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8年前,具有百年歷史的哈雷摩托開始改造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的工廠。從2011年開始,哈雷改變了口號——早上來設計您的機車,下午就騎車回家。現在,哈雷年產25萬臺機車,從訂制到交貨,整條價值鏈花最多時間的是準車主在1300個選項中選擇自己夢想中哈雷車的細節。但敲定細節后,真正下訂單到交貨,只要6小時。
在國內,從2005年起,海爾開始對實現大規模定制互聯工廠的探索。互聯工廠的產品開發100%由用戶參與設計。這背后不僅僅是設備自動化,更主要的是消費者變成一個產消者(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除了國內外先行者,在過去兩年,更多企業加入到智能制造,或者更廣泛被提及的數字化轉型大潮中。現在,如果企業不能很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將會被淘汰。
“什么是數字化轉型?不外乎包括兩方面:一是實現企業自動化管理,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二是實現企業的差異化路線,像定制汽車、定制手機、定制服裝。”在智能制造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Infor大中華區商業咨詢總監鹿崇說,“企業數字化轉型要能支撐個性化差異,這是非常重要的。”
數字化不是單點戰略,而是一種全局性的戰略驅動。過去,企業做的是內部核心系統,如生產自動化、ERP建設,但現在,客戶體驗越來越重要,企業要把前端,像經銷商網絡、用戶也連接起來,并把前段與后端企業內部系統集成在一起,構建客戶參與、員工參與、合作伙伴參與的生態平臺。在南京,全國白酒三甲企業洋河酒業正在探索這條全連接的道路。實現這個全連接平臺,企業要擁抱一系列創新技術——自動化、機器人、柔性制造、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
“新制造”是馬云提出的“五新”之一,說的是未來的制造業用的不是電,而是數據。個性化、定制化將成為主流,物聯網的變革將變為按需定制,人工智能是大趨勢。目前,中國制造業面臨極大挑戰,一些制造企業正搬遷到成本更低的國家,而美國近年來一直呼吁制造業回歸。在這樣的背景下,制造企業的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