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文
(重慶同望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重慶 401120)
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狀況及綜合防治策略
羅海文
(重慶同望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重慶 401120)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策略;三峽庫區;重慶段
三峽庫區重慶段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域,該區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甚至影響到三峽工程的長久運行。該區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存在經費投入不足、預防監督工作薄弱、監測預報系統尚不完善等問題。新時期,該區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水土保持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大力實施生態修復、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監測預報系統、增加水土保持資金投入、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理,以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三峽工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重慶市區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干流上,于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歷時15年修建完成,具有防洪、航運、發電等多種效益。防洪方面,三峽水庫在2014年汛期共實施防洪調度8次,最大削峰26 500 m3/s,累計攔蓄洪水總量高達175.12億m3;航運方面,三峽船閘連續11年(2003—2014年)實現安全高效運行,累計通過三峽船閘貨運量超過7億t;發電方面,2014年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達988億kW·h,創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新的世界紀錄。這些巨大成就為國家“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注入了強大動力。然而,三峽庫區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88年被列入國家“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簡稱“長治”工程)范圍。而三峽庫區重慶段占三峽庫區總面積的80%,覆蓋了庫區絕大部分。顯然,該區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和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此,對三峽庫區重慶段的自然環境特征、水土流失狀況及其動態變化、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現行水土保持工作等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峽庫區重慶段位于長江上游末段,地跨東經105°49′~110°12′、北緯28°31′~31°44′,東起巫山縣,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縣,北至開縣,涉及北碚區、渝北區、沙坪壩區等22個區或縣,總面積46 158.53 km2,占重慶市總面積的56.02%。三峽庫區重慶段地貌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山地和丘陵分別占總面積的75.8%和18.2%。三峽庫區重慶段溪河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北有嘉陵江、南有烏江匯入,形成向心、不對稱的網狀水系。區域內流域面積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274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 000 km2的河流有42條,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568億m3。區域內年均降水量1 125.3 mm,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達774.6 mm。該區域受特定自然環境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天氣復雜多變,干旱、暴雨、洪澇、冰雹、霧霾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其中暴雨洪澇是庫區危害較重的氣象災害之一。該區域所在以開縣為中心的重慶東北地區即是重慶兩大暴雨中心之一,5—9月是暴雨多發期,期間暴雨量占全年暴雨量的93.1%。三峽庫區重慶段土壤種類繁多,主要包括紫色土、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等,其中紫色土分布面積最廣,占總面積的33.22%。
2.1 水土流失狀況
據2012年全國水利普查結果,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總面積達19 886.56 km2,占該區域土地面積的43.08%。其中:輕度侵蝕面積6 539.15 km2,占32.88%;中度侵蝕面積6 307.54 km2,占31.72%;強烈侵蝕面積3 263.02 km2,占16.41%;極強烈侵蝕面積2 609.56 km2,占13.12%;劇烈侵蝕面積1 167.29 km2,占5.87%。年平均土壤侵蝕總量達6 976.56萬t,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高達3 508.23 t/(km2·a)。2012年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狀況見表1。
表1 2012年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狀況
注:數據來源于重慶市水利局。
從水土流失的空間分布總體特征來看,三峽庫區重慶段西部地形較平坦、坡度緩,水土流失面積少,強度弱,而東北部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開縣、萬州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2012年全國水利普查研究結果顯示,上述6個區縣水土流失總面積達11 404.92 km2,占該區域水土流失面積的57.35%。
2.2 水土流失動態變化
將2012年全國水利普查數據與1995年、2005年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數據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面積在逐漸減少。1995年該區域水土流失面積為30 608.28 km2,2005年水土流失面積為23 870.16 km2,而到2012年該段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9 886.56 km2,2012年較1995年減少35.03%,較2005年減少16.69%。
然而,2012年各強度水土流失面積卻增減不一。其中:中度和強烈水土流失面積較1995年及2005年均有所減少,1995年和2005年中度水土流失面積分別為15 788.68 km2和11 030.98 km2,到2012年減少至6 307.54 km2,減少幅度分別為60.05%和42.82%;強烈水土流失面積2012年較1995年和2005年分別減少48.99%和44.51%。但是,輕度、極強烈及劇烈水土流失面積均較1995年和2005年有所增加,劇烈水土流失面積增幅最大,1995年和2005年劇烈水土流失面積分別為202.95 km2和130.38 km2,而到2012年達1 167.29 km2,較1995年和2005年分別增加了4.75倍和7.95倍;極強烈水土流失面積也較1995年和2005年分別增加了0.17倍和1.59倍;輕度水土流失面積則較1995年和2005年分別增加9.08%和12.37%。1995、2005、2012年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動態變化見圖1。
圖1 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面積變化趨勢
此外,該區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云陽縣、開縣和萬州區,水土流失面積也在逐年減少。上述6個縣(區)1995年和2005年水土流失總面積分別為15 561.21 km2和14 552.12 km2,到2012年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到11 404.65 km2,減少幅度分別為26.71%和21.63%。然而,該6個縣(區)2012年劇烈水土流失面積較1995年和2005年有顯著增加,1995年劇烈水土流失面積為150.03 km2,至2005年降至73.04 km2,而到2012年增至751.61 km2,分別是1995年和2005年的5.01倍和10.29倍。
3.1 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保持概況
自1989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長治”工程以來,三峽庫區重慶段的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一個全面快速的發展階段。三峽庫區重慶段先后開展了“長治”(第一、二、三、四、五、六、七期)、生態修復和“長治”農發水保等工程項目,涉及近千條小流域,再結合其他水土保持工作,使該區域2012年水土流失面積較1995年減少10 721.99 km2。此外,重慶市于2013年1月1日頒布并實施了《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修訂草案)》,加強了開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落實,對開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通過20余年的治理,三峽庫區重慶段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漸趨合理,庫區周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3.2 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問題
3.2.1 水土保持經費投入不足
雖然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面積總體較前有所減少,但水土流失面積仍有近2萬km2,且輕度、極強烈和劇烈水土流失面積均有所增加。目前國家每年投入該區域的水土保持經費尚不足,地方財政支持力度也還不夠。從水土保持單位面積治理投入來看,國家對水土保持項目的補助標準為10萬元/km2左右,縣(區、市)配套資金為5萬元/km2左右,而治理1 km2水土流失面積需要投入50萬~100萬元,按現有投入實施只能實現初步治理。另外,由于縣級財政條件較差,配套資金往往難以落實,進一步造成水土保持經費不足,導致水土保持工作進展緩慢、效益不顯著。這與庫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加快生態建設及保障三峽工程長久安全運行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
3.2.2 水土保持宣傳和預防監督工作薄弱
由于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傳教育,因此,庫區周邊群眾及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薄弱,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為因素所致的水土流失加劇。同時,由于地方政府考慮到優化投資環境等問題,致使部分開發建設項目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未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和水土保持設施的驗收,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執行力度不夠。此外,由于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量大面廣,執法對象大多是企事業單位和集體經濟組織,因此,監督執法阻力也較大。
3.2.3 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尚不完善
截至2012年12月底,三峽庫區重慶段的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建設二期工程已通過國家竣工驗收,而該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布局僅涉及渝北區、萬州區和開縣、奉節縣、巫山、豐都縣、石柱縣、云陽縣,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還不夠完善。另外,因導致水土流失的因素錯綜復雜,且不同地區水土流失成因各異,而目前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和監測標準尚不完善,故不能很好地適應現有的水土流失狀況。目前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系統自動化程度低,不能及時預報水土流失事件,且已有監測數據的完整性與可比性差,缺乏完善的數據共享機制,嚴重制約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廣泛開展。
4.1 認真宣傳貫徹水土保持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
相關部門及相關工作人員應認真學習貫徹《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并積極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多種媒介進行水土保持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應用的宣傳,提高庫區人民群眾、生產建設單位的水土保持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樹立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保持及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基礎。此外,執法部門應不斷完善監督執法體系,制定并實施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加強水土資源管理,加大監督執法和水土保持規費的征收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三同時”制度,不斷強化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工作,做到開發建設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同步,最大限度地遏制人為因素所致的水土流失。
4.2 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生態修復是在適當的人工輔助措施下,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生態系統原有合理的內部結構和系統功能。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應以保護現有植被為首要任務,對現有幼林地、疏林地等進行封禁,并輔以相應的補植、改造等正向管護措施,以實現現有植被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減少疏幼林區的水土流失。與此同時,對25°以上的坡耕地實施全面的退耕還林還草措施,根據生態位、生物多樣性等基本原理,建立以防護林為基礎、以經濟林為重點的退耕還林還草模式,在增加植被覆蓋的同時,構建和維護合理的喬、灌、草林分結構,保證植被的多樣化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實現水土保持功能最優化。另外,應不斷優化不同區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模式,把傳統的水土流失治理與面源污染防治結合起來,鼓勵庫區周邊群眾更新能源利用結構,大力開展新能源替代示范,推廣電力、沼氣等清潔能源,從而減輕庫區周邊群眾生活用能對植被的破壞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農林經濟得到持續發展。
4.3 堅持以小流域為單位的綜合治理
流域是地面水和地下水天然匯集的區域,是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基本單元。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是根據小流域自然和社會經濟狀況,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為中心,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態經濟功能的小流域生態系統。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山、水、田、林、溝、渠等綜合治理,可按照各小流域的特點逐步實施,由點及面,推動整個區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進行,在兼顧植物、工程、農耕三大措施科學配置的同時,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
4.4 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系統,開展動態監測
首先,根據三峽庫區重慶段的特點進行科學的監測空間尺度劃分,按照不同空間尺度制定相應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站建設規劃。其次,針對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土壤侵蝕類型的特點,保證水土保持監測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增強該區域各個監測站點的代表性,優化該區域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再次,借國家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平臺建設等重大工程的契機,建設一批高標準、自動化的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逐步完善該區域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然后,應用“3S”技術手段,建立該區域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平臺,使該區域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向實時動態監測、資源共享管理的現代化道路,以便及時掌握不同空間尺度水土流失的變化趨勢和特征,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為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提供科學依據。最后,提高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水平,加強水土保持工作設計和施工管理,及時、準確地掌握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狀況,發現重大水土流失隱患,及時提出防治對策建議。
4.5 增加水土保持經費投入,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管理
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防治關系到庫區社會經濟發展、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和三峽工程的長期運行安全。各級政府應繼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增加水土保持經費投入,依法做好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和使用管理;鼓勵并引導民間資金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積極制定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并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爭取利用國際組織或機構和雙邊或多邊合作的貸款或贈款,探索利用碳匯交易機制,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成立專門的水土保持工程管理機構,在水土保持工程建成后進行必要的后期管理維護,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綜合效益;加大執法力度,對于破壞水土保持工程的行為堅決依法依規進行查處,嚴格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
經過多年的努力,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該區域水土流失總面積仍有近2萬km2,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應根據《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規劃》,認真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基本方針,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三峽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A
1000-0941(2017)03-0023-04
羅海文(1988—),男,四川宜賓市人,助理工程師,學士,主要從事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