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娟++蔡普民
摘要:列寧有一個完整的建黨學說,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些思想都為今天從嚴治黨提供理論遵循,同時也是一種莫大的理論支撐。充分體現出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同時要結合我國國情,對這些理論進行升華,以便在我國更好地運用。
關鍵詞:列寧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三嚴三實
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踐,建立新型國家和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政權是這場偉大實踐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防止新政權管理者成為傳統的官僚是新政權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特權和腐敗導致人民疏遠蘇聯執政黨
其實,蘇共在領導蘇維埃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沒有解決監督問題。蘇共在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實踐、保衛世界和平和蘇維政權斗爭中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卻始終沒有解決對領導人實行監督和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問題。
隨著和平時期的來臨和持續,黨內追求安逸和享樂的風氣開始滋長。蘇聯共產黨成為唯一的執政黨,黨員身份成為從政治學、參與經濟管理等工作的必備條件,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某些特權的護身符。在這種情況下,加入蘇共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為人民謀福利,許多自私自利者和投機分子進入黨內。由于沒有戰爭和艱苦條件的考驗,共產主義理想不過是投機分子掛在口頭的口號而已。這種情況在基層存在,在黨的高層也存在。
蘇聯經濟的典型特征是短缺。在短缺經濟條件下,物質供應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蘇聯領導干部當時按職務高低和工作環境不同享受著某些特殊待遇。比如在食品供應方面,中央和政府機關可以保證供應,機關食堂的食品不僅質量高,而且價格便宜,在住房、汽車、別墅等方面,領導干部和各級機關都不同程度地享有特權。這些特權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那時足以疏遠黨和勞動人民的關系。在 20 世紀 70 ~ 80 年代,蘇聯的腐敗之風盛行,請客送禮、行賄受賄、侵吞國家財產成為普遍現象。黨的領導干部在人民群眾中已經毫無威信可言。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蘇聯在商品極度短缺的情況下開始施行配給制。那時通貨膨脹加劇,食品店貨架空空如也,短缺的不僅是香腸和肉類,甚至食糖、米、植物油、食鹽、肥皂、衛生紙都需要憑票供應。有一個時期,煤礦工人從井下上來,居然洗澡的肥皂都不能保證供應。即使在這樣的時期,蘇共中央機關和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仍然可以在單位食堂購買緊俏商品。蘇共在人民中的威信已經只是傳說了! 蘇共中央社會科學院在 1990 ~ 1991 年年初進行一次民意測驗,其中在莫斯科只有 3% 的居民認為黨的工作者是正派人。
1991年蘇聯發生劇變,蘇聯共產黨被推翻。1500萬蘇共黨員既沒有黨員的抗爭,也沒有人民群眾的維護。這是慘痛的歷史教訓。
二、成就千秋大業,必須從嚴治黨
從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看,列寧關于加強黨內民主和加強對黨員領導者進行監督的理論觀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黨內進行了“三嚴三實”教育,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這既是共產黨人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做人準則,也是黨員干部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1]。這個要求并不是過高了,而是一般的要求,中國傳統美德提倡的為人之道不過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從嚴治黨時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則,比如“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的原則,“發揮人民監督作用”的原則等等。
習近平主席在闡述從嚴治黨問題時強調指出:“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2]用制度保證官員不敢腐敗,不能腐敗,是一個大課題,解決這個課題將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和社會主義實踐的最偉大貢獻。
人民監督則是建立有效監督機制的最佳思路。習近平主席說: “發揮人民監督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根基……從嚴治黨必須依靠人民。”[3]在“7·1”講話中,習近平再次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4]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共產黨就無往而不勝。這是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的人民立場。
2017 年是偉大十月革命 100 周年。十月革命的故鄉已經發生劇變,這個歷史教訓會給我們珍貴的啟迪,只要我們在從嚴治黨的道路上長期堅持,永不動搖,我們就一定能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就從嚴治黨提出8點要求》,新華網,2014年10月8日
[2]《習近平就從嚴治黨提出8點要求》,新華網,2014年10月8日
[3]《習近平就從嚴治黨提出8點要求》,新華網,2014年10月8日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 《人民日報》2016 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