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翔++徐文權
摘 要:隨著我國礦山開發規模的日漸擴大,礦區的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已經成為目前我國礦山開發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該文在對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的基礎上,就提高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成效提出了一些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土地復墾 礦區生態恢復 生態復墾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a)-0099-02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80%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以及絕大部分的建筑材料都來自于礦產資源。礦山開發不僅改變了礦區的地表結構,而且采礦形成的廢石、尾礦砂的堆積,占用了大量的農田,管理處置不當,還會形成有害物質的擴散、引發礦山泥石流等。此外,礦山冶煉生成的廢水、廢氣對礦區周圍的水系、空氣等污染也十分嚴重,對礦區周圍整體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礦山開發生成的大量礦渣廢石、尾礦的堆積,使得礦區大量的土地資源被荒廢,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也使得礦區生態的自然恢復乏力。近年來,我國對礦山土地復墾以及生態恢復的重視程度日漸提高,《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規定》以及《環境保護法》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頒布與修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進程。但就目前我國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現狀而言,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著問題,亟需研究解決以有效推動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
1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問題
1.1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缺乏全局觀念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被認為是在礦產資源開采晚期或是基本開采完畢后的工作,這樣落后的觀念造成了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工作難度增大,成本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工作的有效開展。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工作應是在礦山開采事前、事中、事后拿過程需要進行規劃、協作與實施的系統工程。但在實踐中,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工作往往都比較滯后,缺乏全局意識。在開展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時,往往因為事前沒有進行有意識的鋪墊,導致復墾與生態恢復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責任主體缺乏積極性,在高成本與經濟效益面前企業往往也是力不從心。
1.2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責任機制不完善
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采礦、取土后能夠復墾的土地,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負責復墾,恢復利用。”第四十二條:“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于土地復墾。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于農業。”《土地復墾規定》明確了土地復墾 “誰破壞、誰復墾”的基本原則,較全面地規定了企業的義務、資金來源、政府和部門的職責等。
雖然我國土地復墾的法律法規、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但在實踐操作上,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責任機制卻并不完善。在我國目前的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中,只認定了企業為責任主體,對于政府與社會的責任關系并不明確。這一方面造成了企業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成本來進行土地復墾與礦區的生態恢復,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缺乏完善的社會監督機制,進展緩慢且成效難如人意。
1.3 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資金投入機制不健全
“誰破壞、誰復墾”是我國法律法規框架內確立的土地復墾基本原則,這就使得我國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資金投入基本由企業來全部承擔。這一方面造成了企業資金投入較大,缺乏主動性與持續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有效性與持續性欠缺。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是一項長期的、需要持續投入才能顯現成效的工作,缺乏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是我國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工作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目前的現狀而言,多數的礦山企業都比較重視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但在資金投入方面往往缺乏持續性,實際的資金投入也不足。
2 提高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對策與建議
2.1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應貫穿礦山開發的全過程
在礦山開發的全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工作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是降低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成本與難度的關鍵。
移土、覆土是礦區生態恢復的關鍵環節。在實踐中,尾礦庫、廢石場的生態恢復需要覆蓋一定厚度的地表土才能進行有效的植被恢復,移土費用是成本支出最大的一項。但如果在采剝作業時有意識地將地表土進行就近堆積,將會為后期的生態覆土、植被恢復創造有利條件,大大節省移土費用;而在廢石場使用期間,應及時利用機械設備進行平整處理,避免后期采礦作業平臺下降導致機械設備無法上去作業。在礦山設計開采作業中,應將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作為重要的議事日程,應意識到土壤資源對于生態恢復的重要性,在廢石、尾砂堆放時,應事先將地表土壤進行收集,為后期的礦區復土提供便利。
在礦山開發過程中,注重對采區地表土壤的收集,及時對廢石場進行平整處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采區后期生態恢復的成本,尤其是在前期規劃設計以及采剝作業時,將之列入當年生產計劃并嚴格落實,無疑將會對礦區的生態恢復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應加強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法制化建設
相較于國外,我國對于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是很成熟、完善。雖然我國目前在土地復墾方面的法律法規框架已經基本建立,但在實施細則與具體的操作上,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因此,加強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法制化建設,仍舊是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關鍵環節。
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目前因礦產資源開發等生產建設活動,挖損、壓占等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破壞廢棄的約2億畝土地,其中80%以上沒有得到恢復利用。《土地復墾規定》頒布實施20多年,土地復墾成效依然不盡人意。就法制化層面來說,《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雖然都有土地復墾的相關規定,但大多比較籠統,操作性不強。而《土地復墾規定》中一些內容也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土地復墾實際工作需要,亟待進一步修改完善。
2.3 應建立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的市場化運營機制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單純依靠企業投入來進行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實踐證明是遠遠不夠的。在“誰破壞、誰復墾”之外,還應“誰復墾、誰受益”,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引入社會資金來參與礦區的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建立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尤其是對那些歷史遺留的礦區廢棄地以及經營陷入困境,無力進行復墾的礦區,只有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土地復墾,才能確保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獲得充足的資金保障,才能確保礦區的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工作穩定持續地開展。
3 結語
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企業、政府、社會三方面需要合力,才能最終取得成效。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是嚴重滯后的,這與我國當前不斷提升的國力與國際影響力是不相匹配的。只有企業強化生態環保意識、政府加強監管、社會廣泛參與,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中的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徐鵬洲,史偉,趙慧,等.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模式探究 ——以大冶礦區土地復墾模式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0(23):411-412.
[2] 劉國華,舒洪嵐.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研究進展[J].江西林業科技,2003(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