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妍
摘 要: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是我國部分地區仍然處于貧困階段。精準扶貧是我國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新政策。該文闡述了精準扶貧的相關概念、科技扶貧的界定以及貧困產生的原因,并且著重闡述了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科技扶貧的相關問題,希望能夠提供有效的策略,提高農村科技水平。
關鍵詞:精準扶貧背景 農村科技扶貧 分析 策略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c)-0135-0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不斷深入實施扶貧政策。從目前來看,我國扶貧已經進入瓶頸期,原有的扶貧方式很難更好地解決現今扶貧中所產生的問題,而精準扶貧方式已經成為當下扶貧的主題,尤其是憑借科技進步,對農村實施科技扶貧的策略,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該文就是對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村科技扶貧展開分析和探究。
1 貧困的概述
1.1 貧困的概念
貧困是指因為貧窮所導致的生活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條件不富足,比較匱乏,并且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況,但是沒有賺錢的辦法和出路;二是精神生活匱乏、精神文化缺失。而關于貧困的最終界定是需要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劃分,目前我國社會所依據的貧困標準有貧困線、最低生活要求清單等。其劃分的標準不同、貧困的類型也大不相同。在農村,貧苦大多是指個體型貧困。
1.2 貧困產生的原因
許多專家在分析和研究過后表明,導致貧困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歷史遺留因素,也有現實、社會、自然和個人因素。研究者將其概括為3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因素,二是人口素質因素,三是制度方面的因素。
1.2.1 自然環境因素
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而言,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可以說自然環境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貧困地區大多處于偏遠山區,這些山區自然環境非常差,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交通落后等,這些自然環境的影響導致這一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就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再加上生態環境差、土壤貧瘠不適宜種植物生長,導致這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尤為緩慢,可以說這是我國農村貧困的客觀因素。
1.2.2 人口素質因素
毫無疑問,固然客觀因素影響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但它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大家也不能忽略人口素質因素對于農村地區的影響。在這里舉例進行說明,如日本、韓國、梵蒂岡等小國家雖然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也并不豐富,但是其人口素質卻非常高、受教育水平也比較高;但是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人民的受教育水平程度有限,所以農村人口素質偏差。在脫貧致富的過程中,受到傳統固定思維的影響和知識教育水平的影響,導致農民不能掙脫貧困,這也是我國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從表面看來,農村貧困的原因是因為農民在市場環境中競爭力不夠、應變能力不足、資金缺乏所以無法擺脫貧困,但是其根本的原因還是人口素質的原因。盡管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加大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給予貧困人口資金補助,對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但是從根本上來講,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的問題。
1.2.3 制度因素
我國城鄉居民差異化制度和農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導致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城鄉公民待遇不同,農村支持城市的發展,大量的農民轉向城市,將農村資源貢獻給城市,促進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但是城市對于農村的回報卻嚴重不足,農民工進城打工工資待遇比較低,缺乏科學的勞動保障,甚至出現農民工工資低于城市工的現象,這種同工不同酬的差別性對待令人難以認同。其次,我國政府對于城市的基礎設施、醫療服務、教育管理等問題都比較重視,常常加大投資力度幫助去發展,但是對于農村相關設施的建設還缺乏一定的投資力度,農民也沒有能力去進行自我建設,尤其是醫療這一方面,由于農村的醫療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醫療服務設施,農民一旦生病,不得不去城市就醫,其醫療費用的昂貴,也加劇了農民貧困的程度。除此之外,農村土地制度存在嚴重漏洞,“低買高賣”的土地買賣現象比比皆是,這使農民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2 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村科技扶貧策略
2.1 精準扶貧的概述
2.1.1 精準扶貧概念
精準扶貧是指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不同區域環境以及不同貧困農民的實際經濟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的扶貧方式。
2.1.2 精準扶貧的特點
首先,精準扶貧具有針對性,它主要是針對貧困居民而言,誰真的貧困就幫助誰;其次,是具有精準性,這是指確定貧困居民之后,要根據扶貧對象的貧困程度實施有效的扶貧措施,做到實事求是,精準扶貧。
2.2 精準背景下農村科技扶貧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在我國盡管有一些地區屬于貧困地區,經濟明顯落后于其他區域,但是并不代表這一地區的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甚至有很多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區域性,其資源非常豐富,盛產很多特色產品,只是缺少開發的手段和輸出的途徑,所以才導致當地經濟落后。因此 ,想要幫助這一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就需要因地制宜,幫助農民開發和提高資源使用率,促進這些極具當地特色的產品和資源流入市場,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這有利于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也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的收入增加。同時,由于貧困地區農民的生產技術與科學技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為了更好地促進當地科技的發展,需要根據當地的客觀條件和市場環境,制定其適宜農村經濟發展的科技扶貧策略才,進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3 提供農村成熟、實用、完善的科學技術
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為了做好農村的科技扶貧工作,首先,作為政府,應該為農民提供發展比較成熟、實用、完善的科學技術。這樣的科學技術使用起來比較方便、穩定,不容易出現意外,能夠迅速幫助農民在使用這種科學技術時建立自信,讓他們將其進行廣泛的推廣,有利于他們更快地擺脫貧窮,步入小康生活。其次,成熟、先進的科學技術讓農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減少農民所付出的成本代價,讓農民獲得較為可觀的利潤。再次,科學技術必須要成熟和實用,因為缺乏實踐的、不成熟的科學技術容易對農民造成打擊,挫傷農民使用這項科學技術的積極性,本身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低,在使用科學技術時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技術再不科學、完善的話,農民極其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問題,進而影響科學技術的推廣和農民使用這項科學技術的積極性。最后,需要為農民安排具有專業水平的技術人員,對農民實行一對一的幫扶活動,讓農民在使用科學技術時,遇到問題就能夠馬上得到解決,提高農村科技扶貧的效率。
2.4 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實現扶貧
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推進農村科技扶貧策略的實施,政府可以為農民開設農民素質培訓班,一是可以為農民講解一些專業的農業基礎知識,讓農民了解到如何對農業資源高效利用。二是可以教授農民一些基本的上網技能,讓他們通過網上資料的查找,了解農業的相關知識和農產品市場競爭情況。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健全農村的網絡教育,當農民已經掌握充分的上網技能之后,當地政府可以創建農村網絡系統,提高農民對于網絡技術的應用率。最后可以通過網絡對農村的科技扶貧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通過監督機制可以將農民的反饋意見及時地反饋給相關部門,有利于對農村科技扶貧政策進行適當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李瀟靜.精準扶貧背景下的農村科技扶貧[J].北京農業,2016(3):189-191.
[2] 鄭瑞強,王英.精準扶貧政策初探[J].財政研究,2016(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