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貝
現代社會正在迅速的發展,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為標志的現代教育技術對數學知識的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利用現代教育媒體,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空間、時間打破地域界限去認識教材中的事物,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主動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近來移動電子設備的迅速普及而出現的“云課堂”,又一次影響了我們的教學生活。它的實現可以讓以前的“廣播式”教學方式走向“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它會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真正實現課堂為學生服務,為學習服務。
一、“云課堂”通過前測,幫助老師確定有效地教學策略。
課前,老師可以根據新授內容設計、發布前測習題,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所教班級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同時還可以采用優課平臺的“批注”和“提問”來實現“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這讓以前脫離于教師監管之外的課前預習環節有了技術力量的保障。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學期的“重疊問題”時,因為學生在一年級時學過借助直觀圖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所以,課前我設計了3個前測問題并發布給學生,“小明排隊乘車去動物園,從前往后數他排第6,從后往前數他排第4,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嗎?”“去動物園時,他們去了2個爸爸和2個兒子,卻只買了3張票就順利的進去,你知道為什么嗎?”“通過以上兩題你想到什么?”通過前測反饋,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地解決問題,用兩次數數的和減去重復數的那一次,就得出總數量是多少,并能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也有個別學生會解題,但不能總結規律。于是,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突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發展,體驗重疊問題建模的過程,并借助數量關系式把建立的模型表達清楚。課堂上,有了前測題的指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順暢了,對韋恩圖的形成和各部分結構的意義水到渠成般的理解并表述出來。
二、“云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交流更主動。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應用電子書包中的“討論”功能,可以打破學生的位置局限,實現全班學生的相互查看、交流和評價。學生將自己的獨立思考結果上傳到班級作品庫里,然后可以查看其他同學的答案,并進行星級評價,有不同想法的也可以留言交流,在進行全班集體交流時,教師就可以選擇討論集中的幾種情況展開討論,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同時,個別學困生在解決問題有困難時,也可以通過查看其他同學的交流,受到啟發,真正達到了分層學習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網絡,提供一些有效地學習資源,以“微課”和“電子資源包”的形式,幫助學生拓展學習的空間,提供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時、分的認識”一課時,重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撥鐘,知道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每個大格里有多少格小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以及1小時=60分,這些基本知識看起來簡單,但是對于初次真正的認識鐘表的二年級學生來講,還比較抽象。所以,我制作了微課,把這些知識直觀的演示給學生看,加深了他們的認識和了解,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僅能突破知識的重難點,而且能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中增強學習的趣味。
另外,通過課堂作業“無紙化”模式對學生進行當堂測試,它強大的即時評改功能可以實現教師在課堂里的“一對一批改”,并針對各個題目的正確率,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從而有選擇性的對問題比較多的習題進行集中講解。
三、“云課堂”借助課后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課后,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難度等級”的練習,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等級的習題,逐級過關,并借助解析進行改錯。學生能根據測評了解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及時查漏補缺,也能通過“教師學習資源”和“微課”的反復夯實知識,還能通過游戲有興趣地學習。“云課堂”的出現猶如一縷春風,喚醒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真正實現了“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數學教學是思維過程的教學,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并不能把握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不能給予及時反饋。云課堂教學的交互功能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有利于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當然只有將現代的教學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學手段相結合,進行相互補充,才更好的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
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過程,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借助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探究發現數學知識本質所在,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方法的產生過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的也進行了學科德育的培養,真正達到了“學數學、玩數學”的狀態,以電子書包為載體的“云課堂”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代表著未來教學生活的發展方向。這樣有趣的學習過程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孩子愛上數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