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斌 張琳
摘要:
《了凡四訓》是袁黃教導兒子袁天啟的四篇家訓,包含了明理向善、改過遷善、積善累德和謙德之效四個方面的倫理思想。這些思想為當代家庭道德建設以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堅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的原則,挖掘和借鑒《了凡四訓》中所包含的家庭倫理道德的精華,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理念,有利于增強當前家風家規建設的意識,有利于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關鍵詞:了凡四訓;家訓;道德教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袁黃,明代官吏,字坤儀,號了凡,浙江嘉善人,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先后任寶坻知縣、兵部職方司主事。袁了凡博學多才,精通醫藥、天文、術數、水利、兵政,除著有《了凡四訓》之外,還著有《立命編》《袁了凡綱鑒》《兩行齋集》《靜坐要訣》等。其中《了凡四訓》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部分組成,是他教導兒子袁天啟的四篇家訓,在中國家訓史上的影響尤為突出。
一、《了凡四訓》主要的倫理思想
《了凡四訓》主要敘述了了凡先生的大半生經歷:他曾相信一位姓孔的算命先生的話而被天命觀所禁錮,后經云谷禪師指點,終于明白了禍福由人不由天的道理。作為中國倫理學史上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了凡四訓》蘊含著豐富的家庭倫理道德精華。
(一)明理向善
了凡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賢人對命運的深刻思索。父親的過早離世使家境陷入困頓,為了維系生計,母親要求他放棄科考功名,改學醫術,這樣既可養家糊口,又可治病救人。少時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姓孔的算命先生,孔先生對了凡先生一生命運、仕途發展的前景進行預測,告訴他將五十三歲壽終正寢、命中無子。之后每一次考試結果都應驗了孔先生的預言,這也使得了凡先生相信了命運有定數,不可強求。了凡先生在這一剎那將生命全程看透,從此無妄念,與世無所爭,與人無所求。了凡先生終日靜坐,不閱文字,認為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喪失了求知的欲望。此時的了凡先生陷入了被命運所拘的無可奈何之中。后來他遇到云谷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就是云谷禪師傳授給他的。云谷禪師又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①命運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福報是要自己求來的。了凡先生向云谷禪師請教逃脫命運的方法。“命由我作”,這就要求人要知道一生的甘苦順逆,怨天尤人是徒勞無益的,要躬身反省,是否自己造作不善,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在此基礎上改過從善,這就是“福自己求”。
首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②了凡先生首先懺悔了以往所有的過失,并立志做三千善事積德。云谷禪師教給他“功過格”記善惡功過,并用念《準提咒》以及“符箓”等方法來放下心中的思慮。
其次,“至‘修身以俟(等待)之,乃積德祈天之事”。③對待命運,我們應當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改變命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積累和修身積德。了凡先生將云谷禪師的訓導用在自己修持的經歷,依照功過格每日反省,改變了過去悠游放任的生活,時刻警惕,生怕生起惡念,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別人誹謗,絲毫不掛于心,而是可以安然包容接受了,并用了十多年時間把三千善事做完。期間孔先生所推算的命運也不再靈驗,了凡先生更加地相信了修持功夫改變了他的命運。
(二)改過遷善
在沒有談行善積德之前,先要改過。過不能改,或改得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在行善積德之前,必須端正自己的心念,將自己的缺點一一改正。
第一,要發恥心。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④一個人最大的,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這個恥字。因為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把自己的過失盡量改掉,就可以成為圣賢;若不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放肆亂來失掉人格,便和禽獸一樣了。人能夠知恥,就決定不會起妄心,動惡念。知恥放在改過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深刻,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⑤這句話的意思是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騙的。我雖然在暗處犯了微小的錯誤,但是天地鬼神把我的過失罪惡照得清清楚楚。“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⑥,因此改過要心發畏懼之心。“畏”是害怕之意,且含有恭敬的意味。天地鬼神好像是迷信,這里了凡先生只是借天地鬼神,使人們在內心有所畏之物。這樣即使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則。慎獨也是儒家修養道德的方法,它能使人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于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了凡先生認為,人們不能改掉自身的過錯,多是因為拖拉和畏懼退縮的原因。所以,更需要勇敢振作起來,絕不懷疑,有過當下就改,不須遲疑,這是勇猛之心。
在指出“恥畏勇”三心為改過之因之后,了凡先生繼續指出改過之法,即“事理心”。人們對犯過的錯誤的改正,有人從事情上改,有人從道理上改,有人從心念上加以糾正。不同的改正方式所需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一樣。從事情本身改,不是徹底根除的好辦法,治標不治本。從情理改正過失,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追根究底,探尋做錯事的深層原因,從而找到根本上避免再次犯錯的方法。第一,從情理上分析,理解并原諒別人。第二,自省。第三,根據情理平心靜氣的思考。“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⑦改過最好的方法是修心。使心立刻清凈,那么念頭一動,就自己發覺,一發覺就立刻去除。過失雖然多種多樣,卻都是起源于人的內心,如果心念不曾亂,也不會犯下錯誤。上策是根本改過方式即“治心”,“明理”次之,“隨事以禁之”是下下策。
(三)積善累德
了凡先生引用《易傳》中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國圣賢第一人,就數孔子,世代子孫都不衰。百善孝為先,中國人講孝道,首推大舜,這是盡孝的模范。了凡先生先肯定了孔家和舜是德行的表率,接著進一步用先前的十個例子來加以驗證積善的家庭,后世一定有享受不盡的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例子都是家族人丁興旺,官員輩出,這是因為在中國高官厚祿、光宗耀祖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一直是封建社會孝觀念的重要內容。而中國古代長期實行封建宗法制,因此盛行官本位思想。個人如果做了官,就可以給自己的宗族和祖先帶來榮耀。這也是為什么福報都是子孫興旺,高官厚祿的原因。
所舉的十個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的好事。了凡先生再進一步教導他的兒子,何謂“善”,這很重要,必須要有能力辨別。如果只做善事而不講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認為是在行善,其實有可能適得其反,白白浪費一片苦心。因此對于人們所行善事要詳細分析,這里說了八對: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從而才能全面地看待所作所為,彰顯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第一什么是真善假善。人們做善事,能利于別人就是出于公心,就是真善。而只想自己所得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是偽善,一定要出于真心去做善事。
第二什么是善的端曲。“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了凡先生指出要仔細辨別端曲,做善事從內心念頭出發,默默地洗滌清凈,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自己的心。
第三什么是陽善陰善。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知名度高”,名也是福,但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知名度很高的人,如果沒有實德,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實至名歸”應該是我們的追求。
第四,什么是善的是非。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避免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系天下大眾的影響。
第五,什么是善的偏正。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用善心去做惡事,是正中之偏;用惡心去行善事,是偏中之正。心存仁厚,反而縱容了他人的惡習,因此對于不良的行為應該及時制止。“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要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第六,什么是善的半滿。勤加積累為滿,懈怠無為為不滿;做善事不能以金錢衡量,而以心意的虔誠與否為衡量標準;不貪圖一時功利,而考慮長久效應;行善但不以為行善,行了善事去把事情常記于心。這幾種說法都是半滿的區別。
第七,什么是善的大小。為國家著想,為人民著想,雖然做的善少,這個善因此很大。如果只顧自己或家庭的利益,做再多、再大的善,也是小善。因此踏踏實實做事,同時要胸懷大志。
第八,什么是善的難易。貧窮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卻能不顧一切,救急救難,解決別人的困苦,非常難能可貴,所以他們的果報也厚。
了凡在辨別八種相對的善之后,又指出十種行善的途徑: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⑧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積善的方法,揭示了行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要想積善成德,一方面要具有真心,另一方面還要身體力行。
(四)謙德之效
袁了凡通過引用《尚書》原文:“滿招損,謙受益”,以此告訴我們“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謙虛,能夠接納別人,成就別人。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舉了五位金榜高中的舉人做例子,他們表現出了謙讓不爭、謙遜待人、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謙虛沉穩、知錯就改的品德。袁了凡引用古語: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⑨指出人應立定志向,還需念念不忘謙虛,處處與人方便。了凡先生對于求取科名,也像孟子所說的,一定要落實、推廣;得到這個功名、地位,要存善念有為民眾服務的心,盡心盡力去做。只要存這種心,行這樣的事,命運與福報就可自己做主了。
通篇看來,《了凡四訓》屬于善書,主旨是勸人為善。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兒子“禍福自己求”,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書中引用大量儒釋道經典文字,很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也影響到社會各個階層。
二、《了凡四訓》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通過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訓導兒子袁天啟的一部家訓,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堅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原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挖掘和利用《了凡四訓》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有利于時代進步的向上向善的價值追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理念
核心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同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家訓文化里的優秀傳統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和基礎,“三個倡導”所蘊含的社會共識不少也根植于中國優秀家訓文化之中。比如,“愛國”“誠信”繼承和弘揚了我們民族存身惜名、家國為重、忠于民族、誠實守信等優良家訓文化傳統;“文明”“和諧”與家訓文化中體現出的進德修身、和順為貴、親仁濟眾等思想相協調;“平等”“公正”則體現了剛正不阿、清正廉潔、正身率下、公正無私等思想內容。
袁黃家訓勸善教化的論述中充滿著可貴的辯證分析方法,應該給予高度評價。袁黃對善行的區分和研究應該說是較為完備的,在我國古代家訓乃至其他典籍中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⑩《了凡四訓》中包含了和睦向善、誠信處世、勤勞節儉、廉政為民等諸多積極向上觀念,這些觀念將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用大眾熟悉的日常詞語表達出來,這也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接地氣”、貼民心,對引導人們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B11。積極向善行善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德”的力量,彰顯了優秀家訓文化的基本精神,能夠使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得具體而鮮活,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德”與“大德”。明理立善、改過從善、積善成德等倫理思想也使得普通民眾更好地認識到“友善”的價值觀念,這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俗化和具體化了,從而促進了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二)有利于增強當前家風家規建設的意識
《了凡四訓》作為“一部‘誡子書性質的家訓著作,這顯然是儒家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傳統的體現。”B12家訓作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不但有父母培育子女社會積極價值觀的經驗之談,也有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徑、方法,這都為當前家風家規的建設提供了借鑒。
了凡先生童年父親去世,為了維持生計,他放棄考取功名,改學醫術。這就體現了古時讀書人以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標,“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就成為了很多古人的家訓家規。在人生的道路上,經常會遇到一些令人發生轉折和改變的人。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孔先生,自己年紀雖然尚輕但能禮貌地對待陌生的老者,說明他謙遜知禮,因此其奇遇也非機緣巧合。聽聞老者的言語后,將其請至家中,向母親做了稟報,母親要其善待,這也說明了從小母親就注重對了凡先生的道德教育。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人生最初的學校也是對人生影響最為深遠的學校,它所進行的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因而成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行為形成的初始場所和基本陣地。當前我們在進行家風家規建設過程中,也應該重視父母通過日常訓誡、言傳身教、規范引導等方法,從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風家規教育,使家風家規中蘊含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和積極價值追求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終身受益,有助于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和道德理念。
(三)有利于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也是價值觀塑造的起點。我們以優秀家訓作為切入點,可以充分調動家庭成員個人道德修養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養方法增強個人修德行善的能力。《了凡四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有父母培育子女社會積極價值觀的經驗之談,也有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徑、方法。
了凡先生向云谷禪師請教逃脫命運的方法,明白了有福沒福,都是由心造的道理。有智慧的人,曉得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運頭上去了。比如說善人積德,上天就加多他應受的福。惡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應得的禍。這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改變和改造的。云谷禪師借俗人之見,來勸了凡先生努力修德行善。了凡先生在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中具體闡述改變命運的方法,即要注重內省反思,正視自己的過錯,先要改過。過不能改,或改得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善惡報應,了凡先生因一心向善最后得到兒子、仕宦寶坻和壽命延長。雖然今天看來仍帶有迷信和功利色彩,但是它可以作為一種引導大家改過向善,改造命運,得到幸福的方便之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沉溺于渾渾噩噩的生活狀態中,應當做一個“有心人”,要不斷地反觀自身,反省自己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道德準則。
【 注 釋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袁了凡、康熙:《了凡四訓·庭訓格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7、13、13、21、21、21、25、49、63頁。
⑩陳延斌:《論袁黃的家訓教化與功過格修養法》,《武陵學刊》2016年第5期。
B11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5-5(02)。
B12 肖群忠:《〈了凡四訓〉的民間倫理思想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編校: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