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陽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課程的實施,傳統的德育課學生評價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諸多的弊端,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建立完善的德育課學生評價體系顯得十分必要。下面,就德育課教學中的學生評價體系談談我的一點膚淺認識。
一、現行德育課學生評價體系的不足
關于學生評價體系,德育課有著與其它課程一樣的弊端。通過整理有關文獻,我歸納了現行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學生評價體系存在的幾點不足:
1.過分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傳統德育課評價僅局限于以考查知識為主的紙筆測試,對學生一段時期(通常一學期)的思想品德進行終結性評價。這種片面重視以學生終結性成績為依據的評價方式,甚至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師乃至學校的評價依據的做法顯然是不適合的,因為只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個平時思想行為表現很差的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其思想品德課學業評價可能會得到高分。這已是課堂內的“常識”,從小學一直延續到大學。實際上,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相當重要的。
2.評價的內容、方式過分單一。如今在德育課的考核評價內容中,主要仍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和內容,對于形成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則視而不見。既然只考查書本知識的記憶情況,填鴨式教學就成為適用的、簡便的、高效的教學方式。采取單一筆試的方法來判定學生思想品德分數的高低,是傳統思想品德課學生評價的通行做法??荚嚨闹饕}型無非是選擇、判斷、簡答、分析和論述題等,這些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要點的記憶和重現能力,不能體現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更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可能為應付這樣的考試而采取相應的“高效”的學習方法,重知識輕能力,重考試輕踐行,與德育課目的背道而馳。
3.過分注重量化的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呆板,忽視質性評價??己酥豢捶謹?,不看能力,更不看思想品德。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考核相對較難,特別是它的評價與升學、就業、評優等聯系起來的時候,很難有充足的依據給學生的思想品德分出高下,喪失區分的功能,不像一張試卷那樣看起來客觀、公正。任何體制都有惰性,運行之中都有偏離原來方向的傾向。既然思想道德評價是一道難題,較難服眾,不如知識考查快捷方便,體制就傾向于用分數來量化地考核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這無異于鼓勵教師把德育課上成知識傳授課。
現行德育課的考核評價方式實際上異化了德育課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使其與最初的德育目標背道而馳。實用主義、形式主義的盛行是這種評價體系弊端產生的重要根源。
二、現行德育課學生評價體系的不足的深層原因
1.觀念上的誤區
德育課的性質到底是知識傳授課還是人的道德行為養成課呢?在許多教師那里是模糊的,而在實際上許多德育課教師就是簡單地上成了知識傳授課,教學運作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知識灌輸為基本方式、以知識再現能力為終極目標。有的教師聲稱自己是教師不是牧師,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尤其是德育課教師在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方面應發揮重要的作用。德育課作為一門課程固然有與數學課一樣的知識特征,但也有著鮮明的教化功能。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最該被稱作“靈魂工程師”的應該是德育課教師,因為德育課不僅要傳授一般的思想、道德、政治知識,更要觸及人的靈魂,要努力把這些外在的知識變成學生內心的律令。
2.體制上的弊端
關于利益分配機制。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不僅要投入精力,更要投入情感,短時間難見成效?,F在的利益分配有一種“科學主義”的傾向,報酬和績效掛鉤,凡事喜歡量化,認為這樣有可操作性。與上述的體制惰性和考核評價的“唯分數論”相匹配,利益分配吃大鍋飯和“唯分數論”亦兼而有之。大家都會說教師要教書育人,可教書的考核指標是剛性的,育人的指標是柔性的。教師們津津樂道、相互攀比的是學生的分數、考入重點院校的人數,很少聽到有人說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因為除非出現極個別的典型。思想道德的評價很難量化,任何量化的嘗試都多少有點滑稽,不盡人意,缺乏說服力。利益分配引導人們努力的方向,吃大鍋飯和“唯分數論”都使人疏于做人的思想工作,因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3.政策上的忽視
一直以來,社會、學校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不高,與語、數、英等主要課程而言,德育課的地位就顯得可有可無了。社會、教育部門、學校對德育課程忽視,導致在該課程上所創設的教育資源和開展的教育科研就相當有限。尤其升學考試指揮棒的導向,使得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的地位更卑微,以致于德育課在領導重視、教學資源、課時設置等方面都大打折扣。在這樣情況下,學校德育課的開展自然受到一定的影響,體現在學生評價體系上就會傾向于運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評價學生,以致學生評價體系內容、方式過分單一,注重終結性的定量評價。
三、德育課學生評價體系的探索
我認為,對于現行的德育課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應當突破單一的紙筆測試的評價模式,既進行定量精確評價,又進行定性模糊評價;既有終結性評價,又有過程性評價;既自我評價,又他人評價,創造性地構建了多元化的學生評價體系。
我認為德育課的評價應由家庭評價、社會評價和學校評價等幾部分構成。
1.家庭評價就是通過電訪、家訪、家長會和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對其生活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思想傾向等方面的客觀評價,為學校對學生進行具體、客觀的評價提供依據。
2.社會評價是指學校通過向學生身邊的親戚、朋友和鄰居等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為人處事的能力、思想傾向、社會責任感和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況,以補充和完善學校評價的內容。
3.學校評價是整個學生評價體系的核心,應該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和知識評價等四個方面。
自我評價可通過談話、成長日記和書面自我鑒定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公正、公開、客觀地評價自己,這個環節中他們可以檢討自己的過失和缺點,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從而達到進一步明確目標、增強信心、提高判斷是非能力的目的。這個環節會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思想的成熟、經驗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斷地完善。這是整個學生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同學互評就是學生相互之間進行真實、公正、公開、合理的評價,同學之間朝夕相處,對同學的思想感情傾向、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等最為了解。基于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知全面發展的這一特殊年齡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漸增強,他們會特別在意自己在同齡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點發揮長處,這個環節會促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向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整個評價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科學的、能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一評價可在課堂和課余兩個時段進行,而以課堂評價最為重要。課堂上的評價應該是對學生參與討論、回答問題、課堂活動情況的評價,這種評價能比較直接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課余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而作業的形式應該靈活多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形成性練習、論文、漫畫、時事評述、手抄報、課件或研究性學習報告等形式。教師的評價既要客觀又要具有鼓勵性,因此要多角度從不同側面去評價,同時還應體現出評價主體的差異性。這種評價要以鼓勵和肯定為主,要盡量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利于學生的發展。
知識評價就是通過考試的方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考試要使學生明白學習是為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種評價是對其他評價的有效的檢驗,可以說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這就要求題型要多樣化、靈活化、生活化,要通過考試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有用、能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發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荚嚳捎砷]卷(對基礎知識的水平性評價)和開卷(學生可在一定范圍內確定自己的考試內容與形式:如研究性活動、制作課件、撰寫小論文等)兩部分組成。
同時,家庭評價、社會評價和學校評價的結合應該是動態的,既有終結性的評價,又有過程性的評價,也就是要在學習的不同階段進行評價,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在情感領域和知識領域取得提升。
總之,德育課學生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全面、動態地反映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從而達到促使學生自覺地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養的最終目的,而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課學生評價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個別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所能達到的,更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望本文能拋磚引玉,為德育課的學生評價研究擊起零星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