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吳娟娟
摘 要: 在1600—1760年的160年間,西歐地區憑借海洋文明的優勢發展了自身,通過文藝復興等運動樹立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支柱,在上層建筑的保護和支持下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在殖民戰爭的基礎上推動了資本主義文明前進的腳步,在文明發展方面占據了上風,最終確立了全世界范圍內近代西歐文明的優勢地位。
關鍵詞: 海洋文明 精神建設 上層建筑 殖民戰爭 西歐文明
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東方在社會前進的競賽中輸給了西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讓歐洲人搶了先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其實,“李約瑟難題”不只是在拷問為什么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在近代突然衰落、落后西方,還在探尋為什么強大的中國古代文明會在近代被西歐文明趕超?筆者分析后認為,從文明發展角度看,近代西歐文明的發展至少有以下四點優勢。
一、海洋文明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之后,“海洋文明”在與“大陸文明”的競爭過程中取得了明顯的優勢,“誰能占據海洋,誰就能征服世界”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海洋文明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具有強烈的個體自覺意識、競爭意識和開創意識,比內陸文化更富有開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險性、開拓性和進取精神”[1]。資本主義經濟是開放型經濟,以世界作為自己的活動舞臺,如果不掠奪海外,不掠奪全世界,不建立海外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那么資本主義是無從發展的。西歐屬于典型的海洋文明,其開拓進取的特性恰恰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因此,西歐在地理大發現之后迅速走向世界,竭力向海外挺進,霸占了世界主要貿易航道,奪取了重要戰略據點,開拓了大片海外殖民地,用殖民地的財富發展了自己。荷蘭作為一個彈丸小國,一躍而成為17世紀全世界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原因就在這里。
與此同時,東方普遍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無論是中國明王朝、清王朝,還是當時的日本或西亞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在大陸文明的影響下實行閉關鎖國或忽視海外貿易等政策。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震驚了世界,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航海先驅,標志著中國古代航海時代的到來[2]。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鄭和七下西洋只是曇花一現,明朝中后期則后繼無人、固本自守,到了清朝更故步自封,遠洋航海不復存在。繁榮的海上貿易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條件,而近代的東方各國普遍輕視或忽視這個條件,結果只能落后于世界歷史進程。2006年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精品歷史紀錄片《大國的崛起》就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全面闡釋了海洋文明的強大生命力,提醒當代世界各個國家發展海洋文明的重要性。
二、精神建設
物質文明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精神文明建設。在西歐漫長的中世紀,在宗教、鼠疫與黑死病、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影響下,人們普遍缺乏振奮精神。文藝復興為西歐資產階級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市民階級對心靈表達自由的追求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主題;心靈表達的自由為資產階級爭取行為自由的革命提供了精神動力”[3]。文藝復興為西歐進行一次徹底的精神革命打下了最堅實的文明基礎;隨之而來的宗教改革幫助人們擺脫了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麻痹;啟蒙運動推動人們自我覺醒,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開始奮斗。伴隨著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發展,西歐人從精神層面上確立了近現代西方文明中自由、堅毅、斗爭、進取、征服甚至掠奪、霸權等處于強勢地位的精神支柱,支持西歐不斷對外擴張乃至于橫掃世界。
在西歐地區轟轟烈烈地進行精神革命的同時,東方國家則一直努力保持著傳統的文教思想,不斷固化講求儒雅、平和、穩定、固守甚至忍讓、懦弱等東方文化精神。無論是中國明清兩朝所推崇的八股取士、程朱理學、文字獄、“心學”,還是當時東南亞地區日本、朝鮮等國家推行的“漢學”,其中心都是圍繞“忠君愛國”建立起來的封建文化思想,資本主義萌芽往往被扼殺在襁褓之中。因此,當西方與東方在近現代出現沖突時,西方文明中的進攻、霸道、進取精神就自然地處于上風狀態,為西方文明的進一步擴張奠定精神支柱。
三、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在它的萌芽時期,由于剛剛出世,不能單純依靠峰經濟關系的力量,還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幫助才能確保自己榨取足夠的剩余勞動的權利。”[4]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代表中央集權的王權需要新生資產階級的支持,以徹底戰勝地方封建領主;而新生的資產階級則需要王權的保護,以發展自己的事業。因此,西歐松散的封建制度導致封建君主與資產階級在特殊條件下結成了同盟。西歐的王權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從上層建筑角度保護并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商品經濟的增長和資本主義的成長。
與此同時,東方的幾個大國都在沿著封建皇權專制的道路進行。廣大東方封建國家普遍實行“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政策,普遍劃分“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強大的統治權力有助于東方國家鞏固傳統封建社會經濟制度和結構,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地主階級上層建筑占有大量土地,他們牢固地統治農民,致使封建自然經濟難以解體;他們殘酷地剝削商品經濟,致使資本主義在東方縱有微弱的萌芽,也難以繼續成長。東方封建主義中央政權不但不需要資產階級的支持,反而在強調小農經濟的同時打壓新興工商業經濟,最終導致封建自然經濟的固守和封建社會的延續。
四、殖民戰爭
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在于以和平取代野蠻,以文化交流取代戰爭征服。但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的積累是血淋淋的,”西方文明在近現代的優勢地位確實建立在野蠻的戰爭征服基礎之上。“新航路和美洲大陸發現以后,為歐洲的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廣闊的活動場所。從15世紀末葉開始,西歐各國沒落貴族、商人、雇傭兵和牧師對亞、非、美廣大地區開始了殖民掠奪”[5]。在西歐各國上層建筑的明確支持下,冒險家和殖民者以殘酷的殖民戰爭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以古老的亞、非、拉文明的破壞乃至于毀滅加快西歐資本主義文明建設的腳步,從而逐步完成了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區文明的擴張態勢。在這里,殖民戰爭成了一柄雙刃劍,既體現了西方文化中的黑暗色彩,又催生了西方文化中的先進因素,成為世界文明發展史中的一個悖論。
在西歐各國通過殖民戰爭赤裸裸地從世界其他地區掠奪財富的時候,東方文明影響下的各個國家的戰爭,無論是國家內部的戰爭消耗還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除反侵略戰爭外,多半是以爭奪土地和人口的政治控制權為目的的戰爭,都不是經典意義上資本主義國家為掠奪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而進行的殖民戰爭。這是由當時東方農耕文明的性質決定的。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耕文明最看重的物資便是土地與人口,國家間的戰爭圍繞土地與人口進行,根本目的是政治。以商品經濟為主的資本主義文明最看重財富積累,除了少數癡迷于領土擴張的國家外,西歐各國每一次對外戰爭的最終目的都是掠奪盡可能多的財富。在這里借用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柏林之圍》里的一句話:“只要戰爭賠款,別的什么也不要,把它們的省份割過來又有什么用?”因此,近代初期東方各國的對外戰爭都是希望傳統農耕文明更鞏固,保持封建統治和農業經濟狀態,而西歐對亞、非、拉各國的殖民戰爭則都希望攝取財富,促進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無論能否贏得戰爭,西歐文明在殖民戰爭開始時便已經占據優勢,更何況武器先進、科技領先。
五、結語
雖然地理大發現出現在1500年前后的西歐,但是在1500—1600年這一百年時間里西歐并沒有從實力上超越中國,相反,東方中國明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航海等實力是西歐各國望塵莫及的。中國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最富強的大國,尤其在1580年左右的明朝萬歷年間,中國嚴格的政治制度、富庶的國家經濟、通暢的交通、精美的瓷器、驍勇善戰的軍隊令西歐人無限向往。但是這種東方強大的局面并沒有繼續保持下去,其后1600—1760年的160年間,西方憑借資本主義強大的生產力、經濟與科技實力逐步向東方地區擴張,最終征服東方各國。在這160年間,西歐地區憑借海洋文明的優勢發展了自身,通過文藝復興等運動樹立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支柱,在上層建筑的保護和支持下壯大了資本主義經濟,在殖民戰爭的基礎上推動了資本主義文明前進的腳步,在文明發展方面占據了上風,最終導致全世界范圍內近代西歐文明的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洛水.穩定與開拓:大河與海洋文明的差異[J].人與自然,2013(6):120.
[2]李陳章,丁愛俠.中國古代海洋文明與西方海洋文明的比較[J].學理論,2013(5):140.
[3]孔輝湘.心靈表達的自由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主題[J].名作欣賞,2015(3):139.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0.
[5]劉景珍,傅利華.試論新航路開辟殖民掠奪與近代歐洲初期社會經濟[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17.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大學2016年教改項目:“西方文化概論”慕課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XJG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