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萍
“湘學”是當代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熱門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朱漢民先生所著《湘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以下凡引用該書的內容,只夾注頁碼或章節,不再另行說明)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
《湘學通論》全書共由上、下兩篇構成。上篇九章,從宏觀層面論述湘學的概念、湘學的歷史淵源與學統建構、湘學旨趣的傳承、湘學的近代轉型及其特點等理論問題。下篇八章,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個案研究,通過研究湘學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學術旨趣、學術成就來把握湘學學統的傳承,具體包括周敦頤、胡安國、湖湘學派的學術旨趣、王船山、魏源、曾國藩、郭嵩燾、譚嗣同,實際上構建了一部從宋迄清的湘學知識譜系。該書既在理論上對湘學進行全盤思考,又在實踐上對湘學進行了貫穿古今的敘述,代表了當代學者構建湘學學科體系、彰顯湘學為學旨趣的努力。
(一)厘定湘學概念
要構建一門學科,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湘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也就是“湘學”的內涵與外延是什么?對此,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湘學通論》站在當代學者的立場上反思與建構湘學,提出:“湘”代表的是湖南行政區劃的地域空間,“學”指具有學理意義的傳統學術思想,將“湘學”界定為“湖南地區所形成的傳統學術文化”。(第3頁)但同時,作者也強調:湘學為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地域化形態之一,它的淵源、形成、演變、發展均是在中華學術文化的大框架之中,并且與其他區域學術形態的交流、融匯過程中發生的,因此,“無論其他地域的學術在湖南的傳播、衍化、交流,還是湘學學者在其他地域的交流、傳播,均是本書研究的內容”。(前言)這就將湘人之學與湘地之學都囊括進了湘學的范圍,從而較好地規避了以人為主與以地為主的沖突;并將湘學的內涵由作為理學流派之一的“湖湘學”擴充到“傳統學術文化”。
(二)探討湘學旨趣
湘學作為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地域化形態之一,有其地域烙印與個性特色。但這個特色究竟是什么?由何而來?這些問題都是近代以來湘學研究者所要試圖解決的問題。本書綜合中國傳統學術和現代西方哲學,引入了“學術旨趣”這一概念,以上位的學術旨趣代替具體的治學領域、學術觀點、思想傾向等,從而在不同的湘人中間找到最大公約數。這就使湘學研究由對特色的表象歸納轉入對特色背后的學術旨趣的探討,既顯示了作者對湘學思考的深度,又為當代湘學研究突破發展的瓶頸、走出困境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三)構建湘學學統
總結、概括湘學傳統是湘學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本書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湘學學統的形成并非一個自然的過程,而是后人通過追溯先賢、表彰先賢、自覺地接緒先賢學說精神的過程,帶有相當明顯的事后建構性。對此,本書以豐富的史實、精深的分析予以揭示,既客觀地呈現出“學統”形成的歷史過程,也包含著作者對湘學學統的再思考與再建構。其言之鑿鑿,令人信服,為我們重新考量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提供了參考。
(四)審視湘學地位
湘學既是地域性的,又體現出中國學術史的共性,因此本書特別注重湘學與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關系,既探討湘學產生的大背景,又探討湘學在中國傳統學術版圖上的地位。作者認為,湘學追的是融道、學、治于一體的“儒學理想范型”,“不僅引發了整個晚清學風的重大變化,也代表著東亞儒學在世界文明格局發生演變時的自我調整,晚清中國和近代東亞的政治變化、文明調整,均與這種學術形態及學術旨趣有密切的關系”。在這樣的敘事模式下,湘學其實是居于中國傳統學術版圖的中心位置。這不能不說是個大膽的創見。
以上所論只是《湘學通論》中幾個最明顯的特色,書中尚有諸多創獲,可謂勝義疊出、精彩紛呈。限于篇幅,此處略而不論。
(編校: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