的交互模式的知識去解釋文本。而學生不能讀懂文章,主要的原因:一是文章中沒有提供足夠的線索,讓學生調動大腦中已擁有的圖式知識;二是學生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象的圖式。所以,要提高學生的預習興趣,達到好的預習效果,必須先學提綱編寫,可以從題目量的“少”和“有代表性”這兩方面入手。
1.題目量要少
先學提綱的題目最好控制在3~5題比較恰當,因為如果題目太多學生看到了就怕,太少了又會起不到突出課文中心的作用。
2.題目要有代表性
正是因為題目量控制得少了,所以在題目的編寫上就應該花心思去鉆研教材,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我在教學《蝸牛的獎杯》時,是這樣編寫先學提綱的:
①蝸牛以前和現在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書中用“ ”畫出相關的詞句來。
②從這篇童話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
③這是一篇童話寓言故事,你還讀過哪些童話故事呢?請寫出來。
這是一篇童話寓言故事,讓學生從第1個問題來深入了解課文,有利于學生理解小蝸牛的心理變化。讓學生在書中畫出有關的詞句,是讓學生通過畫詞、畫句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第2題編排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讀了故事后必然會有感受和體會,所以,讓他們馬上寫下來,對他們的寫作訓練和概括能力是有幫助的。第3題是拓展題,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學生要大量閱讀讀外書籍,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寫。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適當地進行拓展。
(二)預習的步驟要形成一定的模式
要想學生對預習感興趣,必須要教會學生怎么去預習,明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查字典,寫出它的解釋
設計意圖:這是第一課時的預習,在學生對課文的大意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有目的地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詞是相當有必要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段學生的語文識字的要求是“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理解生詞的意義。”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每一課的獨立預習中積累好的字、詞。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適當適量的訓練,從一開始的“先扶”,給出固定句式,讓學生仿說、填空,到現在的“后放”,讓他們獨立概括文章內容,無不體現了這一目標的重要性。
3.讀了課文,我不懂的地方是哪里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學生閱讀的要求還有“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一直都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正如那句老話一樣,“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一個人如果只會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而不會自己去主動思考問題,那是沒有用的,這樣的人缺乏創造性。
4.預習提綱
老師可以將打印好的小紙條發給學生,讓學生把它貼在預習本上。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時,可以在書上畫答案,如果書上找不到完整答案時,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然后把答案寫在“預習提綱”的后面。
設計意圖:這是第二課時的預習,前面三個步驟是第一課時的預習,等上了第一課時后,老師就會發現“預習提綱”可以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一層的預習。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回答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從而達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目標明確的預習、準備充分的預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起跳板”,可以讓學習新知識的整個過程事半功倍。而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從課堂開始,教會他們預習課文的方法,培養他們預習課文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