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內在需要和外在需求,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自覺主動。
【關鍵詞】需要 成就動機 自我效能感 歸因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46
初中數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點學科,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科目,而且還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重要途徑,但是很多教師發現,數學教學難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對數學學習態度消極,嚴重阻礙教學的有效開展。因此,我們想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著手培養其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可以激發學生自覺進行學習活動,并且能夠有效維持已經進行的學習行為,使學生朝著一定的目標堅持下去,不斷調整和強化自身的各方面因素,順利達到學習目標。由此可見,學習動機作為一種內在驅力和心理傾向,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意義非凡。以下,筆者詳細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
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足學生的正常合理需要,使學生能夠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專心進行數學學習,促使其產生學習動機。因為,動機產生于需要,需要是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需要獲得某種滿足的心理狀態,需要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體需要,使學生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致力于追求學習的需要,即求知動機。根據人本主義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學生之所以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某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教師要學會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學生的需要種類,以此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有的學生對數學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因為自身數學學習能力較差,長久積累下來的學習經驗使學生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甚至認為自己就是智力低。這實際上是因為學生的尊重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導致動機下降。教師針對這樣的學生,就要在教學中先給他們設置一些簡單的數學題目,慢慢建立自信心,及時表揚學生取得的成就,使學生獲得尊重,自身也產生自尊心理,對學習不再自我否定,這樣學習動機就逐步形成。而有的學生可能學習能力較強,只有對數學課不感興趣,對數學學習活動不夠熱心,可能是因為對數學教師有意見,或者和教師的關系因素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機,這類學生主要是缺乏歸屬與愛的需要,需要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認可,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及時發現癥結所在,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使學習動機順利形成。
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建立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理論是美國的阿特金森創立的,他認為學生的動機可分為力求成功動機和避免失敗動機,前者動機明顯,希望接受難度適中的任務,力求展現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但是后者總是傾向于接受一些簡單的任務,或者很困難的任務,避免失敗帶給自己錯傷感,建立學生的正確成就動機,可以有效培養學習動機的形成。第一,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開展立志教育,使學生一開始就樹立遠大理想,對自己學習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在思想上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成就動機的產生奠定基礎。例如,數學課上在學習理論或者原理的時候,教師可以插入一些數學家的經歷或者事跡,增強榜樣力量,使學生自覺學習榜樣,初步形成志向。第二,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身的能力,盡量設定符合自身學習水平的目標,逐個實現,建立信心,確證自身能力,不再避免失敗,而是能夠主動設計學習計劃和目標,并且堅持不懈完成目標。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設定追趕的對象,以班級中某位同學為學習榜樣和趕超目標,營造良性的競爭環境,使每個人都都恰當的學習方向,促進成就動機的形成。
三、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生動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效能感理論是美國教育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即學生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和推測,如果學生在學習之前,總是認為自己可以成功完成某種學習活動,那么自我效能感就比較高,學習動機就很強,但是如果學生總是對自己的行為后果產生懷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行為效果,那么動機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可度,以此提高學習動機。第一,引導學生選擇難度適宜的學習任務,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例如,有的學生數學學習一直不理想,動機受到挫傷,就產生較低的自我評價,但是通過小步子的不斷成功,學生就會發現自己在數學學習上的能力,產生自我效能感,在今后的學習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傾向于展現自己的能力,產生學習動機。第二,班級教學使教師沒有辦法幫助每一位同學都獲得成功的經驗,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部分學生通過觀察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學,看到和自己水平類似的人取得成功,獲得替代性經驗,也可以強化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生發學習動機。例如,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班級中會有進步較大的同學,教師可以以這類學生為例,激勵和他同水平的學生積極學習,使其他學生建立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動機。
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歸因觀,有助于培養學習動機
歸因理論是美國韋納提出的,他認為學生如果總是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內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那么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認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完全否定自己,但是如果學生總是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內在的、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即努力,就會產生較高的成就感,建立正確積極的歸因觀念,在今后的學習活動中會更加主動,學習動機自然更加充足。而事實證明,很多數學學困生之所以數學一直提高不上去,就是產生了錯誤的歸因。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呢?第一,通過日常教學,主動和學生接觸、交流,初步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數學教師要重視每一位學生,相信學生都具有發展的潛力,積極和學生溝通,以自己的經歷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第二,及時發現學生的失敗經驗和情緒變化,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失敗進行分析,因為初中學生在情緒和思維方面存在兩極性,或者固執沖動,或者細膩內斂,教師要善于發掘變化,指導學生積極歸因。有的學生由于氣質類型的局限,傾向于把失敗歸結為一些無法掌握的因素,產生消極感,不利于學習動機的培養,教師要適時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習動機的培養方法多樣,但是都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化和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中心地位,培養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