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活動的開展,目的在于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育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思維及能力。為此,開展生活教育成為教學新路徑探索的必然方向。文章首先結合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將生活元素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滲透方法進行明確的表述,最終圍繞生活教育創建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徑。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指明方向。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教育;路徑探索
引言
長期以來,小學思想品德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過程著重強調理論說教,而忽視了日常生活對學生綜合所致發展所具有的教育作用,致使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思維、意識、思想的引導并未受到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停留在“紙面之上”。針對于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應圍繞現實的生活,緊抓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規律,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通過生活元素的滲透,讓學生道德素質得到全面培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理解性思維、實踐參與意識、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實現課堂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育的目標。
一、日常生活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在聯系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在行為、能力、意識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隨著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學校及社會”教育理論思想的全面深入,思想品德與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成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全新路徑,那么日常生活與教學之間究竟存在那些內在聯系?為什么日常生活要在教學中得以體現?這兩個問題必須加以澄清。
1.學生素質的形成來源于生活
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現實社會,都要經歷生活中的坎坷,在坎坷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探尋發展之路。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所經歷的生活十分有限,思想品德教學中結合日常生活,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路徑。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要在生活中引導人的思想、能力、意識,達到素質的全面發展,結合實踐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及意識,而不要將其孤立于生活之外。從這一方面印證了學生素質的形成來源于生活,而教學活動中應圍繞日常生活加以開展,從日常生活角度豐富學生思想及思維,帶動學生能力與意識的發展,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道德生活和需要是教學的重要部分
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生活環境,理想的生活環境是學生素質提升必要的保證,而生活環境較差,必然會對學生能力、素質、思想、意識產生消極的影響。隨著城市務工人員的不斷涌入,小學生源中城市務工子弟日益增加,學生綜合素質明顯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學生道德素質、動手操作能力、實踐參與意識相對落后現象較為突出。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道德生活并不豐富,造成學生誤認為學習與生活是獨立存在的。在這樣的條件持續作用之下,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并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致使學生道德素質的引導不夠充分,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意識較為欠缺,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少。為此,必須將道德生活作為重要的結合點,滿足學生對到的生活的需要,從生活角度引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圍繞生活實際創建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徑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生活元素的滲透是對學生思想、思維、能力、意識產生啟發作用,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圍繞生活實際,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徑的創建。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將日常生活交際活動、多邊交流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并圍繞生活實踐以及生活趣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帶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同時,豐富學生道德生活,成為強化道德義務、責任的重要途徑。
1.日常生活交際活動融入思想品德教學之中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遇到無論怎樣強調某一件事,學生就是不能按照要求完成的狀況,教師面對這一狀況倍感無奈。導致這一現狀出現的主要原因中,就是學生正常的理解能力培養并未受到重視,教師并不能準確把握學生思維、思想形成的一般規律,這也是學生素質、能力培養存在缺失的主要表現。然而改變傳統的語言傳到教學模式,增添興趣教學活動,能夠將這一狀況得到很好的緩解。其中將日常生活交際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通過日常生活的互動過程了解學生思想、思維形成的一般規律,對學生能力、意識提供正確的引導。例如:在填寫連心卡的環節中,讓學生之間開展溝通、互動的過程,讓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心里話,教師則針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理解連心卡中每一項所要表達出的內心所想,這樣學生完成效果能夠得到保證,同時通過內在思想的引導帶動學生理解性思維的培養。
2.多邊交流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得以體現
多邊交流作為學校思想品德教學開展生活教育的重要路徑。通過多邊交流活動,讓學生與教師能夠將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加以分享,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內容之間相互融合,有利于豐富學生到的生活,并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多邊交流活動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生活之間、教師與生活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主要在于學生內心想法能夠得到相互交換,心得相互分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在于傾聽、了解學生內心想法。
學生與生活之間的交流,是學生豐富社會閱歷、升華學生生活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與生活之間的交流,則是搜集豐富學生道德生活的素材,為學生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應體現出學生、教師與生活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過程,重視學生道德生活和需要,以豐富學生生活閱歷為路徑,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進而激發學生對道德義務、責任的認知心理。
3.通過生活實踐活動帶動學生參與興趣
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合生活實踐,不僅是打破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更重要的則是帶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豐富學生道德生活和需要。在實踐內容的選擇上必須要求貼近“生活”二字,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實踐教學內容的真實性。例如: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乘坐公共汽車作為教學背景,觀察學生動作、行為,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其他學生做出評價。教師則根據學生所表達出的內心想法,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相互謙遜、為他人提供便利的條件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去面對,應保持怎樣的心態,進而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之下,學生體驗、感受日常生活的能力會不斷增強,提高學生才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學生道德生活能夠保持豐富多彩,滿足學生到的生活的需要。
4.圍繞生活趣事來豐富學生的道德生活
生活性是《品德與生活(社會)》這門課程的主要特點,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必須圍繞生活趣事加以開展,方能達到豐富學生道德生活并努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在這里就需要將生活趣事的選擇范圍加以明確。“生活趣事”重點固然在于“趣事”二字之上,但必須來源于生活之中,將已經存在的或者必然要發生的趨勢作為重要的選擇范圍,聚集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明白生活的真諦,帶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碰瓷兒”一詞廣泛流行,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種現象加以正確的闡述,讓學生認識到不能因為避免“碰瓷兒”就不去做這些有意義的事,要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行為、態度決定了自身素質的發展,最終達到豐富學生道德生活的目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效果也能夠得到直觀的體現。
上述幾個方面作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新路徑構建的主要因素,從生活角度詮釋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創新,為豐富學生道德生活和滿足學生內在需要能夠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得生活教育成為更好的帶動學生道德責任、意識的手段,以當今小學素質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想吻合。
結論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路徑的創新,關鍵在于將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其中,體現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性,使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能夠得到轉變,實現學生道德生活和需要能夠得到滿足,達到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總之,思想品德課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生活引入課堂,讓課堂教學更加生活化和生動化,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粟坤忠.小學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的方法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21期
[2]朱桂玲.回歸生活彰顯魅力——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探索[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0年09期
[3]李化樹.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德育課的生活化發展方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4]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