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玲
電視片是一種以電視為播出平臺的表現體裁。小型的電視片有時候本身就是一個節目,有時作為構成節目的一部分,與其他內容共同構成完整的節目。電視片常常被業內人士分成紀錄片和專題片兩類。電視紀錄片是從對象出發的一種創作狀態,亦即通過對記錄對象的客觀呈現來表達主體對世界對人生的發現、理解、認識和情懷。
電視專題片:從一定的主題出發,通過對從現實中拍攝或從歷史資料中選擇的聲像素材的創造性編排或制作完成的節目。專題片創作遵循的兩個原則:1創作主體原則:主體的感覺、認識、理解是進行創作的主導力量,不僅發現,不僅選擇,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2電視記錄原則:以主體對生活的感覺、認識和理解為核心組織電視記錄活動,允許改變和創造對象的物質外觀,電視記錄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創作主體的意志。
一、解說的準備工作
1.理清作品的背景
紀錄片解說,對背景的掌握十分重要,這一環節是理解和把握紀錄片解說的基礎,是了解作者創作意圖與表現作品的重要條件。
(1)作品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指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主要是創作該作品時的社會、人文等環境因素。通過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助于解說者把握作品的內涵、主題與解說基調。
(2)作品的人物背景
對于《走近毛澤東》《周恩來外交風云》《百年小平》等人物傳記類記錄片,了解作品所描寫的人物背景,可以幫助解說者把握全篇解說的基調,從而準確表達作品想要傳達的含義和抒發的感情。
(3)創作的心理背景
創作的心理背景指作者創作一部電視片時的心理狀態,它可以直接提供給我們作者創作作品時的情感基礎。了解創作者的心理背景,有利于我們準確地理解作品,調動起準確、恰當的情緒、情感,使解說由感而發。
(4)作品的播出背景
作品的播出背景指該紀錄片的播出處于什么時代、環境、氛圍之中。同一作品,由于播出的時代、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等的不同,解說的基調可能就會略做調整,以適應播出背景的需要。
2.把握作品的風格
風格,是作者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毫無疑問,它來源于作者的創作思想和藝術追求,當然,風格不僅取決于作者的創作個性,而且要受到時代精神、社會風尚、民族傳統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把握作品的風格是電視片解說的重要環節,也是解說者解說風格體現和發揮的基礎,不同的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創作手段和審美追求,體現在形式上便形成獨特的風格特色。這種風格便制約著解說者的有聲語言創作,它往往體現在解說題材、表現主題、塑造形象、語言樣式、表達手段等方面。不同的解說者解說同一作品,至少都要把原本文字作品的風格表現出來,并且配合音樂的風格,畫面的拍攝風格,然后才是其自身的語言創作風格。
紀錄片解說中,需要把握三個風格:作品風格、文字稿件寫作風格、解說風格。
(1)作品風格
指的是一部紀錄片作品的主要思想、拍攝風格和配樂風格等等,它決定解說的基調,是解說準備工作的重要一環。在把握風格階段中,也要以把握作品風格為主。
(2)文字稿件寫作風格
文字稿件的寫作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點和創作傾向。它直接影響著解說的風格體現和發揮以及解說語言樣式的選擇,如果文字作品寫作經常使用倒敘、插敘等手法,解說為了把時空關系播講清楚,往往采取講解型方式,如果文字作品寫作慣用排比、反復、回環等修辭手法來抒發情感,解說便會經常采取議論型方式,等等。
(3)解說風格
解說者在有聲語言創作中所體現出來的創作個性和表達特色就是解說風格。它是解說者在長期艱苦的創作實踐中逐漸積累,逐漸形成的。通常,解說風格受制于作品風格,文字稿件寫作風格也是會對其有一定影響,三者有機結合才可以創作出好的作品。
在紀錄片解說的準備工作中,對風格的把握與處理,可以參考以上三個風格,但以作品風格為主。無論是哪種風格,只有融進表達語言的基調中才能被人感知。因此,風格要與基調有機融合,準確、恰當地體現在有聲語言中。
3.確定解說的身份
解說工作開始之前,需要確定解說者的身份,以此作為語言表達音色、語氣、節奏的依據。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身份的人遣詞造句以及表達方式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從解說詞文字的語言風格上能夠感知到解說者的身份。
4.確定解說的語言表達樣式
在了解了整片意圖、主旨、創作特點的基礎上,合理選擇解說的語言表達樣式是一部成功的電視片必不可少的環節。需要注意的是,解說員不應該因此而形成自己固定的表達樣式,因為同一部片中也可能會用到多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樣式。
5.依據畫面確定解說詞的段落位置
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稿不同于新聞稿件。解說詞不是完整的文章,只是語言的片斷。解說過程中,需要依據畫面找準段落位置以及層次關系。前期工作細致的解說詞稿會在解說詞旁邊標注每一段落文字對應的大概畫面位置;有的則需要解說者在正式配音前認真地看一遍畫面,找到每一段解說詞開始時對應的畫面;有的較為復雜的畫面一般由編導為解說者講明。現今,大型的電視片往往在正式配音之前,先由熟悉該片的編導上口試播一遍作為參考聲,以便正式配音時解說者能快速找到文字對應的畫面位置。
6.確定解說的速度和節奏
解說者的身份對解說的速度有一定的影響,但決定速度的一般來說還是畫面。片子結束,解說也應該終止。一般來說,一段畫面的時長是多于對應解說的時長的。如果解說超出畫面,就必須提高速度“擠”進畫面,但這種方法應該適當。如果某一段落語速異于其他段落,又沒有合理的依據,就會顯得很突兀,失去整體感。必要時可以根據畫面去刪減或增加解說詞 ,也有一些紀錄片是根據解說詞去刪減或增加畫面的。解說詞的寫作風格、片子的立意、音樂的節奏都制約著解說的節奏。解說的節奏也不應該過于一致,缺乏變化的解說會顯得呆板單一,形式大于內容。
成功的電視片解說,不單需要解說語言表達樣式的正確選擇,解說身份的適當確立,與其他創作要素的配合協調,還要求解說者具有全面的語言表達技能,包括朗讀、朗誦、說、講等,以適應片子內容和情緒的變化需要。
紀實性紀錄片的創作強調拍攝完整的過程,強調敘事,強調情節與細節、強調把內容個體化,強調讓觀眾自己發現主題、意義,而過程、情節、細節、個性又體現在具體的行為動作、話語中。此時的紀錄片解說為了迎合大眾審美的變化和紀實手法對真實、自然的要求,走上了平實、質樸、自然、平視角的表達路線,力求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解說生活化的表現特征有:
(1)從吐字發聲上看,一般用聲音量不大,小而實,以收為主,咬字幅度適中,出字靈活、集中,不彈跳吐字,口腔開度不過大;
(2)從語流上看,語流暢達,語勢多平緩,少大起大伏;
(3)從表達方面看,不刻板、少雕琢、不夸張、較自如。由于解說大多有畫面相襯、相伴,有形象的展示,又多處于讓畫面的地位,因而,一般解說表達情感渲染不宜太濃、太揚,以免喧賓奪主,用聲及表達都適中。
總之,現在的電視紀錄片解說追求穩重、平實、質樸、平視角的表達特色,解說要力求與片子的內容、立意、風格相統一,呈現一種貼切感。我們這里所說的“生活化”不是單純的生活中的大白話,而是在藝術語言基礎上的生活化。看似只是簡單的接近自然說話狀態,實際上是更高層次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