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花
摘 要:我國許多城市逢雨必澇,頻繁出現“雨后看海”,河道自凈功能減弱甚至喪失,城市水體污染嚴重,甚至威脅水體飲水安全。通過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著手建設海綿城市,才能改善我國生態和生活環境。
關鍵詞:海綿城市 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生態
中圖分類號:TV2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c)-0137-02
在當今城市快速發展下,我國水資源出現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短缺嚴重、水資源開發利用空間有限、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等問題。而城市的加快建設使得地表徑流量大,易于引發洪澇積水、河流水系生態惡化和水污染加劇等問題。為了從源頭解決這些問題,國家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新理念。通過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能有效地實現海綿城市的建設。
1 灰色基礎設施建設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區別及原因
1.1 灰色基礎設施與綠色基礎設施的區別
灰色基礎設施(Grey Infrastructure)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市政基礎設施,以單一功能的市政工程為主導,由道路、橋梁、鐵路、管道以及其他確保工業化經濟正常運作所必須的公共設施所組成的網絡,具體到排水排污方面,其基本功能是實現污染物的排放、轉移和治理,但并不能解決污染的根本問題,建設成本高。
綠色基礎設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個概念,由河流、林地、綠色通道、公園、保護區、農場、牧場和森林以及維系天然物種、保持自然的生態過程、維護空氣和水資源并對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有所貢獻的荒野及其他開放空間組成的互通網絡。具體到排水治污方面,綠色基礎設施是通過新的建設模式探索,催生和協調各種自然生態過程,充分發揮自然界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最終為城市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
在城市雨水管理中,與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盡快排除徑流相比,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能夠有效減少30%~99%的暴雨徑流量、延遲暴雨徑流峰值5~20 min、有效去除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補充地下水、節省雨水回用成本、美化環境、創造舒適生活空間、改善城市熱島效應等特點。
1.2 針對雨水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原因
1.2.1 城市快速發展和極端氣候變化的同時發生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不透水地表嚴重加劇,徑流的不斷增大,滲透減少,導致內澇和干旱加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年降水量年際變異性增大、波動性增大、極端天氣增多,平均年雨日呈顯著減少趨勢,降雨日數減少,暴雨日數呈顯著增加趨勢。
1.2.2 水量和水質
聯合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現有12億人面臨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80個國家水源不足,20億人的飲水得不到保證。預計到2025年,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缺水人口將達到28億~33億。世界銀行的官員預測,在未來的5年內“水將像石油一樣在全世界運轉”。
我國屬于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
全球水質現狀據統計,全球每天約有近5 000億噸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海中,全球有約40%的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2002年聯合國南非約翰會議上,將水環境危機列為未來10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隨之而來的是觸目驚心的水環境污染或環境污染,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污水排放量大、增加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污水處理能力相對較低,半數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水直接或間接排入江河湖海中,對水資源構對成了嚴重的污染,據環??偩郑ōh境保護部)、水利部、建設部等單位調查統計:有80%以上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近70%的水源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水源標準。
1.2.3 泵的困境
城市化建設,城市下穿隧道是城市內澇的重災區,傳統方法主要是依靠泵站強排。
2 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技術
2.1 城市道路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傳統的城市道路排水主要是通過道路邊溝或者雨水暗管等灰色基礎設施直接將雨水排出。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結合綠化帶及道路紅線外綠地優先設計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雨水濕地等設施。
2.2 透水鋪裝
傳統的廣場、停車場等主要是采用青石板、水泥硬化,水不能滲透到地下,而截留下來,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會通過透水鋪裝來使得水能一部分滲透至地下,透水鋪裝材料主要以透水磚、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瀝青混凝土鋪裝,嵌草磚、園林鋪裝中的鵝卵石以及碎石鋪裝等方法。
2.3 綠色屋頂
傳統的屋頂材質是不透水,直接把雨水從屋面排出,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會在屋頂上種植、綠化,根據種植的基質深度和景觀復雜程度,將屋頂分為簡單式和花園式。
2.4 雨水濕地
主要是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微生物等作用凈化雨水,是一種高效的徑流污染控制措施,雨水濕地又分為雨水表流濕地和雨水潛流濕地,一般設計成防滲型以便維持雨水濕地植物所需要水量,雨水濕地常與濕塘合建并設計具有一定的蓄水容積。
3 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作用
3.1 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
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溝渠等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的涵養水源及應對較大強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水文特征。
海綿城市能有效地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原有生態、低影響開發、地表徑流量不變。而傳統城市改造自然、利用土地為主、改變原有生態、粗方式建設、地表徑流量增大。
3.2 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
建議對傳統粗放的建設破壞的生態給予恢復;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促進城市生態多樣性的提升;推廣河長治,治理水污染。
3.3 推行低影響開發
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保留足夠生態用地,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積存凈化。
3.4 轉變排水防澇思路
從自然排水到陰溝暗管再回到綠色排水。
4 結語
大家需要正確認識海綿城市對人們的意義,注重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系統思考、統籌協調、科學布局,希望可以徹底解決“雨后看?!边@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給水排水,2016(3):1-7.
[2] 胡國毅,王曉靜,王銀川.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生態樹池對路面雨水排放的影響[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