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娜
摘 要: 當前我國獨立學院法學教育存在職業化傾向,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都以法律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加上從事法律相關職業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更加劇了這一趨勢。人文精神在法學教育中是否需要,居于怎樣的地位,關乎培養出什么樣的法律人才,對建設法治社會意義重大。
關鍵詞: 獨立學院 法學教育 職業化 人文精神
一、獨立學院法學教育職業化傾向及其原因
我國法學教育存在職業化傾向是普遍現象,而獨立學院法學教育處于法學本科教育的末端,為了求職,職業化傾向更為突出。比如:鑒于法科學生畢業從事法律相關職業必須通過司法考試,就業率的壓力反映在課程設置受司法考試范圍影響巨大,某些學校干脆只開設司法考試涉及的科目,課時也為司法考試分值比例左右,司法考試不考或者分值比較少的科目就被縮減甚至不予開設;限于獨立學院師資力量普遍較薄弱,學生生源質量不高的原因,老師上課更注重具體法條的講解,忽視規范、條文背后的價值意蘊及規范、條文對于人的指向;或者片面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忽視法學實踐應當建立在扎實的法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有的學校以犧牲屬于課堂教學的時間增加實習實踐環節,導致原本用來檢驗專業知識的實踐環節成為“空中樓閣”。
法學教育職業化已經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一)法學教育職業化是法學具有社會化的實踐、職業性的知識的自身屬性的客觀反映。法律職業要求從業者具有專門的知識、技能與素質,法學教育的任務在于傳播這種職業化的知識并為這種社會化的實踐做好準備。(二)法學教育職業化是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方略對法學教育的現實要求。截止到2016年3月統計的我國執業律師人數為29.7萬人,我國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實,這意味著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堅持法學教育職業化的方向。(三)法學教育職業化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目前全國已有610所高校開設法學專業[1],每年招生人數在10萬以上,多數是辦學層次低,教學質量一般,且沒有什么專業特色的法學專業。其歷史傳統、教學管理經驗、師資力量、學生素質、校園氛圍等,難以完成理想化的精英式法學教育,只能退而實行大眾化的即職業化的法學教育。
二、人文精神培育與獨立學院法學教育
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大多只是職業化的,在這種大環境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法學教育中自然容易被忽視、弱化或者流于形式。獨立學院法學更是由于其辦學條件先天不足、畢業生就業的現實壓力及辦學者相對短視的辦學理念、教育的職業化甚至應試化傾向尤為突出,人文精神的培育在這里成為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部分。
(一)人文精神的含義
盡管關于人文精神的概念至今并未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就其內涵來說,卻有著共同之處,即人文精神所體現的是以人為中心,尋求人的自由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理想的關注、追求精神[2]。其本質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3]。
(二)人文精神之于法律職業者的具體內涵
對于個體的法律職業者應當具備的人文精神有其特定的含義[4],包括:
1.責任感。即從事法律職業、參與法律運作不僅為了賺錢謀生,而且通過法律的運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每個法學職業者都秉持著追求法律正義的虔誠心態,自覺維護和捍衛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不唯權、不唯錢、只唯法。個體的行為集合成法律職業共同體的集體行為,則構成社會正義的有力基礎。
2.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意識。法律職業者應當基本了解法律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知曉當前人類法律發展的宏觀狀態與基本趨勢,并對本國法的現狀持有獨立的見解,能對其合理性做基本的評析,否則就只能作為法律運作中的物化存在,而不是有尊嚴、獨立人格、完整的生命個體。
3.深刻理解本國的法律傳統。法律具有一定的傳承性和連續性,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民族特色不可避免地體現在法律的某些方面,構成法律的民族性。法律傳統,法律的民族性既有促進法治的內容,又有阻礙法治的部分,對它的揚棄需要整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努力。這就需要法律職業者熟知并理解本國的法律傳統,并明確把握其如何影響和制約本國的現行法,棄惡揚善,使優秀的法律傳統得以弘揚和傳承。
(三)缺乏人文精神的法學職業化教育之危害
在獨立學院法學教育的職業化、功利化傾向之下,缺乏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他們只注重教授給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法學更多的作為一項技能,法學淪為“匠學”。缺乏人文追求的法學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在涉及具體法律問題時,可能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反而容易迷茫。其原因在于法學教育中沒有好好地用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缺乏一種法律人的良知來支撐他們的行為。
法學教育中若只有“知識”、“技能”而無“人文”,帶來的結果是培養的學生充其量不過是些法律工匠而已。博登海默說:“如果一個人只是個法律工匠,只知道審判程序之規程和精通實在法的專門規則,那么他的確不能成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豹毩W院法學教育輕忽人文精神、博雅教育,導致學生普遍比較急功近利,將“以法律為業”徑直等同于依恃法律作為謀生手段,一些學生的理想就是通過司法考試,打官司掙錢。如果法學教育的結果使得“打官司賺錢”成為受教育者普遍憧憬的美好未來,此外無他,缺乏高遠志向和人文關懷,于個人言,或未為福也;于社會國族言,則是無益的;于具有浩瀚人文傳承、時空廣大的國族言,則會為災[5]。
三、獨立學院職業性法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培育的協調
法律信仰是法律理性的核心,體現的就是法律的人文關懷。在法學教育中,對于法律理性的培養和對于洋溢在法律之中的人文關懷的弘揚,猶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并行不悖,相得益彰[6]。
一個合格的法律人應當具備精深的法學學問、有法律道德、社會常識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并擁有厚實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7]。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高等教育(包括法學教育)的人文追求。所以,即便處在法學本科教育末端的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也應該在傳授給學生基本法學知識和理論的同時,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培養基本符合社會要求的法科學生。
(一)樹立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法學教育理念
我們需要回歸大學法學教育的根本,堅守大學精神。大學教育不僅是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在根本上還是面向人的教育,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是其根本目標。法學教育屬于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以人文教育為基礎,包括職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在內的一種教育模式,即具有通識基礎和職業定向的教育模式[8]。強調法學專業培養的職業性并不排斥其素質教育的屬性,不能舍棄法學教育的人文性和倫理性。在目前不得不大范圍采取法學專業職業化教育的同時,應回歸對其素質教育屬性的堅守,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體現人文精神的培育
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上需要增加一些文史哲學科的經典原著選讀、政治學、倫理學、歐洲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經濟學等人文類課程,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鼓勵學生攻讀文科類的第二專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構建其人文精神的強大知識背景。同時,強化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關心每一個教育對象(學生),將關愛的情懷施于接受教育的每一個人,使學生樹立一種真誠的信仰,培養自主自治的愿望和對真善美的向往,抵制現實生活中那些邪惡傾向對人的腐蝕,不僅在法律和道德規范的意義上予以反對,而且在本能或潛意識中予以排斥[9]。
(三)建設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
優秀的校園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人文因素,它以深刻而持久的潛在力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及內心世界,使其形成牢固的道德觀念、崇高的思想品質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精神[10]。大學生年輕而富有激情,求知欲強,喜歡接受新事物,容易接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應當鼓勵、扶持學生社團的組建,通過廣泛開展的法律咨詢、模擬法庭、法律調查及辯論賽等活動,啟發他們關心現實社會現象,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理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法學專業介紹[EB/OL].http://www.yjbys.com/news/384875.html,2011.
[2]杜也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研究綜述[J].哲學動態,1999(10):16.
[3]陳旭光.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6.
[4]李琦.高等法學教育的職業化與人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2):84.
[5][6]許章潤.法學教育、大學精神與學術的人道意義[J].科學時報(大學周刊),2007(4):279.
[7]向佐群.中美法學教育之比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6):132.
[8]曾憲義,張文顯.法學本科教育屬于素質教育[J].法學家,2003(6):1.
[9]譚志君,胡之芳.論法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養[J].煤炭高等教育,2000(1):39-41.
[10]楊勤法.談法學教育的人文追求[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4):181-183.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現行司法考試制度背景下人文素質培育在獨立學院法學教育中的定位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5JGB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