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李純
摘要:參與有性生殖的兩性個體都希望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給后代,在交配過程中會對配偶進行選擇,并使得同性個體之間出現(xiàn)沖突和競爭。性選擇包括性間選擇和性內選擇,讓步賽理論和Fisher氏私奔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這個現(xiàn)象,這被認為是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和物種進化的動力。 動物的性選擇中會出現(xiàn)很有趣的“黑琴雞效應”,這在人類社會中也會發(fā)生。
關鍵詞:性選擇;婚配制度;適應環(huán)境;物種進化
自然界很多性成熟的動物具有明顯的雌雄二型現(xiàn)象。如性成熟的雄孔雀尾羽巨大而華麗,而雌性和未成熟的雄孔雀的尾羽短小且顏色暗淡。達爾文于 1871 年在《人類的由來》中解釋了此現(xiàn)象,并首次提出性選擇理論【1】。性選擇主要指通過選擇過程使某一性別的個體在尋求配偶時獲得比同性其他個體更有競爭力的特征。而這些利于競爭的特征多見于雄性,原因可從動物繁殖投資角度進行解釋。首先,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資大于雄性。再者,雄性通常可多次與雌性交配,每次投資較小,所以雌性較雄性更加關心交配的成功率,對于交配的選擇也更加精細。在兩性間對于后代投入的差別越大,為接近高投入者,低投入者之間的競爭也就越激烈【2】。性選擇在動物的婚配制度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動物們?yōu)榱诉m應環(huán)境選擇擁有更具競爭力特征的個體進行婚配,那些不具競爭力的個體因無法婚配產(chǎn)生后代而導致遜色的基因被淘汰,從物種種群整體而言,有利于種族的延續(xù)和進化。
性選擇包括性內選擇和性間選擇。雄性如果想要成功地繁衍后代, 首先要獲得與雌性交配的機會, 這就導致了雄性內的互相競爭, 即性內選擇——雄性個體通過擊敗或傷害其它同性個體贏得交配機會【3】。性內選擇壓力促成雄性間軍備競賽,產(chǎn)生雄性“武器”即打斗器官如雄性哺乳動物的鹿角、洞角、獠牙等這些身體特征。正如我們眾所周知的雄性馬鹿,到了繁殖季節(jié)時會利用自己的鹿角與其他雄性進行搏斗,獲得最終勝利的雄性可以與心儀的雌性進行交配。
與雄性相比, 雌性要在后代身上付出很多例如懷孕和哺育,它們不會輕易與雄性交配, 而會選擇那些基因質量好的雄性, 以便讓自己的后代也擁有良好的基因,增加生存幾率。這就導致了雌性挑選雄性, 即性間選擇【4】。性間選擇留下來的產(chǎn)品是類似于孔雀羽毛的“裝飾品”。
關于性選擇,科學家們主要提出了兩種理論。第一,讓步賽理論。一個雄性個體攜帶像讓步賽一樣的、精心的次級性特征,就對雌性表示他在別的方面比如抗被捕、抗寄生蟲以及捕食具有上等基因。例如受到性間選擇的孔雀羽毛被稱之為“裝飾品”, 其原因是這些特征有礙生存。鮮艷累贅的羽毛更容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或在逃避捕食者時成為障礙。在如此不利于生存的情況下, 雄性攜帶者如果還能維持自己鮮艷的羽毛 ,這說明它們具有高質量的基因。
第二,F(xiàn)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認為,雄性這些誘惑性的特征開始被雌性肆意選擇時就會繼續(xù)進化,如果雌性基因對挑選特征編碼,雄性也會對該特征編碼。通俗地來說,不管雌性對長尾巴雄性有內在的喜好還是尾長表明了適合度,雌性進化了對尾長的喜好,因而其交配喜好給長尾雄性帶來了適合度利益。如果長尾是雌性的喜好,那么更長的尾巴將進化出來。
動物進行性選擇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聯(lián)合團隊把幾只假的玩具母黑琴雞放在一只并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公黑琴雞的周圍,如果這只公雞表現(xiàn)出了好像在和假母雞交配的行為,則其他母雞也會對它興趣盎然起來,于是這公雞因此贏得了更多交配機會。這就是動物的擇偶模仿行為,被稱為“黑琴雞效應”[5]。
更有趣的是,“黑琴雞效應”在人類身上也有體現(xiàn)。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出現(xiàn)過這樣一個橋段:一位女演員的丈夫去往小鎮(zhèn)療養(yǎng)院養(yǎng)病,此人已屆中年,身材走形,從外貌上來說,并不怎么打動女人,而他的妻子其實也早就厭倦了他。但在療養(yǎng)期間發(fā)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卻徹底改變了這段婚姻的命運:女演員出于義務前來探望丈夫,當?shù)氐呐藗円幌氪巳司尤挥羞@么美貌的老婆,紛紛覺得他很有魅力起來,爭相獻殷勤,而女演員看到外界如此架勢,立刻也覺得我老公竟然這么有女人緣,忍不住重新審視他,越看越愛,激情再度燃燒起來。2003年,瑞典哥德堡大學的托拜厄斯·尤勒和克里斯托弗·約翰森的實驗也證明了女性潛意識里覺得帶著婚戒的男性更具有魅力,從而將動物性選擇中的“黑琴雞效應”應用于人類的心理學中,稱之為“婚戒效應”。
幾乎在所有鳴禽中都存在著學習鳴叫的現(xiàn)象,學習鳴叫的過程會涉及到向其他個體學習。 Freeberg將鳴叫聲不同的兩種牛鸝進行交叉養(yǎng)育實驗,以便了解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配偶選擇的關系。幼鳥所選擇的配偶都是來自它們的養(yǎng)父母所在的種群[6]。這表明,配偶選擇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另外實驗還表明雄性幼鳥學唱時總是模仿成年養(yǎng)父的叫聲,而對雌鳥最有吸引力的叫聲也總是與其養(yǎng)父發(fā)出的叫聲最為相似。
參考文獻:
[1]張大勇. 2000.理論生態(tài)學研究.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75 ~108
[2]韓杰,李慧慧. 2011. 生物學教學.天津2011 年( 第 36 卷) 第 9 期
[3-4]楊林秀,和兆榮.2013. 云南大學學報. 35( S2) :364 ~367
[5]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斯蒂芬·普魯特-瓊斯的某篇論文
[6]尚玉昌.2013. 動物行為研究的新進展(六):性選擇和配偶選擇.北京.自然雜志第 35 卷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