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生
摘 要:品德與社會要立足于生活,對于農村地區更要結合地方特色,合理地利用教材,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走出教材,讓學生獲得真切的體驗,走向真實的生活。
關鍵詞:生活;創造性使用教材;走出教材;素質
品德與社會為學生開辟了一條通向他們生活的渠道,使他們在與生活的內在聯系中獲得整體的發展,特別是有利于他們品德的發展,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及人性化的道德水準。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給學生真切的體驗
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雖然經過了諸多的改變和調整,但在使用時還應該注意創造性地使用,既要善于使用課本,又要敢于跳出課本。因為品德與社會教材作為一個范本,有其局限性,有適合城市學生的一面,也有適合農村學生的一面,要增加一些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內容。雖然通過一些途徑學生對教材要求的內容有一些間接的認識和了解,但沒有親身經歷過就難以激發出內心的真實感受。
所以,教師在教材內容選擇上、主題的設計上要盡可能考慮兒童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使教學活動與自然、生活、社會進行信息交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效果。
二、走出教材:讓學生走向真實的生活
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心靈對話的舞臺。更是對學生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樹立“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的觀念,引導兒童從教材走向他們真實的生活世界,使兒童的現實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教材。不管在教材安排上,還是課堂教學時都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學校》時,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作為學校的小主人向新同學介紹學校,孩子們情緒十分高漲,課前要求學生進行調查、了解、搜集資料,比較準確地把學校的過去和現在介紹給新同學,激發他們對學校的親切感、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小主人意識。從而積極參與學校建設。
兒童品德的形成來源于他們的生活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形成。因此,我們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尋找與學生生活聯系的結合點。讓孩子們去實實在在地接觸生活。從而獲得真切的感受。例如,教學《衣食的來源》一課,學生談了很多。但比較集中的是談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存在于他們真實的生活世界,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材來源于生活,教學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進方法:讓學生學會不放棄、不拋棄
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已經變為課堂的主體。而這些主體是有主見有思想的人。各人的認知水平又不盡相同。如果老師用一種固定的形式來教是不可能滿足現在學生要求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采取一些教學策略,變換一定的教學形式,形成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事實證明,學生參與的活動設計是現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活動中,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如,在上《我要攀登》一課之前,教師可布置學生當一天家,從早上做飯開始安排好一家人一天的生活,洗碗筷、收拾房間、喂豬、喂雞……課堂上再讓學生交流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這些事的時候,遇到什么困難,有沒有過放棄……有的說做飯時不會淘米想放棄;有的說打掃家務,累了不想干了;有的說天天做這些事真不容易啊。通過讓學生體驗每一天都會遇到困難挫折,但要堅持,要克服困難,從而明白不斷攀登的道理,進一步激發學生知難而進、奮發向上、勇于攀登的情感。
教師要培養學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不會把觀點或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自己歸納得出。如,我在教學《衣食的來源》一課時,注意探究學生生活中的活教材,如家庭生活資源,兒童的父母、親友都是勞動者,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體驗勞動,因為親情、友情會使孩子帶著情感色彩去體察,然后再逐步擴大范圍。種地的、做工的、賣菜的等使學生知道除了家長之外,還有無數人在為了我而工作。感受到“人人為我”,逐步樹立“現代生活誰也離不開誰,一個都不能少”的現代生態觀。使學生真正明白偉大導師列寧所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準確含義。
四、提高素質:學高為師,行為世范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本身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好教師,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人格魅力。學生對教師的好感和信任,就能使教師在課堂上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使教師的道德情操、道德風范最大限度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不落伍于時代。才有資格做一名德育工作者,才能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再者,一位好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與學生拉近距離,增進感情。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表達,愛是力量的源泉。所以,教師要不時地注意對學生多一份熱情,輔導時多一份耐心、評價時多一份鼓勵、批評時多一份真誠。在關愛中讓學生產生“親其師”的情感,激發學生“信其道”。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師生情感融洽時,學生就容易接受教育,由佩服你的為人到喜歡你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效率會不斷提高。
細節決定成敗。那么我們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每一個細節。如果每一個細節都能讓學生去設計,每一個細節都能成為美的享受,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會更精彩。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