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臻嘉
摘要:《論語》中的儒家文化蘊涵了豐富深厚的樹人育才理念,對“人”的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處于人格理想成型階段,作為民族復興重任的挑梁人,將高等學校教育的內涵與儒家育人文化的溯源滲透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它對大學生日后的人生發展,特別是對正確價值觀的樹立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儒家思想文化;人格理想;責任意識
當代社會的發展依靠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則首先需要理想與人格的塑造。大學生是未來社會構建的主力軍,不僅要求這個群體有堅實的科學文化基礎,肩負民族發展復興的重任感,且具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塑造,方能成為真正的“人”。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仍然還需要從遠古的孔子育人理念中吸取精華,溯源最質樸最本真的儒家育人文化,為人生之花培根。
一、《論語》中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
“學”在《論語》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學而》作為《論語》開篇就不難看出。學習在《論語》中一直是貫穿始終的思想,無論是學習本身,還是交友、為政、孝悌等其他方面,孔子總是以師者的姿態向弟子們諄諄教誨、循循善誘。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感悟教育學生們,讓他們在生活中少走彎路,多“向賢”、多“為仁”,而這一切都首先需要本著“學”的態度。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論“學”的思想,主要包括學習知識和學習做人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又是互相促進、辯證統一的。如孔子所說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學而》) 即在做人之余還要加強學習。但在孔子看來,知識學習又不是最終目的,把知識學習貫徹到做人修德的實踐中,把理論內化為真知并借以提高德行,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一方面,學習知識是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礎,才能有利于促進道德發展;另一方面,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對才能和成就有重要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人格缺失的現狀
雖然如今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還是要看到在大學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學生在人格培養方面出現暫時的缺失。
理想追求淡化,道德意識淡薄。忽視遠大理想和目標,淡化知識文化學習。很多同學認為上了大學就等于有一份好工作,于是松懈了對學習的追求。在學習方面,貪圖安逸,缺乏積極進取向上的精神,聲稱“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的所謂“治學原則”;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人便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豐盈內心和充實人生。學習又分為學習知識和學習做人。而大學里,專業課程的學習又是最基本的任務,同時也利于我們“為人”的學習。而目前很多高校出現的這些“不正”學風,跟高校本身的應試教育也有一定關系。大學里只要不掛科、補考能過就能順利畢業,中國大學教育的“嚴進寬出”模式造成了大學生“考上大學有了保證”“60分萬歲”的錯誤認識。此外,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一些同學不能正確掌握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高尚與卑劣、榮譽與恥辱的界限,進而出現了道德意識淡薄的現象。因此,就如《論語》中所倡導的“學”的思想,學習知識很重要,做人方面的學習更重要。師者,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解惑”,更是百年樹人的“傳道”。
追求索取,個人主義膨脹。很多同學在大學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缺少付出與奉獻的精神,只追逐自我名利的實現。而在就業擇業等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也一味追求自我價值的回報。不少人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從而淡化知識文化學習社會責任感,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在索取與奉獻關系上,則一味地強調索取,總認為社會不公,追求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這是大學生價值理念發生偏差的原因,也是與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初衷相悖的。教育,不僅是教化人,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途徑。在教育里植根“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中國情愫,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少年強,則國強。若中華少年能自強于世界,民族復興的東方中國夢亦不遠。
三、大學教育尋根儒家文化,汲取人生啟示
大學的精神在于發揚人性之善,培養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會風氣,因此,我們可以尋根儒家文化,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引導大學生加強學習,樹立崇高理想。《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句子很多,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大學生只有加強專業文化的學習,才有立身社會、發揮才能的資本。而學習又利于我們樹立崇高偉大的理想。孔子的偉大志向是“修己以安百姓”。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孔子平生周游列國,歷經磨難,嘗盡艱辛,始終未放棄其濟世安民的理想。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座右銘為后世仁人志士百折不撓、前仆后繼、戰勝困難,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所以,我們必須結合孔子倡導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來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以此為導向,來確立自己的個人理想,并使個人理想服從社會需要。
培養大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中國古代文化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憂患氣氛,而儒家的“君子有終身之憂”表現的最為充分。因此,人文教育必須弘揚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精神,提高其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使之不為物質欲望而喪失人格,發揚不平則鳴、甘作社會棟梁、不屈不撓的精神,做一個有高尚道德、有益于人民的人,真正成為建設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
由此可知,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將自我理想與民族復興有機結合起來,樹立與國家“同呼吸 共命運”的偉大理想,與《論語》中儒家文化的內核同根同源。大學生應溯源儒家思想,讓青春有根可尋,讓人生的構建與發展多一份厚重與責任,也是《論語》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張玉芳.大學生人格教育[J].經濟管理,2006(1).
[2]鄭小麗.論適應和諧社會要求塑造大學生理想人格[G].教育與職業.2009.
[3]張自慧.論君子之道及其現代價值——對大學生道德理想與人格追求的思考.黑龍江高教研究[G].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