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輝
【摘要】大學生自殺現象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如何有效干預自殺危機成為研究熱點。文章在闡述家校合作基本理念的基礎上,重點從建立家校合作制度,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家校溝通,制定心理干預預警方案,建立家校聯動機制以及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等方面探討家校合作視角下的高職大學生自殺干預機制構建。
【關鍵詞】家校合作;高職大學生自殺干預機制;心理干預
近年來,高校學生自殺事件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給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使許多家庭陷入巨大的悲慟之中。這個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及學校的高度關注。經調查,我國大學生入學率呈上升狀態,高達0.2‰,是其他群體的2~4倍[1]。當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學生身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學習環境中,承受的壓力較大,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在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干預過程中,家校合作模式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家校合作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作,家庭和學校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對一的教養。學校教育是一種責任教育,具有不可推卸性。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一對多的培養[3]。家校合作就是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相融合,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這就需要以新的目光來審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性質、家長和教師的責任、家校合作的重要意義[4],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出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優勢,并形成互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來頻發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也反映出高職院校在構建和深化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大學生自殺干預機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基于家校合作視角下的高職大學生自殺干預機制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二、家校合作視角下的高職大學生自殺干預機制構建
下面主要圍繞家校合作視角下的高職大學生自殺干預機制構建展開重點研究。
(一)建立家校合作制度,扎實家校合作的制度基礎
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制度,高校的管理和運行都要做到有據可依,家校合作亦是如此,要建立健全制度和章程[4]。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而定,要規范、連續,既能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行為得以規范,有章可循,又能使學校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優質服務[5]。家校合作制度的建立要遵循三方面原則。第一,合法原則。家校合作制度的最終落腳點是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因此要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準繩,使學生和家長的利益得到維護。第二,有效原則。通過制度,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護,使家校合作步入規范化、順暢化的軌道。第三,自愿原則。離開了家長的認可與支持,家校合作無異于坐而論道,制度要充分體現出民主,有效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二)通過多渠道增進家校溝通,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是學校要與家長及時溝通,通過多種形式,如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委員會等,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外的思想動向,摸清他們的情況,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二是學校要建立起家校合作平臺。學校可以設置家長咨詢室、家長信箱、家長留言處,了解學生的心理危機,及時聘請專業心理教師答疑解惑。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要留意學生的言行,及時將學生在校表現尤其是異常的舉動反饋給家長,在家長的幫助下,疏導學生的心理障礙,防患于未然。父母或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都要委婉,不能粗魯地進行指責,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批評并及時改正。
三是高校輔導員應與家長常溝通。我們現在生活在信息時代,通過電話、短信進行聯系最普通不過了,尤其適合偏遠地區的學生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建立起家長QQ 群、微信群、飛信群,這樣既能多人同時交流,又能夠傳輸視頻,使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趨向日常化。對于高職院校輔導員來說,還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及時發布學生活動的照片或文字資料,使家長零距離了解到學生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并能為活動的開展提出合理建議。
輔導員作為主要德育教師,又是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不能只憑滿腔熱情工作,要將工作做好,做細,及時記錄好學生的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利用每周中特定的某一日來開展“學生談心活動”。輔導員要找自己觀察到的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談心,為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并記錄好談話內容,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和家長。同樣,與家長進行交流時,也要記錄下談話內容,并時常翻閱,找到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最佳方法,使家校合作扎實有效。
(三)家校高度重視心理干預環節,合作制訂心理干預方案
心理干預要注重預防,學校要積極進行宣傳和教育,做好心理普查。在新生入學之前,學校要將心理教育宣傳資料寄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到這一年齡段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干預。在開學之初,要為新生舉行心理講座,使學生意識到心理問題也是一種疾病。定期開展心理普查活動,為每個學生建立起心理檔案。在心理普查的過程中,要廣泛搜集資料,進行心理測驗,留意每個學生的狀態,更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心理特征,尤其要調查學生是否有精神疾病史,是否存在心理陰影。多維度搜集資料后,將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反饋給家長。作為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心理普查,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
如果發現學生的心理存在異常,就要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首先要告知家長,和家長一起商量出最佳的干預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由于意識不到位或是責任感不強,不能配合學校做好干預工作。因此學校要反復做工作,也可以從法律的角度出發,使家長意識到心理健康對學生的重要意義,保證子女人身安全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一旦學生有自殺的跡象,更要在第一時間內讓家長趕到現場,或是通過電話進行溝通,用親情融化學生內心的堅冰,竭力挽救反常學生的生命。如果是由于家庭問題引起的,與家長溝通了解問題的根源,根據情況妥善處理。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學校要嚴格監護,做到24小時有教師或同學陪伴,直至家長帶其就醫為止。
在危機后處理階段,當學生自殺身亡或是自殺未遂,家長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過于悲傷,不理智,甚至昏厥,這都屬于情理之中。學校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體諒為人父母的不易,理性處理問題。當家長行為過激,觸犯了法律,可以請司法部門處理。
(四)實行家校合作聯動機制,增強應對潛在自殺危機的實效性
學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危機檢測措施,及時了解和應對學生的心理障礙。家長和學校要慢慢學會包容學生,使他們能夠自我調節。
一是家長發現孩子心理或行為的異樣,應及時與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雙方共同努力,及時進行疏導。家長也可以參與到學校活動之中,多學習心理知識,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使孩子愿意向自己傾吐苦悶與煩惱。
二是學校可以開設家長課堂,為家長舉行知識講座,發放心理知識資料,使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產生信任,也可以設置心理專線、家長論壇,實現有效的雙向溝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學校的家校交流平臺被束之高閣。因此,應建立起監督機制,使交流平臺發揮出實效。
(五)重視學生的校園人際關系構建,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多數是由于不和諧的人際關系造成的,如師生關系、家庭關系、同學關系等,一旦處理不當,便會郁郁寡歡,產生心結。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和心理教師,要及時教給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使學生能夠坦然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
為大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需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導學生明確生命的意義,理解無數人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努力與艱辛;二是在學生中組織多種文體活動,緩解學生的壓力,增進交流,建立友情;三是引導學生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社會,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學會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家庭與學校在培養學生方面具有共同的責任和目標:希冀學生成為獨立的個體,能夠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學會生存,健康發展。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家校密切配合,從而培養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盡可能地減少自殺等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趙倩.當代大學生自殺問題及應對策略[J].科技咨詢導報,2007(08):147.
[2]魯可榮, 楊亮承.大學生自殺預防干預機制缺陷與學校社會工作介入[J].社會工作(下半月), 2010(05):39-43.
[2]趙磊磊.輔導員在大學生自殺行為干預機制中的角色探討[J].今日科苑, 2009(13):114.
[4]李可.大學生自殺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J].法制博覽, 2015(14):299,243.
[5]雎密太.高校如何建立大學生自殺干預體系與機制[J].大學教育, 2016(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