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宗教與人文的雙重變奏

2017-04-21 00:39:02楊明韓玉勝
船山學刊 2017年2期

楊明 韓玉勝

摘要:

殷周之際中國社會的道德氣質發生了深刻變革。在殷代,祭祀占卜是獲知天意的唯一渠道,只見“神靈”之德,而不見“人”之德。到了周代,統治者尤為強調“帝命不時”“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天命后于人德”“克明慎德”,天命不常在周初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周人對殷商天命觀進行了顛覆性變革,將原來尊順神靈旨意的單向度的神靈庇佑,轉換為天人關系視域下的天人互動。但殷周人文轉向并不等于宗教性的完全消失,其所謂“連續”也不完全等同于“因襲”,而是呈現出宗教與人文的雙重變奏。

關鍵詞:殷周之變;神靈之德;以德配天;宗教;人文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①王氏這一論斷甚為恰當,較之殷商,周代的思想風貌和精神氣質發生了深刻變革。那么,就道德氣質轉型來說,“殷周之變”到底“變”了什么?這種“變”是一種徹底的歷史決裂,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變革?“殷周之變”如何改變了中國古代道德發展的歷史進程,這種改變有何種歷史意義?顯然,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殷人的“神靈之德”與宗教倫理

在商代,神靈是掌管人間禍福的決定因素,整個人世秩序、人間禍福(戰爭勝負、農業豐歉、刮風下雨等)悉數要卜問神靈。如《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可以說,商代社會是一個具有濃郁宗教氛圍和典型巫祝文化傳統的社會,這一時期的“倫理”擺脫了原始傳說那種模糊的關懷意識,表現為一種“神靈崇拜”式的宗教關懷。所謂“宗教倫理”是指以宗教形式體現出來的倫理,即相信神靈庇佑能夠關照人事,通過富有靈性的占卜方式能夠獲得社會生活的指導法則。顯示和記錄這些社會生活的指導法則的文字稱為卜辭,殷商卜辭為商周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也叫甲骨文、契文、龜甲文字、殷墟文字。這些甲骨文字、占卜儀式成為我們透視殷商時期宗教倫理思想面貌的重要材料。

甲骨文選材頗有講究,主要寫在龜甲和牛骨上,但更多時候選用龜甲。據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甲骨文都是刻于龜甲之上。此外,龜甲也是占卜所必備的器材。郭沫若說:“龜甲獸骨只是用來傳達那位顧問(指上帝)的工具,并不是直接乞靈于龜甲獸骨。因為殷人把龜甲獸骨用過之后便拿來毀棄,……。殷人并沒有直接以龜甲獸骨為靈。”②郭氏之說指出甲骨作為材質媒介的工具性一面,但認為沒有直接以龜甲獸骨為靈一說似乎欠妥。甲骨文之所以多刻于龜甲、牛骨之上,占卜之所以多使用此類材料,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們具有“靈性”。卜辭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為了表示對神的敬重和卜辭的靈驗,相應的祭祀所選的載體也必須是吉祥神圣之物,龜甲、牛骨則成為最佳選擇。《史記·龜策列傳》曰:“神龜出于江水中,廬江郡常歲時生龜長尺二寸者二十枚輸太卜官,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龜千歲內滿尺二寸。王者發軍行將,必鉆龜廟堂之上,以決吉兇。今高廟中有龜室,藏內以為神寶。”在中國古代,龜是一種具有靈性的生物,它能長生不死,行氣引導,蓄養者能致富,而且龜越大靈性越高,龜是吉祥的代名詞,常被成為“神龜”,受到尊崇。《禮記》就將龜列為“四靈”之一,其曰:“何謂之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禮運》),地位可見一斑。古代典籍中對于“龜”之神性的記載也很多,如“殷人視龜如神”(《史記·殷本紀》),“我龜既厭,不我告猶”(《詩經·小雅·小旻》),等等。除此之外,牛骨也是極具靈性的,這是因為農耕社會耕牛是生產的主要工具,極為珍貴,甚至成為一些民族的圖騰對象,地位非常之高。《尚書·微子》就說:“今殷民乃攘竊神之犧牲。”至于甲骨文龜甲多于牛骨,可能是因為耕牛需要用來從事生產活動,具有更多的現實功用。總的來說,殷商占卜選材就滲透著濃郁的宗教氛圍以及獲取神靈世界啟示的渴望,希冀通過更富靈性的媒介材質拉近人與神靈的距離,從而更好地獲取神靈的庇佑和關照。

甲骨是巫祝祭祀用于具體判斷吉兇的操作材料,殷人的巫祝祭祀也是充滿宗教色彩和神靈訴求。殷人這種“神靈崇拜”式的宗教關懷是一種占卜次數頻繁、占卜程序繁瑣、占卜范圍廣泛的崇拜活動。當占卜為社會生活進行決策之時,必然是一種頻繁的重復性活動,每事必卜,每日必占,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種占卜活動并沒有因為頻繁而操作過于簡單,而是一項極為復雜的活動,并伴隨著繁瑣而隆重的儀式,隆重、復雜、神秘而奢侈。首先,甲骨都必須經過仔細的加工,經過人工削平、磨平,然后用錐、鑿、刀挖許多不穿透的圓窩,并在圓窩旁邊鑿舟型凹槽,要盡量削薄甲骨,以便在灼燒時較容易出現兆紋。然后,將卜問之事大聲稟告神靈,再用燒紅的木棍貼近甲骨鉆鑿的圓窩,使甲骨發生爆裂,裂痕就是兆象。同時,由專門負責巫祝祭祀的巫者伴隨著神秘的舞樂,根據裂痕兆象接受神靈旨意。此外,占卜時還伴隨著一定的祭祀儀式,卜辭祭祀儀式極多而復雜。根據陳夢家先生的考察,“每一次祭祀的對象,有一個人的,有若干人的,有只限于先王和直系先王的配偶的。后者是‘周祭,用三種不同的祭法輪祭。犧牲多用家畜,即牛、羊、豕、豚、犬等等,一次用牲之數最多可以在300頭以上;也有以人為牲的,多半是羌人和其他從多方俘獲之人。”③正是這種相當頻繁、程序繁瑣的占卜活動充斥著殷人的生活,幾乎涵蓋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殷墟出土卜辭表明,當時依靠骨卜稽疑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祭祀、戰爭、飲食、宴會、氣象、農業收成、田獵、行旅、災禍、福佑、奴隸逃亡等各個領域。陳夢家先生將那些刻有卜辭的甲骨形象地稱之為殷代王室的“檔案”,他說:“卜問的內容以有關于自然神與祖先的祭祀的最多,卜問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和數目;有關于風、雨、日食等天象天變的;有關于年成與耕作的;有關于對外戰爭與邊鄙的入侵的;有關于時王的田獵、出行、疾病、生子等的;以及有關于今夕來旬吉兇的卜問。除了卜辭以外,也有少數的記事刻辭:或是關于甲骨材料的來入、整治與管理,或者不關乎卜辭的記事。”④由此可見,殷商卜辭基本能夠反映殷王室日常活動中所關心之事以及當時社會狀況,成為殷周時期充滿巫祝色彩的真實寫照,也是研究這一時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

殷人卜筮活動與祖先祭祀活動常常相伴進行。那么,具有巨大權威的神靈與殷人的祖先神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殷人上帝崇拜與祖先崇拜是一種什么關系?毋庸置疑,殷人的神靈具有自然神的功能,但將殷人所尊之神直接等同于自然神靈似乎過于保守。這是因為,自然神靈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格化特征,殷周的宗教已經逐漸擺脫原始宗教那種朦朧的無意識狀態,對神靈以及自身崇拜神靈逐漸有了模糊的定位,只是定位不夠清晰罷了。至于“至上神”與“祖先神”的關系,我們認為二者基本完全等同,最起碼因二者關系過于緊密而難以區分。因此,筆者認為殷人的至上神與祖先神具有同一性。在殷人看來,他們的祖先去世之后,可以“賓于帝”,與神靈一起對他們進行某種特殊關照,并幻想其祖先能夠與支配自然的全能“帝”心意相通。如巴新生所言:“殷人的此種造神方式其必然結果,則是祖先神神格的雙重性及因此所致的祖先神、自然神的統一,以及天神、地、人鬼沒有嚴格界限,或曰概念不清。”⑤張光直就說,“殷王對帝有所請求時,絕不直接祭祀于上帝,而以其廷正為祭祀的媒介。同時上帝可以由故世的先王所直接晉謁,成為‘賓;殷王祈豐年或祈天氣時,訴其請求于先祖,先祖賓于上帝,乃轉達人王的請求。”⑥從殷人的占卜活動來看,他們卜問神靈與祭祀祖先之間并沒有嚴格界限,殷人的神靈與祖先是一元的,具有直接同一性。也就是說,殷人尚未將神靈世界與祖先世界劃分清楚,他們不能分清神靈庇佑和祖先賜福之間的區別,只知道神靈和祖先都是冥冥之中存在于他們周圍,掌管人間禍福、天命予奪。

二、周人的“以德配天”與天人互動

大約在公元前1027年,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一次重要的朝代變革,周武王率軍占領朝歌,宣告了殷王朝的滅亡和周朝的建立。武王滅商,周由偏居一隅的諸侯國驟然成為中原王朝的執政者,但這場戰爭的結果不足以迅速扭轉深受宗教影響之人的思想觀念,這使得一直篤信殷人肩負天命的信眾難以接受這一事實。周人必然要對此作出解釋,何以一直眷顧殷人的神靈拋棄商紂而選擇周來管理人間秩序,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正是此意。在周人看來,似乎沿用傳統的天命觀、宗教觀難以完成這一任務,他們必須找到足以說服民眾的正當理由。他們是通過將至上神與祖先神進行分離來完成這一任務的。

在殷代,神靈崇拜與祖先祭祀并無嚴格界限,先王死后賓于上帝左右,甚至直接就等同于至上神,為人間祈福。周人則不同,他們將至上神與祖先神進行了徹底分離,割斷了至上神與祖先之間的血緣關系,消除了殷人至上神的直接神圣性。直接神圣性的消除就意味著天命不專屬于某一種族,周人認為“天命”并不專屬于殷人,而是充滿無常因素,天命可以轉移。若要獲得天命必須具備一定條件,決定天命轉移的重要因素和必備條件就是統治者的“德”,殷商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后世統治者“無德”,周人獲得天命是因為周王“有德”。因此,統治者只有“以德配天”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顧,受命于天,延續人間統治。具體而言,“以德配天”可以包括三層內涵:

首先,天命靡常。雖然周人通過戰爭得到了政權,卻始終充滿危機感和畏懼心理,不敢自恃天命。“天命靡常”出自《詩經》中的《大雅·文王》,此篇是研究周初天命觀的重要資料。雖然這段話中多是對殷代遺民進行歸順教化的思想教育,主要目的是使他們心悅誠服,如“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詩經·大雅·文王》)。但是,更深刻的內涵在于告誡周初統治者,天命無常,周人可以從殷人那里奪取天命,其他人也可以從周人手中奪取天命。此種“天命靡常”思想在《詩經》其他篇章得到進一步發揮,“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為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詩經·大雅·大明》)。這里的“天難忱斯”并非指上天不可信,而是言天命威嚴,令人生畏。如此,周人就通過對天命的全新解釋獲得了雙重功效:既使殷之遺民心悅歸服,又使統治者借以自勉。誠如傅斯年所言:“以此說說殷遺,將以使其忘其興復之思想,而為周王之藎臣也;以此說說周人,將以使其深知受命保命之不易,勿荒逸以從殷人之覆轍也;以此說訓后世,將以使其知先人創業之艱難,后王守成之不易,應善其人事,不可徒依天恃天以為生也。”⑦

其次,修德配命。既然天命無常,又何以維系已經獲得的天命呢?在周人看來,只有加強德之修養(修德)才能配享天命(配命)。周公指出:“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由此可見,周人完全改變了殷人那種絕對固定的天命論,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對天命充滿敬畏之心,試圖通過自身之“德”延續上天的眷顧,認為王者只有“明德”“崇德”“敬德”“敏德”“顧德”“用德”,才能維持長久統治。由此可見,“德”在周人心目中的至高地位,郭沫若說:“在卜辭和殷人的彝銘中沒有德字,而在周代的彝銘中如成王的‘班簋和康王時的‘大盂鼎都明白地有德字表現著。”⑧周人對“德”的重視已經上升到信仰高度,普遍認為只有“德”才能“配天”。

第三,敬德保民。那么,周人所說的“敬德”具體內涵是什么呢?就現有文獻資料而言,“敬德”之內涵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保民”,或者說“敬德”與“保民”常常聯系起來。周人的“保民”主要有三層內涵:其一,體恤民之疾苦。在周人看來,商紂之所以滅亡,主要原因在于“敗亂厥德”,“不知稼穡,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尚書·無逸》)。這是批評商紂王安逸享樂,不體諒百姓疾苦。周公認為,君王要吸取前代教訓,要努力愛護民眾,莫要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尚書·康誥》),“知稼穡之艱難”(《尚書·無逸)。其二,惠于庶民。所謂“惠于庶民”就是指“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尚書·無逸》)。意思是說,對民要和藹柔順,保護百姓,對那些無依無靠者要愛護恩施和格外關照。在周公看來,“惠”是緩解“民怨”,“咸和萬民”的關鍵舉措,他說:“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尚書·康誥》)在惠民方面,周公堪稱典范,從《尚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周公提醒要秉承文王遺訓的記載,周公言論的一個主要話題就是提醒君主要像保護孩子一樣(如保赤子)愛護臣民,使他們康樂安定。其三,明德慎罰。“明德慎罰”出自《尚書·康誥》,周公說:“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尚書·康誥》)。他的目的就是要對民眾實行懷柔政策,以教化為主。如若民觸犯刑罰,要“明于刑之中”(《尚書·呂刑》),量刑適當,考慮犯罪動機和懺悔態度,不可枉殺、錯殺。周代所說的“明德慎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殷之遺民,對于這些被征服者要實行“勿庸殺之”的寬懷政策。

如此,殷人就將天命予奪的標準最終落實到統治者對待“民”的態度,判斷一個君主是否有“德”的標準在于,看他是否關心民眾。殷亡周興這次變革不僅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也是促使精神面貌、道德風尚逐漸變革的道德事件。在殷代,祭祀占卜是獲知天意的唯一渠道,只見“神靈”之德,而不見“人”之德。到了周代,統治者尤為強調“帝命不時”“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天命后于人德”“克明慎德”,天命不常在周初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可見,周人對殷商天命觀進行了顛覆性變革,將原來尊順神靈旨意的單向度的神靈庇佑,轉換為天人關系視域下的天人互動。在這種無常之天人關系之下,天命不再是某一種族的特權,君主地位不是天命“決定”,而是天命“委托”,上天更垂青于有德之人。

但是,也必須清楚地看到,周人所說的“德”仍不具有普遍性,主要指的是一種政治品德。德仍然是君主所特有的道德品質。這一時期人們關于德的認識尚未能從天命的神秘權威中解脫出來,我們應對殷周之際天命觀的轉變有一個理性的認知。

三、殷周之變開啟人文關懷風尚

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殷周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周代整個道德風貌和精神氣質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也正因為如此,殷周之變成為學術界探求古代社會狀況的重點關注時期,學者們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倫理道德問題大都不約而同地追溯到這一關節點。那么,就道德氣質轉型說,“殷周之變”到底“變”了什么?這種“變”是一種徹底的歷史決裂,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變革?顯然,我們需要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追問和深化這一問題,弄清楚“殷周之變”如何改變了中國古代道德發展的歷史進程,這種改變有何種歷史意義。

就連續性層面而言,雖然周人努力論證政權的合法性,強調“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卻難以一時完全擺脫殷人的思維方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周本為殷代之小邦,深受殷代禮制觀念的影響。兩千多前年的孔子就指出了殷周之間的這種因循關系,子曰:“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其中,對周人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殷人濃郁的宗教祭祀氛圍,甚至周初直接承襲了殷人的祭祀制度。《逸周書·世俘》篇武王說“(武王)告于周廟曰: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于天于稷”,之所以說“文考修商人典”,言下之意是周文王曾使用過商人的禮儀典章制度。王國維就說:“蓋周公未制禮以前,殷禮固如斯矣”⑨,這種判斷值得肯定。傅斯年詳細考察《詩經·大雅》篇中關于周王之虔敬帝天、事神、重卜的記載,得出“周初人之敬畏帝天,其情甚篤”的結論⑩。誠如洪修平所言:“殷周人文轉向并不等于宗教性的完全消失,片面理解和過分強調人文轉向的意義并不符合實際的歷史情況。”B11當然,我們應該注意,這里所說的“連續”不完全等同于“因襲”,而是將兩個歷史事件放在同一歷史譜系內進行思考,看到它們前后相續的歷史慣性,不能以突然的巨變而忽視歷史慣性所造成的緩沖影響。

就斷裂性層面而言,周以諸侯小邦力克昔日強大的殷周實屬不可思議,周興殷亡是一次造成強烈印象沖擊力的政治事件,殷周之變代表著商代的滅亡和周代的興起,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必定造成斷裂性一面。那么,周人既懷疑“天命”,又必須效仿天命,這看似矛盾重重。在郭沫若看來,二者并不矛盾。他說:“請把周初的幾篇文章拿來細細地讀,凡是極端尊崇天的說話是對待著殷人或殷的舊時的屬國說的,而有懷疑天的說話是周人對著自己說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這就表明著周人之繼承殷人的天的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繼承,他們是把宗教思想視為了愚民政策。自己盡管知道那是不可信的東西,但拿來統治素來信仰它的民族,卻是很大的一個方便。”B12郭氏之說不無道理,周取代殷的政治統治地位之后,大量殷之遺民存在,如何安頓他們、使他們臣服是亟待思考的問題,這無疑是對周初統治者政治智慧的一個巨大考驗,而沿用遺民熟知的一些殷代禮儀制度不失為一項權宜之計。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殷周之變給后世造成了哪些影響。傅斯年認為,殷周之變在思想文化層面的影響更為凸顯。他根據出土器物認為,殷周之變不是物質層面之變革,甚至周代物質文化某些方面不如殷代。他說:“以此與世上已知之周初遺物,及中央研究院所發掘者比,知周之代商,絕不代表物質文化之進展。凡周初所有者,商人無不有之,且或因易代之際,戰事孔熾,文化沉論不少,凡商人所有者,周初人未必有之,或有之而未若商人之精也。從此之后,一切疑殷商文化不及周初之見解,應一掃而空。故曰,殷周之際,文化變轉之特征,絕不能在物質文明也。”B13那么,殷周之變不在“物質文明”之變革,其轉變究竟在于什么?傅斯年的回答是:“在人道主義之黎明。”B14無獨有偶,徐復觀先生以“人文精神的躍動”來形容周代初期的精神生活。他說:“周人的貢獻,便是在傳統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覺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為觀念方面的展開,以啟發中國道德的人文精神的建立。”B15陳來將春秋戰國之前這一時期稱為中國“前軸心時代”B16。無論是“人道主義”之“黎明”,“人文精神”的“躍動”,還是“軸心時代”之“前”,都是極言周初“人道主義”“人文精神”“軸心時代”的開始,都是表達還未形成大的聲勢或明朗的格局之意,代表著一個美好的開端。

總的來看,自殷周之際開始,天命神學逐漸走向墜落之路,宗教關懷與人文關懷逐漸喪失平衡,“殷周之變”開啟了人文關懷歷程。這種人文關懷是從突破宗教神學、巫祝思想開始的,在淡化宗教情結的同時,彰顯了人之能動價值和意義。這種突破內在表現為人之“德”性力量的日益生長,外在表現為“禮”的祛魅化,逐漸成為人之情感的表達方式。然而,這種人文轉向只是一個開始,只是處于黎明期、躍動期、開端期,至春秋時期進一步生長,諸子思想特別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使這種轉向蔚為大觀。

【 注 釋 】

①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王國維論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頁。

②⑧B12郭沫若:《青銅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15頁。

③④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642、636頁。

⑤巴新生:《西周倫理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頁。

⑥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383頁。

⑦⑩B13B14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81、95—96、89、90頁。

⑨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67頁。

B11洪修平:《殷周人文轉向與儒學的宗教性》,《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

B1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B16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5頁。

(編校:龍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二十一页|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韩激情| 69av在线|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色婷婷丁香| 五月综合色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18p|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天堂| 天天综合网在线|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一区成人|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天天色综网|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高清视频一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a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操国产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午夜a级毛片|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亚洲综合第一页|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