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娟
摘 要:鄉村旅游,作為城鎮居民親近自然、回歸本性、減輕工作壓力、尋求心靈釋放的一種休閑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從1855年的法國鄉村旅游開啟先端,到1994年《國際可持續旅游研究》專刊第一次嘗試構建一系列的理論框架將鄉村旅游作為可持續旅游活動中的特殊旅游活動進行系統研究,被認為是學術界有關鄉村旅游學術研究的開端。【1】至此,已有22年的光陰。98華夏城鄉游,開啟了國家正式推動鄉村旅游的序幕,各地政府不斷加大鄉村旅游的開發投資力度。“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旅游扶貧”項目、星級民宿也給鄉村旅游的發展推波助瀾,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形式。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鄉村性成為其本質特征并不斷發展演進,本文試圖通過從“鄉村旅游”四個字和“農”字的語義出發,剖析“鄉”、“農”、“村”“旅”“游”的含義,力求從語義語境的角度概括出鄉村旅游的概念。
關鍵詞:鄉村旅游;語義;概念
關于鄉村旅游開啟年份一事,一說是始于1855年的法國,為一群貴族到巴黎郊外農村度假、學習和參與農村勞作,并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2】。另一說認為始于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誕生。對于國內鄉村旅游,學者們普遍認為發展較晚。認為是從20世紀80年代在一些富裕農村逐步開展的鄉村旅游。【3】但《管子·小問》卻記載:“桓公放春,三月觀于野。”(譯:桓公春游,三月天在田野觀賞。)而我國民眾自古也有踏青的習俗,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唐代詩人杜甫也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白居易的《春游》詩也寫道:“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這些詩句都真實地勾畫出了當時鄉村或者鄉間游覽的畫面。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為之盛行。【4】故,鄉村旅游的原版---踏青,中國自古便有之。
不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鄉村旅游,都提及到田野、郊外、賞春等元素,但西方例如美國,因其地域幅員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工業化的農業操作痕跡明顯,城鄉區別不是特別大,鄉村旅游的特色不顯現。但中國,因其農村地域遼闊、歷史發展遺留、親屬關系遺存、民族多樣化等眾多原因,中國的鄉村旅游有著自身獨特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本文將從“鄉”“農”“村”“旅”“游”的語義解釋出發挖掘鄉村旅游的內涵。
一、鄉村旅游中“鄉”的含義
鄉村旅游,首先離不開“鄉”字,那什么又是“鄉”呢?
其一,鄉(鄉、饗),名詞,會意,據甲骨文,像二人對食形。“饗”整個字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故“鄉”字包含有“食”的意思。
其二,“鄉”假借為行政區域名。“鄉,國離邑民所封鄉也。嗇夫別治封圻之內六鄉六卿治之。”(《說文》)“五州為鄉。”注:“萬二千五百家。”(《周禮·大司徒》)。“十邑為鄉,是三千六百家為一鄉。”(三國·魏·張揖《廣雅》)盡管“鄉”所管轄百姓人家戶數各有不同,但始終是一種行政管轄范圍的劃分。
其三,鄉村,城市外的區域。“遍捉鄉民。”《廣東軍務記》有“遍捉鄉民。”的記載。又如:鄉里迓鼓(泛指民間音樂);鄉曲之譽(鄉里的聲望);鄉先生(辭官居鄉或在鄉執教的長者);鄉瓜子(見識少的鄉下人)等。
其四,家鄉,故鄉。在客地稱原籍為鄉。“國者,鄉之本也。”(《管子·權修》)“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又如:鄉心(思念故鄉的心情);鄉味(家鄉飲食的風味);鄉信(家鄉親友寄來的書信)等。
其五,地方;處所。“三世居是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他鄉;外鄉;異鄉;僑鄉;帝鄉(京城)。
其六,某種超現實的境界。如:夢鄉;醉鄉 。
其七,同一籍貫的人(在外地時說)如:鄉中(同鄉);老鄉;同鄉 。
其八,用作動詞,讀xiàng。通“向”。面對著。“東鄉坐。”(《史記·田單列傳》) “鄉師而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其九,姓。【5】
二、鄉村旅游中“農”的含義
鄉村旅游是區別于城市旅游而言的,鄉村地區同時也是大量依賴農作物生長而存在,“農”也就成了鄉村旅游的基礎和載體。農也做農、辳, nóng,其意為:
其一,動詞,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林,從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進行農耕,必先伐木開荒,故從“林”;古代以蜃蛤的殼為農具進行耕耨,故從“辰”。小篆認為從晨, 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按,耕必作于晨,故從晨。農,本義為:耕,耕種。如《說文》中記載:“農,耕也。”“辟土植谷曰農。”(《漢書·食貨志》)“農,天下之大本也。”(《漢書·文帝紀》)“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晁錯《論貴粟疏》)又如:農家子(村野耕作之人);農輿(耕作用的車)。
其二,通“努”。努力,勉力。“小人農力以事其尚。”(《左傳·襄公十三年》)
其三,農業。“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晁錯《論貴粟疏》) 又如:務農(從事農業生產);農田水利;農林牧;農末(農業和商業);農政(有關農業的政令、制度);農書(有關農業的書)等 。
其四,農民。“士農工商,四民有業。”(《漢書·食貨志上》)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財匱少則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史記·貨殖列傳》)又如:小農(個體農民);老農;花農;菜農;果農。
其五,古代的田官。“饗農。”(《禮記·郊特牲》)又如:農正(古官名。掌農事及農祈);農父(古官名。司徒的尊稱);農師(古官名。掌農事)
其六,先秦學術思想流派之一,九流中“農家”的簡稱。
其七,姓。【6】
三、鄉村旅游中“村”的含義
其一,邨,“地名。從邑屯聲。此尊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清代,清代陳昌治刻本【村說文解字】卷六,邑部)意思為“地名。從邑。屯聲。此尊切。十二部。按本音豚。屯聚之意也。俗讀此尊切。又變字爲村。”【7】可見“村”從“邨”演變而來,《康熙字典》也將“村”解釋為“聚落也。字從邑從屯。經史無村字,俗通用。”所以現代文常將“村屯”并用,實則為一意。本義為村莊。徐鉉曰:“今俗作村。”(《說文》)“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陶潛《桃花源記》)“環村居者皆獵戶。”(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村坊(村莊);村疃(村莊);村上(村子里)。又指農村基層組織。如:村正(村司、村吏、村胥,都指村長);村伍(村戶);村邑(村鎮。引申指故里);村郭(村鎮);村范(村規)。
其二,鄉村,鄉下,農村。“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又如:村田樂(宋元明時表現農村生活的民間舞蹈);村泊(村野,鄉村);村務(鄉村小酒店;農家);村野匹夫(身居鄉野的鄙陋無知之人);村醪濁酒(鄉下人自家釀的酒);村姑(農村少女)。【8】
其三 ,形容詞,粗俗;土氣。如:村蠻(粗野);村獠(粗笨的人);村夫(鄉下人);村言(粗俗的話);村紂(粗野,粗俗);村頑(粗野,愚蠢);村性(野性,粗野的脾氣)等。
其四,蠢,傻。如:村勢煞(傻相,蠢樣);村沙樣勢(村村勢勢,土頭土腦,傻里傻氣);村廝(傻瓜,鄉巴佬)。
其五,樸實。如:村憨(樸實憨厚);村樸(樸實)。
其六,動詞。 冒犯,用不好聽的話傷人。“黛玉自悔失言,原是打趣寶玉的,就忘了村了彩云了。”(《紅樓夢》) 【9】
四、鄉村旅游中“旅”的含義
其一,名詞,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眾人站在旗下。小篆字形,表示旌旗;從“從”,表示眾人,即士兵。本義指軍隊編制單位。古代軍隊五百人為一旅。齊制二千人為旅。現代指師以下的單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團或大隊組成的戰術和行政單位。“旅,軍之五百人為旅。”(《說文》)
其二,軍隊。“加之以師旅。”(《論語·先進》)又如:勁旅(強有力的隊伍);振旅(休整軍隊)等。
其三,在外的人,旅人。“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孟子·梁惠王上》)“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范仲淹《岳陽樓記》)又如:旅懷(羈旅者的情懷);旅塵(旅人身上的塵土);旅夢(旅人思鄉之夢)。
其四,旅行;旅途。“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又如:旅邸(旅舍);旅泊(旅途中行舟暫時停泊);旅宿(旅途夜宿)。
其五,旅館。“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李白《擬古》)
其六,眾人;眾子弟。“華堂旅會。”(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又如:旅力(眾力);旅見(眾人一起進見)。
其七,次序。“賓以旅酬于西階上。”(《儀禮》)
其八,通“膂”。脊骨“形貌魁梧,旅力過人。”(《三國志·典韋傳》)
其九,姓。
其十,動詞。寄居外地,旅居。“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唐·韓愈《祭十二郎文》)“羈旅之臣。”(《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又如:旅寄(寄居他鄉)等。
其十一,旅行。“旅思倦搖搖。”(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其十二,副詞。俱,一同。“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國語·越語上》) 又如:旅升(成群升上)。
其十三,形容詞。不種而生,野生。“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征》) 又如:旅生;旅葵(野生的葵菜)等。【10】
五、鄉村旅游中“游”的含義
其一,旗子邊緣的流蘇或鋸齒狀飾品。“游,旌旗之流也。”(《說文》)
其二,江河的一段。“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秦風》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其三,鳥媒,獵人馴養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文選·潘岳·射雉賦》)
其四,古水名。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蘇省漣水縣、灌南縣至連云港市入黃海
其五,姓。
其六,動詞,人或動物在水里浮行或潛泳。“其父善游。”(《呂氏春秋·察今》) “游魚細石。”(吳均《與朱元思書》)
其七,流動,不固定。“皆若空游無所依。”(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又如:游花插趣(游蕩作樂);游回磨轉(團團轉);游行(到處漫游)。
其八,游,遊、邎 yóu ,動詞。遨游;游覽;游玩;優游逍遙。“膳飲從于遊。”(《禮記·王制》)。同游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游春白相(春游;踏青)。
其九,結交;交游。“息交以絕游。”——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游藝(外出游學,以文交友);游從(相隨同游)等。
其十,交往,特指與長輩交往。游集(從各處來聚集) 。
其十一,閑逛,悠閑無所事事。如:游花浪子(不務正業,一味吃喝嫖賭尋歡作樂的人);游勇(失去統屬的逃散的兵士)等。
其十二,行走;飛行;巡行。如:游營(游行示眾)等。
其十三,游說;宣揚。“孔子東游。”(《列子·湯問》)又如:游化(潛移默化;云游教化)等。
其十四,孝察,學習。“游于三輔。”(《后漢書·張衡傳》)
其十五,出訪。“勸東游。”(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其十六,形容詞,虛浮不實。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調,善于狡辯)。【11】
六、現階段鄉村旅游概念的思考
從以上“鄉”、“農”、“村”、“旅”、“游”的語義解釋,我們不難概括出“鄉村旅旅游”在語義語境下的概念含義。
首先,鄉村旅游離不開“鄉”這個特定地域,即以散落于區別城市的村落土地為載體,更離不開鄉村土地上的物,即農、林、漁、牧等的第二產業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尤其是以農耕活動為主,同時還帶有對回歸農村,回歸大自然,找尋祖先或者兒時生活遺跡或者寄托情感的深厚感情因素;此外古體“饗”字還帶有以酒食款待為目的的餐飲服務。其次,鄉村旅游離不開“村屯”,是指離不開有非城鎮人口居住的村屯,即樸實的農民聚集地;離不開傳統、樸實的生產、生活方式,離不開以“林”為代表的農業自然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回歸慢生活、尋求心靈安逸的一種表現。而“旅”實則為出門在外,發生固定生活軌道位置的移動,或者居住旅館或者寄居外地的一種行為。“游”不論是取其本意象旗子的流蘇還是象水一樣流動,或是引申為行走,閑逛,都代表了一種悠閑、放下工作、無所事事的閑暇、輕松的、賞心悅目、走馬觀花的一種休閑狀態。
概括起來,鄉村旅游是以廣大城市以外的村落為核心,以農村土地為載體,以農業為主、第二產業為依托的一種集吃農家飯、品農家酒、賞村落周邊風景或農業景象、購農家特產、娛農家風俗的一種人類活動。
參考文獻:
[1]盧小麗,成宇行,王立偉.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熱點---近20年文獻回顧【J】.資源科學,2014,36(1):0200-0205
[2]石強,鐘林生,向寶惠.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研究. 郭煥成,鄭健雄. 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 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310~319.
[3]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33~37
[4]互助百科:踏青
http://www.baike.com/wiki/%E8%B8%8F%E9%9D%92
[5]在線漢語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1712.html
[6]在線漢語字典 http://xh.5156edu.com/html3/2668.html
[7]清代段玉裁『村說文解字注』
http://www.cidianwang.com/shuowenjiezi/cun1678.htm
[8]在線新華字典http://www.cidianwang.com/zd/cun/cun16904.htm
[9]在線漢語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11432.html
[10]在線漢語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10769.html
[11]在線漢語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