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波 曹景琦 胡靜
摘 要: 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維度的統一體系,潛移默化地作用于社會秩序體系,影響政治、經濟、社會等。目前出現了“中國威脅論”,本文就文化視角抨擊此種謬論,文化根源和文化底蘊是對這種謬論進行深刻反駁的依據。文化系統根植于人類的發展史,它的更替與社會形態的更替是吻合的,中國的生產力、科學和民主水平還略低,社會主義還尚處于初級階段,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主軸是亙古不變的原動力,我們要以中國文化中的“和”“中庸”等特色元素進行回擊。
關鍵詞: 中華文化 中國威脅論 文化精神
一、“中國威脅論”的老調重彈
“中國威脅論”萌動于19世紀后期歐洲“排華浪潮”,冷戰結束后開始泛濫。中西意識形態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地緣爭奪態勢、發展進程矛盾等因素,導致在宗教、民主、人權等諸多價值體系上存有較深分歧,中國很難與西方國家有共同的價值觀。早期“中國威脅論”主要是文化意義上的。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中國發展突飛猛進,令世界贊嘆和矚目。軍事上,中國正在加快現代化建設,軍事力量不斷加強。政治上,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在不斷地增強。中國崛起勢頭迅猛,這三十年的發展創造的社會財富幾乎相當于美國成立以來一百年的財富總量。西方一些大國認為中國的覺醒和強大會對現有大國地位和國際格局摘 要: 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維度的統一體系,潛移默化地作用于社會秩序體系,影響政治、經濟、社會等。目前出現了“中國威脅論”,本文就文化視角抨擊此種謬論,文化根源和文化底蘊是對這種謬論進行深刻反駁的依據。文化系統根植于人類的發展史,它的更替與社會形態的更替是吻合的,中國的生產力、科學和民主水平還略低,社會主義還尚處于初級階段,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的主軸是亙古不變的原動力,我們要以中國文化中的“和”“中庸”等特色元素進行回擊。
關鍵詞: 中華文化 中國威脅論 文化精神形成挑戰,循著固有冷戰思維將中國視為敵人,于是捏造“中國威脅論”。
宣揚“中國威脅論”的目的是對經濟的絞殺和軍事實力的壓制。借以軍事威脅論、糧食威脅論、經濟威脅論、網絡威脅論、環境威脅論等論調,企圖遏制中國、孤立中國。“中國威脅論”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與西方的民主和人權不相同的政治意識形態。
二、中國文化精神四重維度
文化領域作為價值觀狀況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沉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內涵,詮釋著最深沉的民族觀和國際觀;在“中國威脅論”背景下,我們要沉淀中華文化,凸顯文化的時代性,繼承和發展文化價值觀與時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用文化引領新的人生觀,用文化價值觀無聲地抨擊“中國威脅論”,用精神文明和文化的民族性與這種謬論抗爭。
1.空間維度
中國文化精神的孕育在空間維度上體現在地理環境方面,地理環境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產生、文化特征、民族性格及文化移動奠定了基礎。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為人類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質資源和活動場所,是文化賴以產生的基石,對文化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物質上的制約力。它是中國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是人類產生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廣泛的影響。
中國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疆域遼闊完整,屬于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地理面積與整個歐洲差不多,廣大的疆域,縱深的腹地,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黃河、長江兩流域毗連,其勢宜合而不宜分,在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上都易于統一。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擁有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倫文明被毀滅了,與其地理條件不無關系,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周圍是大片沙漠,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太稀少。雖然分裂與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兩大現象,但統一占主導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對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壯大有重要作用。歷代皇帝無不以邊遠的四裔民族的“來朝”為榮耀,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中國文化的獨特風格與完整系統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中國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周邊外來文化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綿延不絕。
2.時間維度
中國文化的孕育期:殷商時期。此時期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信奉天命神權、敬德保民,此時的宗教觀具有極為現實的、世俗的和實用的性質;殷人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一體化,所以宗教的禮儀系統本身就變成了社會的禮俗系統,發揮著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殷人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合一,開啟了宗教世俗化、人文化的歷史取向,最終導致中國文化不可能衍生出純粹的宗教。
中國文化的雛形期:西周時期。尚禮與明德導致在政治上實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遠近親疏為標準標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區分長幼尊卑,規定繼承秩序,確定宗族成員不同的權利與義務法則,為社會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歷代統治者重農輕商,形成了一種萬世不易的中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模式。具有奠基性作用的經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的問世,影響至今;奠定了道德的終極目標。道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深刻的彈性哲學,成為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精神主軸和行動主軸。中華文化在整體上拒絕極端主義,創造了家庭秩序、家國秩序,為社會道德價值、教育價值、科學、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等起到了空前絕后的作用,深刻地闡述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等,中華文化從這個時期開始成熟起來,有了統一的終極法令。
中國文化的定型期:秦漢。帶有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式化的特點,秦統一后,“度同制,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地同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量才授官”,并且提出了三綱五常,土地皇權高度集中。官僚制度上,推行“家天下”,為秩序社會奠定了基礎。對外,禮儀分際;對內,心理程式;內外相加,組成清晰有度的立體結構。焚書坑儒,雖然以強化專制君主集權為目的,但是增強了秦帝國版圖內廣闊地域間人們社會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一性,從而為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中國文化的繁榮期:唐代。此期間的文化背景是相對開明、穩定的政治形勢,給唐代文化繁榮提供了自由、寬松的環境。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借鑒和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個時期,華夏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吸收異域文化的能力凸顯。唐代的絕世佳作——詩賦充分體現了唐代文化精神的內涵,即執著人生的進取精神;關心民瘼的現實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開拓革新的創造精神。唐代文化精神對促進當代中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文化的強化期:宋明。理學興起,理學是唐中葉以來復興儒學的延續,適應了唐末以來重建倫理綱常的需要,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產物,同時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帶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以及為封建政治服務的自覺性,對宇宙萬物生成變化及封建人倫道德都做了說明。克服了佛教、玄學無本體論的理論局限,使傳統儒學走向哲理化,忠義孝節等封建倫理道德被看作至高無上的真理。宋明理學是思辨化、佛學化、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其社會影響綿綿不絕,包括綱常禮教、居家處事、交際往來和婚喪儀式等各種風俗習慣。在政治上產生不可復加的影響,封建政權及其法律、政策、政治自產生之日起就與儒家傳統思想聯系密切,至宋之后,理學思想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更加顯著。最獨創、最明智的制度——科舉制度打破了文化壟斷的舊秩序,使地主階級的精英分子和下層社會的貧寒之士通過科舉走上政治舞臺,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奇跡。
3.人格維度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舉足輕重。具有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和傳統道德的中國,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人格培養。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關注的一個問題:人。中華文化拒絕極端主義,增添圓融的風范。中國傳統文化指向內心,注重人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大學》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為人、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則一事無成。“德才兼備”應是每一個人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文化給予我們的精髓,努力汲取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思想哲學的基礎——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應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養的原則,即“內圣外王”。漢初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清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集體的利益、國家的興盛和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胸懷浩然之氣,昂揚奮發,平治天下正,是對自己修養的重視,使自強不息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的特色。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使中華民族屢經患難而不倒。我國正處在發展關鍵期,國內需要進一步探索改革思路,國外需要爭取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面臨的困難很多,我們作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應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于艱難困苦中奮發圖強,愈挫愈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同時保有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安然、充實又自得的人生態度。我們應積極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成為自尊獨立、自強不息、寬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滿情趣又能適應激烈競爭的對國家有用的人。
中國文化強調家庭本位,重視家庭成員的倫理關系,這就形成了社會責任的秩序性。中國傳統文化對培養現代健全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現代人格素養、人格精神的培養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4.審美維度
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在不間斷的繼承和發展中更是萬紫千紅、獨樹一幟,《詩經》、《離騷》、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無與倫比,為后世呈現出一場視覺盛宴;文化的紛繁包含了民族性、地域性,這種美是精彩絕倫的。中國文化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雅俗之間不僅對立,還相互滲透、貫通。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酣暢淋漓地解析了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為基礎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聯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概括性分析與說明。
文化的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的轉變并非藝術本身所能決定的,決定它們的歸根究底仍然是現實生活,故而考察一個時代的文藝,必先考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高度凝練了各個時代的藝術精神。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李澤厚先生以“實用理性和樂感文化”闡述中華文化,頗有見地。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
在價值觀上,儒家重義輕利、崇德賤力。儒家文化以“和”為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理想主義的“道”是共存之道,是“大同”、“中和”,即人己物我之間和諧相處;西方文化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儒家的基本思想崇尚道德理想,“義以為上”的價值觀重視現世,務實踏實,修身為本,為政以德,追求天人關系,崇尚“天人合一”。
中華文化以犧牲自我為本務,西方文化以滿足自我為本務。中華文化主靜,西方則主動,西方更加激進,更加極端,怎么能誣陷我們強國必霸呢?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習慣、觀念大多與小農生產方式有內在聯系,造就了中國人樸實、節儉、樂于助人、注重人際關系和諧、勤勞勇敢等性格特征,這種觀念文化深刻地影響了政治制度。陶淵明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需盡,無復獨多慮。”
中國的文化則屬于大陸文化、農業文化,而西方文化屬于海洋文化。中國文化以家庭為本位,西方則以個人為本位,強調個人自由、個人權利,缺乏對家庭的責任感。中華文化主張“協和萬邦”,而西方主張“征服世界”,相比之下,還是西方文化基因更具有戰斗性。梁漱溟先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深刻比較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迥然不同的民族性,“和”字貫穿中華文化始終,西方更具有偏激性。兩個文化淵源毫無交集的系統怎能強求地理位置相對、文化體系對立的兩種價值體系達成共識呢?不符合西方的價值觀,就是對他們民族的威脅和挑釁嗎?“中國威脅論”是毋庸置疑的謬論。
四、結語
“天地之性人為貴”這一主線貫穿中華文化,連綿不絕,中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儒家以后的發展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和觀點,實現了更全面的理論體系。因此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并法律化,成為指導思想,自始至終以和為貴,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樸實的勞動人民具有愛國統一的情結,深切渴望和平。小農意識的局限性是“強國必霸”的思想局限,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在這種文化熏陶下,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未曾有過侵略史,自始至終竭盡全力與鄰邦和睦相處,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曾是風靡全球的強國,有過君臨天下的豪邁,但在最輝煌的時期也未入侵過他國,如今,經歷過萬重浩劫的中華民族,在復興繁盛之時,更未有過侵略意圖,我們的文化底蘊講和諧共處,拒絕戰亂。如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迅猛發展,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引領下,在偉大共產黨的英明帶領下,敢于正視謬論,在深厚文化底蘊的影響下理性處理,以大國風范走獨具魅力的“和諧”之道,不懼風險和挑戰,在國際舞臺上用強大的實力,舞動出“中國風”。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4.
[3]王偉光.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30年[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
[5]余秋雨.文化之痛[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6]余秋雨.中國文脈[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7]余秋雨.文化苦旅[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8]余秋雨.北大授課[M].北京:京華出版社,2012.
[9]蔣勛.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