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瑜
一、國外合作教育典型教學模式及案例
1.英國“三明治”教育模式
英國“三明治”教育模式有短期和長期兩種,以年或月為單位交替,較為典型的長期的工學交替制主要為“2+1+1”模式,即學生前2年在校學習,第3年在企業實習實訓,第4年再回校學習、考證,取得畢業證書。
2.美國合作教育
美國德雷賽爾大學實施四學期制,每學期10周,對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設有不同的工學交替模式供學生自由選擇。本科階段主要為“五年三次”和“四年一次”,研究生階段主要為工作期6個月和3個月兩種模式,詳見下表:
3.加拿大合作教育Co-op制度
Co-op課程已經成為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主要由加拿大的公立大專及大學提供,其學習工作計劃安排主要有如下三種典型模式:
可以看到國外教學模式強調工與學的交替實施,并以相對多元的形式讓學生根據各自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選擇權。
二、國內職業教育教學模式
1.常見教學模式
國內職業教育(中職/高職)最廣泛的主導模式為2+1,即前兩年在校學習專業課程,最后一年由學校推薦+學生自主尋找合適的企業進行畢業實習。
這一模式的優勢在于保障教學實施的穩定性,但不足在于實習環節對專業學習深化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實習階段教學目標及學習標準模糊,實習單位分布面廣,教學及學生管理難以跟進,實習流于形式。因此,教育部首先在中職階段提出2.5+0.5的模式調整,但“先學后工”的兩段式模式仍未改變。
2.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在實施中德合作雙元制模式構建的探索中,除了學校和企業之外,成立中德機電“雙元制”工程中心,導入這一第三方培訓,對學校知識與企業操作間所需技術技能以項目為單位進行專項培訓,在德國雙元制教育本土化探索中取得顯著成效,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教學模式在安排上主要如下:
三、教學模式構建關鍵因素之探析
以筆者所在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為例,學院“以‘工學結合專班為載體,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立項,獲成效顯著稱號,并以“工學結合”辦學特色,成為江蘇省唯一民辦省級示范性院校建設單位,根據專業行業特點逐步形成初具特色的教學模式:
在探索過程中,模式構建主要考慮如下因素:
1.專業行業特點
專業教學設計不能脫離行業特點,比如裝備制造業可以比較清晰地解構三階段技術工、技術員、基礎管理或技術精進的綜合性崗位,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從“在校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一階段技術工崗位實習+在校專業課程學習/二階段技術員崗位實習+在校崗位拓展及職業規劃課程學習/綜合崗位實習”三個階段設計相對顯得對接合理。
服務行業其一二階段基礎與專業工種是很難切割為實體崗位的,比如酒店管理,很難說餐飲服務和客房服務哪個為基礎工種,哪個為專業工種,因此實施0.5+1+1+0.5模式,讓學生在第二、三學期一年內,對各崗位做一次全面的輪崗,有利于其下一步基礎管理崗的晉升,提升就業實習起點,提高實習及就業質量。
2.企業需求
基于目前國內工學結合的開展,學校肩負著導引企業參與育人過程的責任,教育教學模式的設計不能忽視企業需求。用員需求,特別是能夠配合生產的靈活的用員需求,是吸引企業參與的關鍵。以登云學院制造業、服務業實習安排范式為例,不論何種模式,以AB班級交替或上下兩屆學生銜接,基本滿足企業基礎崗位的用員需求(詳見下表)。
其中裝備制造業范式既保障了學生階段崗位的遷升,又透過AB班及上下年級的銜接保障了企業基礎生產崗位的用員需求。范式2則兼顧了企業生產淡旺季對基礎崗員工需求的波動性。
3.專業技能培養的要求
企業需求是教學模式設計的前提,技能培養仍然是模式設計的關鍵。改革之所以打破了國內通用的“先學后工”模式,是從專業技能培養的角度出發。在“先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工作環境與過程缺乏認知,課堂講授內容與后期職業發展難以聯系,降低學習效果;而在“后工”的過程中,一方面前期所學的知識時隔兩年沒有及時有效運用,遺忘居多,另一方面在實習過程中發現學識方面的不足缺乏補救途徑。
基于上述原因,工學交替的模式設計要兼具學生對企業文化認知、行業崗位初識與專業學習內容的鏈接;專業課程知識與崗位作業標準的鏈接;崗位拓展課程提升與職業發展規劃的鏈接,以此保障實習過程與教學過程的呼應。
4.學生穩定性
國外參加合作教育的學生往往有很明確的學習動因,國家有比較健全的學習培訓標準,校內有規范的申請審核選拔流程,同時會有相應的輔導課程及指導教師對學生參與合作教育給予前期及過程指導。而在國內工學結合體制機制未健全的情況下,參與工學結合的學生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時受傳統教學模式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容易輕易回避放棄這樣的學習模式,因此教學模式的設計需要兼具學生穩定性的考慮:
(1)第一學期不安排下企業實習。這一時期主要用于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熟悉、師生感情的建立、工學結合模式的介紹、參與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學生的遴選、職前教育的開展、實習企業的接觸與體驗等,有助于學生后期下企的平穩順利過渡。
(2)春節前后不安排下企實習。工學結合可以嘗試打破傳統學期學制,可以利用寒暑假期,但春節這樣的傳統佳節,受到人文社會因素的影響,春運回鄉返城等交通條件的約束,所以模式設計中實習階段的安排建議在春節前早于春運而結束,或在春節后晚于春運而開始。
(3)第六學期不安排集中性企業實習。第六學期學生畢業在即,是求職高峰期,集中性實習會讓學生離職離崗的概率增加。此階段可以安排在校完成畢業設計,或實習安排可以與學生就業實習相結合,學校制定標準,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的權限。
(4)多元化模式提供學生選擇的機會。目前學生參加工學結合學習、實習計劃往往是被動接受安排,不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下企業時間、時長,如何從精細化走向個性化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5.政策法規要求
2016年國家頒布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明確要求頂崗實習一般為6個月,以國家政策法令為依據,2016年后教學計劃的制訂要兼具考慮此項要求。
參考文獻:
[1]孫曼麗.國外大學“工作本位學習”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評論,2015(6):165-167.
[2]白逸仙.美國德雷賽爾大學合作教育的實踐及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4(5):75-77.
[3]姜靜青.加拿大產學合作教育及其對我國高校實習制度的啟示[J].遼寧教育研究,2008(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