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玲
摘 要: 本文首先對語法翻譯教學法的歷史沿革及外語界對該教學法功與過的評論做了回顧與介紹,其次從兩方面佐證語法翻譯教學法需要在大學英語課堂重新重用,最后對如何重用語法翻譯教學法、重塑大學英語課堂進行探討。
關鍵詞: 翻譯教學法 大學英語課堂 重新認識 重新重用 重新塑造
一、語法翻譯教學法的歷史沿革
語法翻譯法在歷史上是中世紀歐洲人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所采用的方法。當時,人們學習外語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閱讀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書籍,或使用希臘文和拉丁文來著書立說、發表見解。因此,在外語課堂上借助文法進行教學,教學的重點體現在對希臘文和拉丁文典籍中語言的理解和翻譯上,通過翻譯學習和掌握語言。十八九世紀,歐洲的學校開設了現代外語課程,很自然地沿用了這種方法。
我國英語教學從十九世紀中葉起步,一開始便普遍采用語法翻譯法。十九世紀中葉,傳教士將英語教學引入我國教會學校,也引入同一時期在歐洲盛行的語法翻譯法。中國第一所官立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在1872年公布了8年制的西學課程。在這個課程中,核心課程是外語,主要是文法和翻譯。語法翻譯教學法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取得一統天下的地位。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語法翻譯法才逐漸被直接法取代,失去往日的重要地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聽說教學法”為外語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交際法興起并盛行,隨之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沉浸式教學法等一一出現。而語法翻譯法,作為外語教學史上最古老的一種教學法,似乎已經時過境遷、被人遺忘。
二、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功與過
在國外的語言教學研究者中,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對“語法翻譯教學法”進行了客觀的描述和評論,其中H. Brown 對這一教學法的優點做了以下概括:(1)在語法翻譯教學法中,精細的語法規則和廣泛的詞匯知識使得語言輸入更易于理解,使外語學習者接觸的各種語言現象系統化,由淺入深地將語言分級處理。(2)語法翻譯教學法能夠幫助外語學習者肯定或否定他們對目的語所做出的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假設,辨別母語與目的語的異同。(3)語法翻譯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習者將目的語的結構內化,從而提高其使用外語表達的能力。
語法翻譯教學法是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需求的產物。隨著歷史條件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翻譯教學法的局限性和缺陷逐漸顯現,概括起來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1)語法翻譯教學法在一般情況下忽視了口語教學,不重視學習者的口語交流。(2)過多地重視語法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習者的口語交流意識,妨礙學習者口語能力的發展。(3)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語言講解作用,忽視學習者的實踐,不利于他們語言習慣的養成。(4)忽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語言應用的內在因素,以及語言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的客觀規律。(5)語法翻譯教學法的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實踐環節比較單調,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三、語法翻譯教學法重新重用的必要性
1.重新認識翻譯教學法
1980年,R.Smith在TESO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在美國賓夕法尼亞一所學校分別采用聽說法和翻譯法教授兩個外國學生班級英語的實驗。經過一年的實驗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第一,采用翻譯教學法的班級在語法的準確性、翻譯能力和閱讀能力方面高于采用聽說法的班級;第二,在聽力和口語能力方面,兩個班學生的水平幾乎沒有差別。
這一實驗結論使得人們重新認識和看待翻譯教學法,同時語言學家對語法翻譯教學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1)語法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也是語言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法能力的培養不應該與交際能力的培養對立起來。(2)語法是溝通概念和語境之間的橋梁。在語法翻譯教學過程中,人們會重視并強調語法規則在特定環境下的使用。(3)語法翻譯教學法是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入獲得信息,并達到較高外語水平的途徑。
2.重新認識當前的教學環境
(1)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著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大學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進而對每個層次的英語能力要求從六個方面細化:聽力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翻譯能力及推薦詞匯量,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2)入校大學生的基礎
從目前的英語高考題型看:第一部分是聽力,第二部分是閱讀理解,第三部分是知識運用——考查考生對語法、詞匯和語用知識的掌握情況,第四部分是寫作——短文改錯和100單詞左右的情景作文,以筆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檢測了學生的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以高考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勢必會忽視對學生口語和翻譯能力的培養。據了解,目前的中學英語教學依舊采取題海戰術,學生每天應對的是一摞摞的試卷,而對課本中的課文卻很少賞讀。學生學習英語最直接的是做題、對標準答案和看分數,學習英語是為了通過考試。然而,學習語言是為了溝通和交流,在數年應試教育的磨煉下,少數學生幾乎忘了這個最基本、最終極的目的。
就目前大學生的英語基礎看,學生的輸入理解能力,即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強,而輸出表達能力,即口語表達、書面表達能力較弱,翻譯能力最弱。在口語表達方面,多數學生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不能深入話題進行表述或探討,這已經不限于語音層面的問題,更是詞匯量和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在寫作方面,所用句式通常較為簡單,多用常見詞匯和句型,有模式化的傾向,部分學生對單詞的詞性區分意識不強、句法混亂。學生普遍反映翻譯最難,尤其是大學英語四、六級段落翻譯,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教育、社會發展等,學生既要了解中英語言差異,理解句子的邏輯關系,又要儲備相關的主題詞匯。口語和寫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揚長避短、選擇性地表達,但翻譯的內容卻別無選擇,必須迎難而上。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對于句法較復雜、詞匯較豐富的頗有文采的文章,若是簡單閱讀、領會大意,則難以領會其精妙;若是采用英語意譯,學生或覺如墜落云際或覺如隔靴搔癢;只有通過句法分析、詞匯鑒賞及翻譯重構,方感痛快、如食甘飴。
(3)大學英語課程的配置
在專業英語這一塊,一直以來都有精讀、泛讀、聽力、口語及翻譯等課程的設置。在非英語專業這一塊,近些年已經有讀寫和聽說課程的專門劃分,有配套的讀寫與聽說教材,并在全國范圍內普及。
學生聽說能力弱原本就不是語法翻譯教學法的錯。科學的課程設置將各自的位置擺正,讀寫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為主,聽說課以培養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為主。在聽說課上,可以較多地運用直接法、交際法、情景法、沉浸法等培養學生的口頭溝通能力;在讀寫課上,側重對較長篇章的閱讀和賞析,可以通過語法翻譯法、任務教學法等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
中國外語教學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是外語學習而不能算是語言習得。在漢語環境下學習外語,缺少語言自然習得的條件與環境。對于在母語環境中成長、長期以應試為學習目的的中國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不經過漢語思維而進行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對大多數學生是不現實的,只可能是以翻譯為基礎的。語法翻譯法強調對書面語的分析,著重原文的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語法翻譯法重視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系統傳授,詞匯是蓋房的磚,語法規則是房子的框架結構,只有將這兩者融合,才能掌握該語言;語法翻譯法較好地體現了外語學習的本質功能,即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進而達到語際信息交流的實際目的。
四、重用語法翻譯法、重塑英語課堂
重提重用語法翻譯法,并非指讓語法翻譯法一統課堂。以語法翻譯法為主,結合其他教學方法,盡力彌補早先的傳統語法翻語教學中所凸顯的種種不足,才是我們所說的重塑大學英語課堂。譬如:
1.語法翻譯教學法的語法分析和文句翻譯主要在學習篇章段落時進行,而結合圖畫、聲像資料等鼓勵學生對文章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讀、對內容進行口頭復述、對故事發展進行猜測和講述、對文章主題開展討論、對故事進行話劇表演、對相關的文化背景進行介紹等,是口語能力培養的補充。
2.給學生就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做一些對比與分析。因文體的不同,書面表達有正式和不太正式的區別。因場合的不同,口頭表達也有正式和不太正式的差異。很多時候,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之間并沒有明顯的不同。同時,對學生說明書面語要求較嚴謹的句法,口語表達對句法要求不甚嚴格,容許出現少量的句法失誤及大量的片語,從而擺脫語法規則對學習者口語交流意識的束縛。
3.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學生自己理解、嘗試翻譯在先;出現問題,通過討論或比較,教師再導入一定的分析方法和翻譯技巧;得到中肯的翻譯成果,并舉一反三來鞏固。疑惑,誘導,產出,改變教師以往的主導作用和語言講解作用,以解惑為主,加強學習者的實踐,讓他們在疑惑、好奇、驚嘆的心理動機中前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成他們語言習慣的養成。
4.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語言應用的內在因素,重視并強調語言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的客觀規律,讓語法發揮出溝通概念和語境之間的橋梁作用。
5.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在適當的時機加入交際法、任務教學法等多樣化教學方法,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為主的教學中注入新的血液,讓它煥發新的光彩,我們需要不斷摸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2.
[2]顧衛星.晚清“語法—翻譯”教學法剖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2(04).
[3]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羅立勝,石曉佳.語法翻譯法的歷史回顧、現狀及展望[J].外語教學, 2004(01).
[6]章國軍. 傳統的理性回歸——翻譯教學法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