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佳
摘 要:黑龍江省日照山銅礦區位于黑龍江省東部的完達山南麓,行政區劃屬黑龍江省虎林縣東方紅鎮管轄。普查區處于完達山南麓丘陵區,地勢較低。日照山礦區位于區域上的躍進山凸起東緣,處在中生代褶皺區內,是密山-敦化深大斷裂的北延地段,受其區域構造控制,主體構造均呈北東向展布。次為北西及近南北向構造。
關鍵詞:礦區地層 礦區地質 地質特點 構造分析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a)-0232-02
1 礦區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主要地層為上侏羅統小清河組及第四系。上侏羅統小清河組淺變質陸相火山——沉積巖類。根據已揭露的剖面,按巖性、巖相組合、噴發旋回,將區內地層初步劃分為4個巖性段,進一步可劃分為數個巖帶。
1.1 侏羅系(上統)
按其區內出露分布的上侏羅統小青河組地層的巖性、巖相組合及層序特征,進一步劃分為4個巖性段,17個巖帶。各段、帶特征如下。
1.1.1 第一段(J3x1) 厚度≥220 m
為黑色炭質泥質板巖,出露于礦區東部小東山一帶。主要由泥質成分組成,含大量炭屑,巖石致密細膩,厚層構造,局部具角巖化,質堅硬,該層方解石脈發育,呈網脈狀,炭質成份下部增多,上部顯著減少。
1.1.2 二段(J3x2)厚42~131 m
(1)安山質熔凝灰巖帶(J3×2-1)厚9~28 m。
綠色、綠灰色由長英質巖屑、板巖巖屑及綠色礦物組成,英安質熔巖膠結,深部逐漸過渡為碳酸鹽化晶屑凝灰巖,其中夾薄層泥質板巖。
(2)凝灰質泥質板巖帶(J3×2-2)厚10~13 m。
黑色、灰黑色泥質板巖,分布在小東山北部。主要由泥質板巖組成,局部含凝灰質。
(3)安山質凝灰巖熔凝灰巖帶(J3×2-3)厚8~62 m。
灰色、灰綠色安山質層凝灰巖,安山質熔凝灰巖。沿傾向由安山質層凝灰巖過渡為安山質熔凝灰巖,沿走向有時由安山質層凝灰巖過渡為凝灰質砂板巖,巖相和巖性變化大。
(4)凝灰質泥質板巖帶(J3×2-4)厚15~28 m。
深灰、灰黑色凝灰質泥質板巖。主要以泥質成份為主,凝灰質粉砂質次之,凝灰質主要分布在板巖上下盤,巖性不穩定,沿傾向變為泥質板巖,其中夾一層流紋質熔凝灰巖,沿傾向逐漸尖滅。該巖帶出露于東山一帶。
1.1.3 三段 (J3×3-3)厚229~289 m
(1)安山質巖屑凝灰巖帶(J3×3-1)厚21~63 m。
該巖層帶出露面積大,在VI-XII剖面間廣泛出露。由于英安質巖屑、板巖巖屑,安山質火山灰、安山玢巖組成。碎屑呈尖棱角至棱角狀,顆粒大小不等,一般2~10 mm為主,在(X)剖面(ZK34)孔中的凝灰巖中見磨圓度較好的石英和長英質礫石。安山玢巖灰綠色,由斜長石,綠泥石組成,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較強。
(2)凝灰質泥質板巖帶(J3×3-2),厚30 m。
由泥質和少量凝灰質組成。沿傾向凝灰質含量由多變少,粒度由大變小,其中夾三層安山玢巖,出露于礦區北部。
(3)碳酸鹽化安山質凝灰巖安山玢巖帶(J3×3-3)厚13~18 m。
沿走向從北東至南西方向(從VI剖面至IV剖面),由安山質凝灰巖過渡為安山玢巖。
(4)凝灰質砂質板巖帶(J3×3-4)厚25 m。
分布在VI剖面以南。沿走向從北東至南西方向,由凝灰質砂質板巖過渡為凝灰質砂巖、凝灰質板巖,其中夾三層流紋質凝灰巖。
(5)安山玢巖、凝灰質安山巖帶(J3×3-5)厚140~153 m。
分布于IV剖面深部。沿走向(從北東往南西)由安山質巖屑凝灰巖變為安山玢巖,沿走向(從南東往北西)尖滅于凝灰質砂板巖中。此巖帶中夾三層凝灰質板巖。
1.1.4 凝灰質砂板巖段(J3×4)
(1)凝灰質砂板巖帶(J3×4-1)厚20 m。
出露于VI剖面北側。黃褐色,中細粒砂狀結構,主要為長石,石英細砂,由凝灰質粘結組成,沿傾向延深不大,尖滅于砂板巖中。
(2)凝灰質砂質板巖帶(J3×4-2)厚38 m。
出露出馬腳子IV至VI剖面之間。為黑灰色、由泥質、砂質和凝灰質組成,粉砂質含量上部多,下部少,砂質板巖中夾砂巖透鏡體。
(3)凝灰質含礫砂巖帶(J3×4-3)厚11 m。
出露于IV剖面北側。淺灰色,由花崗巖、石英、長英質及板巖等礫石組成,礫石磨園度較好,礫徑一般在20~40 mm。砂質由長石、石英及少量凝灰質組成。該層巖性,厚度變化大,延深及延長均不穩定。
(4)凝灰質砂板巖帶(J3×4-4)厚25 m。
出露于IV剖面。黑灰色由砂質泥質組成,延長及延深都較小。
(5)凝灰質含礫砂巖帶(J3×4-5)厚12 m。
出露于IV剖面。灰色、灰白色、礫石由花崗巖、霏細巖、板巖組成,礫石磨園度好,礫徑一般10~30 mm。礫質成份由長石、石英及少量凝灰質組成,巖性及厚度變化大,其中夾砂礫巖和砂板巖透鏡體。
(6)泥質凝灰質粉砂巖帶(J3×4-6)厚21 m。
出露于IV剖面南側。棕色—灰黑色、厚度及巖性變化大,沿傾向延深小,沿走向延伸大,深部泥質成份增多,砂質減少,過渡為凝灰質砂質板巖。
(7)凝灰質砂質板巖帶(J3×4-7)厚18 m。
出露于IV剖面南。黑灰色,由泥持砂質成份組成,層狀構造,沿傾向呈透鏡狀尖滅于砂巖中,沿走向過渡為砂巖。
(8)凝灰質砂巖帶(J3×4-8)厚≥67 m。
巖性變化大,由凝灰質粉砂巖,凝灰質砂質板巖,流紋質凝灰巖及層凝灰巖組成,在縱向和橫向上互相過渡,砂巖中局部含磨園較好的礫石,泥質板巖中局部含1~2 cm厚的炭屑和煤層,該層分布于礦區中部及西部。此巖帶頂部遭受流紋巖及霏細斑巖侵入和破壞而殘缺不全。
上述這套地層,按區域地層對比,及在(J3×3-1)凝灰巖中發現中生界侏羅-白堊紀海扇化石,據侵入到該地層中的輝長巖的全巖樣絕對年令資料為104.4百萬年,說明該地層沉積年代早于白堊紀,而是屬于那丹哈達嶺地槽中侏羅世海相沉積地層,所以定為上侏羅統。
1.2 第四系
區內第四系分布較廣泛,主要沿小青河及其支流覆蓋于上侏羅各巖組之上。在河谷地帶主要為一套洪沖積層(Q4pal)及漫灘堆積,在山丘斜坡地帶普遍分布為殘坡積層(Q4fei)。
1.2.1 洪沖積層(Q4pal)厚5~30 m
分布于小青河及支流溝谷,主要由亞粘土淤泥質粉細砂,中粗砂,粗砂及砂礫組成組成。
1.2.2 殘坡積層(Q4fei)
分布于山丘斜坡地帶,主要由粘土、碎石夾亞粘土、亞粘土組成。
2 構造
日照山礦區位于區域上的躍進山凸起東緣,處在中生代褶皺區內,是密山-敦化深大斷裂的北延地段,受其區域構造控制, 主體構造均呈北東向展布。次為北西及近南北向構造。
2.1 褶皺構造
全礦區為一北東向短軸背斜, 軸向北東70°,樞紐線夾角10°左右。該背斜北東端撓起向南西傾沒,傾沒部位和巖體接觸,斷裂發育,IV剖面背斜傾沒端由于斷裂切割,使巖層形成迭瓦式構造。背斜兩翼開闊,基本對稱,傾角35°~50°之間,南東翼呈現次一級小褶曲(向斜)背斜的南西端受流紋巖和霏細斑巖巖體的侵入破壞,使其殘缺不全。
2.2 斷層構造
礦區斷裂構造,受北東向密山——敦化深大斷裂的影響,亦以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
(1)北東向斷層。區內北東向斷層十分發育,由北西往南東依次呈斜列式展布有4條大小不等斷層,顯示繼承區域構造特點。斷層切割區內不同地層,發育破碎帶5~28 m不等。在平面和剖面上斷裂呈現舒緩波狀,屬先壓再扭后張復合性斷裂。
(2)北西向斷裂。在礦區南西部-2線附近見到一條區域性北西向斷裂,圖上編號(F1),該斷層走向北西310°~315°,傾南西,傾角70°~72°。發育斷層破碎帶寬30~35 m,斷面呈波狀展布。
參考文獻
[1] 寇利民,黃光杰.黑龍江省日照山銅礦礦體特征及找礦標志[J].科技展望,2016(2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