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
葉瀾教授提出“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理論,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輿論基礎。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有助于新人培養(yǎng)和教師成長,課堂才有真正生命”。因而,一名數(shù)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的生命活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1.豐富教學內(nèi)容,我的課程我做主
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首先要有課程意識。教師可以在領會解讀《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前提下靈活地運用數(shù)學教材,用自己方式去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用心去領悟教材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以及知識內(nèi)容,并思考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將課程目標得以實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造出了鮮活的課程。
例如,在學習《合并同類項(第1課時)》時,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代數(shù)式的運算,其符號的抽象性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有教師在教學中就把知識的學習置于具體的情境中,根據(jù)生活中具體事物(動物、植物、水果)的分類得出“同類”的概念,讓學生以類比的方式學習同類項的概念和合并同類項的法則。在鞏固同類項概念的學習中,教師設計了“找朋友”游戲:
(1)請每位同學寫出一個自己喜愛的單項式;
(2)然后請一些同學帶著自己的作品走上講臺,高高的舉起,向你的同學展示你的作品;
(3)其余的同學看看它是否是你手中的它的朋友;
(4)若是,請你走上講臺,代表你手中的它握握手。
問:它們是同類項嗎?請說明理由。
教師根據(jù)七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借助游戲的方式,充分運用情感因素,營造親切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激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活力得以展現(xiàn)。
2.創(chuàng)設“問題”課堂,做探究的引導者
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找準知識的生長點,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的問題可以是學生利用(或類比)已學過的知識,經(jīng)過對話、交流基本可以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利用(或類比)已學過的知識,雖不能完全解決,但可以設計出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案,或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況、類比、猜想等方法去探索,逐步解決設計的問題。同時,教師作為參與者,應主動加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作為指導者要對學生的探究不斷地起到促進和調(diào)節(jié)作用,使問題不斷引向深入。這一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gòu)、積極參與的過程,是他們真正學會數(shù)學思維的過程,是其個性心理品質(zhì)得到磨礪的過程。
以下是筆者利用教材習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過程。
習題用長為100cm的金屬絲制成一個矩形框子,能否制成面積是600cm2的矩形框子,能否制成面積是800cm2的矩形框子?
按照常規(guī),筆者首先安排一名學生板演第一個小問題,并讓其他學生在自己位置上獨立完成。一會后,這名學生板演結(jié)束,結(jié)果如下:
解設金屬絲制作成的矩形框子一邊長是x cm,
則矩形的另一邊長為(50-x)cm,
根據(jù)題意,得x(50-x)=600。
解得x1=20,x2=30。
當x=20時,50-x=30。
當x=30時,50-x=20。
答:可以制成面積為600cm2矩形框子。
師:能制成面積是800cm2的矩形框子嗎?
學生此時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少有同學是低頭思考并按照之前的解法認真解題的。不少同學把這題幾乎當作了判斷題,只作判斷,不說理由!筆者因此提出要求,要求學生不僅要判斷,還要說明理由!學生獨立思考一段時間后,筆者安排一學生進行了板演。
板演內(nèi)容如下:
解設金屬絲制成的矩形框子一邊長是x cm,
則另一邊長為(50-x)m,
根據(jù)題意,矩形的面積為800cm2
∴x(50-x)=800。
整理得-x2+50x-800=0。
∵b2-4ac=50-4*(-1)×(-800)=-700<0。
故原方程無實數(shù)解。
板演的學生不知道如何繼續(xù)下去,停在了黑板上。筆者由此意識到這名學生不清楚原方程“無實數(shù)解”所對應的實際情況是什么。
師:原方程無實數(shù)解說明了什么?
生:沒有這樣的實數(shù)x的值,使矩形框子的面積為800cm2。
師:對!那么能制成面積是800cm2的矩形框子嗎?
生:(齊答)不能!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都認為該習題已完成了它的教學功能,學習至此便可以結(jié)束了。但是我們再認真考慮一下,是不是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探究?矩形能否制成究竟決定于什么?如果讓學生嘗試編一道相類似的問題,且一種情況下矩形可以制成,另一種情況下矩形不能制成,學生能完成嗎?……因此,問題的研究還未到位,題目的探索還要繼續(xù)。
師:(追問)面積是600cm2的矩形可以制作,面積是800cm2的矩形不可以制作。到這里,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面積不能太大!
生:面積多大才能保證矩形可制成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其他同學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何轉(zhuǎn)化為數(shù)學問題呢?
學生的探索研究真正開始,一段時間后,有學生舉手回答。
生:設面積為s,那么s=x(50-x),現(xiàn)在就看s會在什么范圍了!
教師引導,整理得-x2+50x-s
生:要使方程有解,則必須b2-4ac>0
即50-4x(-1)S≥0∴S≤625。
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當面積S小于等于625cm2時,方程才有實數(shù)解,這樣的矩形才存在。其他學生的疑惑立刻解開,原來面積有這樣的限制條件!
筆者的教學實踐表明,在問題意識的驅(qū)動下,一個單向度的知識“鞏固練習”很容易轉(zhuǎn)化成為一個具有一定開放度和綜合性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就使得習題的教學價值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鞏固與深化,還明顯地體現(xiàn)出了“問題解決”帶來的“經(jīng)驗積累”特征。就上述案例而言,在學生完成了原題的解答之后。教師的一個追問促使學生產(chǎn)生“面積多大才能保證矩形可制成?”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拋出之后,有學生想到“設面積為s”并列出一個“二元方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根的判別式法”獲得問題的解。這個過程當中,既有問題的提出,又有問題的數(shù)學化。把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學生相互糾正、補充、完善,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軌跡,教師再適當給予點撥,助推學生沖破迷霧,體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在問題的探究中,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數(shù)學的魅力得以綻放!
3.設計課堂活動,師生在活動中成長
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需要生命在場。生命在場的課堂,每一個學習個體的生命,都呈現(xiàn)出一種昂揚向上的學習風貌;每一個學習個體的情感,都沉浸在師生良好互動所營造出的知識氛圍中。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些能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條件和情境,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互相討論、發(fā)表意見、表達情感。教師要定位好自己在課堂活動中的作用,不能做課堂活動不相干的旁觀者,更不能做課堂活動的指揮者。教師在課堂中應能平等參與學生的交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以欣賞的態(tài)度參與交流。要激發(fā)或引導學生自主體驗、探究、感悟,在活動中學生得到了發(fā)展,教師也會在參與的過程中教學相長。
例如,在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學習中,一位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1)觀察平行四邊形,猜測平行四邊形在邊、角、對角線上有哪些結(jié)論;
(2)適當選用學具材料,采用度量、折疊、裁剪、拼圖等方法說明結(jié)論的正確性;
(3)結(jié)論寫在實驗記錄表上;
(4)思考結(jié)論正確的數(shù)學依據(jù)。
通過設計上述課堂教學活動,師生共同經(jīng)歷觀察、操作、推理的過程,在獲得感受(數(shù)量或位置關系)的基礎上,揭示具體“事例”的數(shù)學本質(zhì)(邊、角、對角線的有關性質(zhì)),明晰有關知識(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學生在活動中要學會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識的價值,增強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在活動中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既是引導者,又是俯下身子的參與者。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得出五花八門的結(jié)論,也會在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不可預知的事情。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啟迪,要讓師生都呈現(xiàn)個性奔放、精神昂揚的精神風貌,師生的情感都沉浸在和諧融洽、攜手共進的氛圍中。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是師生共創(chuàng)的人生體驗、共度的生命歷程。教師既是課堂的主導,又是課堂“活力”教育思想的最終實現(xiàn)者。任何時候,教師都不能缺少活力,只有當教師在教學舞臺上活力四射了,我們的課堂才能更加洋溢著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