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法
【摘 要】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從各級公開教學研討活動上看,大家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有效的情境,不僅能夠能夠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學習科學內容,而且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有效情境的創設也非常有必要,本文就從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游戲活動、利用認知沖突、引發科學想象等方面闡述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情境;體驗
近年來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實驗探究的重要性不不斷得到公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歸根到底還是平時扎實的開展每一項實驗,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動腦。就算沒有聽課老師,我們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實打實的為學生創設實驗情境,這樣的課才是我們課堂教學追求的價值指歸。那么,在小學科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經過多年的科學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效情景創設。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情境
科學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他是對生活知識的概括和提升。科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相連的關系,我們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的手接觸到的隨處可以見到科學的影子。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給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學習情境,這樣,學生就能夠從科學知識中感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能以更積極的主動探究精神狀態投入到實驗探究中去。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小桿秤的研究》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生活環境這樣進行情景創設:同學們,現在社會上詐騙的事挺多,有手機短信詐騙,也有我們日常去菜場買菜碰到缺斤少兩的現象。你們在幫爸爸媽媽買菜時候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你知道這一些不法的商人是利用什么方法來賺錢嗎?你有什么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學們聽了老師的提問以后,紛紛在下面小聲的議論著,有過短斤缺兩經驗的學生就向同桌同學講述自己或家人在生活中碰到的類似的事情,同學們有這種經驗卻無法知道事情的根源,更無法用科學知識去解答。但是,這樣一經討論之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卻被強烈地激發起來,都對學習事情背后的科學道理產生了濃厚的探究欲望,一堂課下來,正是因為成功創設了生活情境,所以學生們在進行了杠桿平衡實驗探究后非常容易就得出了實驗結論,大部分同學能對前面老師提出的生活問題會進行合理的解釋,從練習反饋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本節課的科學知識掌握的都非常好。
由此得知,在小學科學課堂的實驗探究中,用學生身邊發生的生活事情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深刻感知到學習科學知識的用處,從而喜歡上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通過游戲活動,創設實驗情境
“小學生天生就喜愛游戲”。游戲不是小孩子所獨有,有時不止小孩子喜歡,我們成人也喜愛,這在綜藝節目高收視率可以看出來。小學生由于年齡還比較小,所以他們對游戲尤其喜愛。這就要求我們不要為了上公開研討課時才想到創設游戲情境。根據調查問卷,小學科學課中你最喜歡老師干什么,實驗和游戲是學生回答最多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日常課堂的教學中,從小學生喜歡游戲這一特點出發,和科學學習內容有效結合,給學生創設一個游戲化的學習情境。通過游戲,學生就會帶著愉悅的心情進行科學探究,收到事成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在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環境影響下,讓學生有利于更好的學習科學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相貌各異的我們》一課,課堂上,學生掌握了用各種方法識別相貌以后,我在教學設計時給學生安排了一個辨臉的游戲。課前,我給同學們準備了一個信封,信封里有我們班級美術功底比較好的同學為學生畫的肖像畫,為了讓畫像更形象特出,我們特地邀請了專業美術老師進行把關指導。在游戲環節,我讓其中一個學習小組的同學抽出一張肖像畫,然后由其他小組搶答按畫像找人,最后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認出的同學最多,最準確。學生在課堂上玩得非常高興,非常投入,在游戲中學生馬上想到根據臉部主要特征去認人,這樣的游戲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以上案例中,通過創設游戲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玩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的得到有效提高,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游戲環節,把學習內容和游戲化有效結合,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特點出發,讓小學生學習過程更加主動,從而更牢固的掌握學習內容。
三、利用認知沖突,創設探究情境
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是不斷更新提升原有舊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沖突創設實驗探究情境。這樣一來,就能夠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熱的傳遞》一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前測,發現學生已有的科學知識。經過統計發現,學生往往認為熱的傳遞過程是是一個直線傳遞的過程。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在一個金屬片上均勻的涂上一層蠟油,然后用酒精燈在這個金屬片的中心點加熱,讓學生觀察蠟是如何融化的。這樣的實驗能使學生很清楚的看到金屬片中間的蠟開始由內及外融化去,其實喻伯軍老師向我們展示的省內某老師用變溫涂料制作的教具更形象直觀。還有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抵抗彎曲》時,在增加厚度能大大的增加彎曲能力這一環節中,學生猜測也會和實驗結果大不一樣。學生一邊實驗一邊會不由自主的發出驚嘆聲,當看到墊圈不停擺上去,紙橫梁繼續牢固立在那里時,這種實驗結果和原認知沖突是非常震撼的,同時也會激發學生以更強烈的探究熱情投入到科學課學習之中。
以上案例中,我們教師因為給學生創設了和原有掌握的知識不一樣的認知沖突的情境,由此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其實還有很多和這樣的科學現象相類似。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以認知沖突此為切入點給學生創設探究的情境,就可以很好的激發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四、引發科學想象,創設體驗情境。
記得有位專家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小學生天性愛動、愛思考,對自然界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的想象力特別豐富。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愛動手愛思考這一特點,根據課堂教學要求引發學生的科學想象,從而創設體驗情境。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葉的蒸騰作用》一課時,課堂上我這樣設計實驗活動。用透明塑料袋把植物包裹起來,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發現塑料袋內出現了水霧凝成的小水滴。當學生們看到這一實驗現象以后,發揮學生愛想象的特點,讓學生思考,塑料袋里的小水珠哪里來的呢?有的學生會猜想,這一些小水珠是從空起來跑進來的,有的學生猜想是泥土里的水跑上來的,有的猜想是泥土的水通過植物的葉子里蒸發出來的,有的學生猜想,是不是這一些小水珠是從塑料袋外面進來的,還有的學生猜想是不是魔術變出來的,猜想五花八門。這樣,讓學生自由展開想象,然后教師再適時進行引導點撥。再實驗探究環節,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十分高漲,上課的重難點也自然取得突破。
通過以上案例得知,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進行實驗探究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給學生創設可以有所思考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動手動腦,讓學生學習中體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只有這樣才會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就是創設情境是。在實驗探究環節,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給學生創設一個最佳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如果教師能夠堅持,學生肯定會喜歡上科學課,只有學生喜歡科學課才會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課程教材教法, 2007.6
[2]楊平平.科學教學的有效性[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2.8
[3]王永華.有效問題的情境才是好情境[J].湖北教育教學版,2014.3
[4]羅志定.新課程理念下的常態教學[J].河南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