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真 劉運強
【摘要】文章分析了北部灣經濟區對焊接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狀況,介紹了高校焊接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適應區域性經濟發展的基于能力本位的差異化人才培養D-CBE模式,主要從教學內容、手段、評價機制上進行了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北部灣;焊接應用型人才;D-CBE模式
【基金項目】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項目《北部灣緊缺焊接應用人才“D-CBE”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3JGB282);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CDIO教學研究及實踐》(編號:2016JGB404)。
隨著北部灣經濟區機械、電子、冶金、石油化工等千億元產業的發展,大量需求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或實際崗位群并適應其需要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應用型人才[1]。焊接作為一種永久性的材料連接手段,在機械制造、石油化工、鋼鐵冶金等行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北部灣經濟區焊接人才的需求數量缺口呈減少的趨勢,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性差的結構化矛盾仍然突出。
一、北部灣經濟區焊接人才需求分析
根據《廣西“十三五”人才開發目錄》,全區特別是柳州、桂林、北部灣經濟區(南寧、玉林、防城港、欽州、北海)對焊接人才的需求包括兩類:一是焊接技師,要求有相關專業背景,熟悉焊接工藝基礎知識,掌握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熟練操作氣體保護焊等技術,獲得中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二是焊接工程師,要求具有扎實的焊接工藝理論、金屬材料、焊接結構生產、焊接設備維護、焊接缺陷檢測等知識,具有獨立解決中等復雜焊件的焊接技術。為了深入了解北部灣焊接人才需求狀況,筆者調研了處于北部灣經濟區的廣西建工集團、北部灣港務集團、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欽州市新港潛水工程有限公司。上述四家企業無論從規模還是主要加工手段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經過反饋綜合得出四點:第一,有一定工作經驗、熟悉二氧化碳焊、氬弧焊工藝的焊接技師缺口較大;第二,特種焊接(比如水下焊接、摩擦焊焊接、爆炸焊焊接)方面的人才奇缺;第三,新入行的高校焊接專業畢業生知識結構不完整,尤其缺乏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第四,近年招入的焊接畢業生身體素質偏差。
此外,筆者對廣西人才網2016年3月至9月北部灣5市招聘焊接人員的信息整理發現:在總計約120家企業中,主要涉及到機械、汽車、醫療、建筑、冶金、石化、能源、電子八大行業。按照焊接方法分:焊條電弧焊、埋弧焊、二氧化碳焊和氬弧焊約占73%,超聲波焊、激光焊、摩擦焊等特種焊占27%;按照對人才的要求來分,大部分為中小企業需求的能吃苦耐勞的焊工,而對焊接高級技師和工程師的需求的絕對人數少一些,但招聘職位往往以“急需”注明。結合《廣西“十三五”人才開發目錄》,筆者通過走訪及網絡調研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北部灣經濟區對焊接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普通焊工和工程師缺口均較大;第二,傳統焊接方法需求收窄,特種焊接從業人員需求量擴大;第三,新從業人員知識結構不完整,解決綜合問題能力差。
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陳舊,編排不合理,和焊接行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差異
在理論教學方面,國內高校焊接專業一般講授焊接工藝理論、焊接結構生產、弧焊電源及設備、焊接質量檢驗、材料焊接性五門專業必修課以及自動化焊接、特種焊接方法等專業選修課。這些課程可選用的教材大同小異,知識編排和內容仍然延續傳統教學大綱,缺乏時效性的焊接理論知識和工藝實踐知識。另外,教學大綱各自獨立且偏向于共性的一般知識,五門課程聯系不緊密。而事實上這五門課程有著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在各門課程中分開教學必然會造成相同知識點的多次重復和缺乏相應的邏輯聯系。傳統的理論課編排淡化了這種聯系,使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在實踐教學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演示性、驗證性的實驗偏多,學生僅僅在某一個方面得到專門訓練;而綜合性的實驗偏少,學生沒有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機會,在進入企業后上手慢,對突發的技術性問題應變能力差。
(二)教學方式和手段不適應教學內容的學科特點
當前國內高校焊接專業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較為單一僵化,沒有考慮到各門課程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差異性。比如:各門課程的緒論部分一帶而過,沒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角度采用多元的教學手段;特種焊接部分“重設備,輕原理”,使學生對特種焊接的原理理解不深入;而在相似知識模塊的教學上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教師卻仍采用“填鴨式”的被動教學方式一遍遍多次重復,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興趣不足,教學效果欠佳。
(三)人才培養目標和評定指標“一刀切”
傳統的高校焊接人才培養模式以各門課程的理論考試分數加實訓表現評定學生,五門專業課處于同等地位。而事實上這五門課程的難易程度差別較大,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也不一樣。學生不分基礎差異,平均用力的結果是能學好的課程沒時間學好,難度大、缺乏興趣的課程學習效率更低。事實上,學好焊接專業課要求學生有扎實的數學、物理、機械、電子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這對強調培養工程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的學生要求過高,使大多數學生對焊接系統性知識的掌握停留在零散的概念和初步的了解階段。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雜而淺,無法獨立解決焊接技術性問題。
三、D-CBE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2],該教學模式是美國休斯頓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性學習”和“反饋教學原則”以及“目標分類理論”為依據,教學目標的重點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所必需的全部能力。這里所說的能力,不是狹義的操作能力、動手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它包括四個方面:知識,指與本職業、本崗位密切相關的知識領域;技能、技巧,指操作、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態度,指動機、動力、經驗,是一個情感領域、活動領域;反饋,即如何對學員掌握程度進行評價、評估的量化指標領域。這四個方面都能達到,可構成一個專項能力,一般以一個學習模塊的形式表現出來。
筆者根據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考慮到地方院校的培養目標、焊接行業的需求現狀,在此模式基礎上引入差異化的思想,簡稱D-CBE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打破傳統課程界限,建立應用能力模塊群
傳統的焊接課程割裂了各門課程的內在邏輯聯系。比如埋弧焊的工藝、材料、設備、焊接性、變形、質量檢驗相關知識本來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卻分散在各門課程中,沒有同時進行組織教學,學生重復學習相關知識,效率卻很低,不能把涉及一種焊接方法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差。
D-CBE模式以焊接方法為核心,建立專業應用能力模塊群。通識課及專業基礎課按照學科本位的傳統模式組織教學,符合此類課程理論性較強的特點。而在深化從業能力的專業課上,打破傳統課程界限,以焊接方法為界限設立模塊,一個模塊把相關焊接方法的所有知識都講透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就業意向、市場需求狀況選擇相應的模塊學習。如:數理基礎較差、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選擇向焊條電弧焊模塊、二氧化碳焊等模塊向高級焊工方向發展;而善于理論分析、喜歡思考的學生可以選擇向自動化焊接等模塊和焊接工程師方向發展。這種模式以學生為本,主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同時兼顧市場的人才需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模塊化教學本身兼容性強,靈活性好,可以隨時增加新的模塊以適應最新的市場變化,也可以隨時刪除陳舊的模塊,教學效果良好。
(二)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的差異化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實驗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對特種焊接方法、焊接冶金等理論性很強且實驗設備昂貴的內容,采用傳統的學科本位教學模式,以講授為主;對于焊條電弧焊、二氧化碳焊、弧焊電源等內容盡量在實訓車間進行理論和實踐同步學習。學生根據自己所選模塊主動學習,教師現場指導。另外,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不定期開展焊接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不但增進了彼此的友誼,而且能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競賽所涉及的焊接知識;增加開放性的綜合實驗,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評價機制上,根據學生選擇的應用模塊和發展的目標采用不同的評價權重。這種差異化的評價制度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遴選出深受企業歡迎的應用型焊接人才。
四、結語
通過D-CBE模式的差異化改革,在教學計劃上打破專業課程界限,建立以焊接方法等為核心的應用型模塊群,在教學上根據不同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在考核評價上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采用相應的評價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發揮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尚平.發揮地方高校優勢,積極參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欽州學院為例[J].欽州學院,2010,25(01):9-14.
[2]周朝霞.職業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教育研究,2006(0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