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霖
媒體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的流行、新媒體的傳播,使得受眾的生活方式、藝術體驗方式、審美體驗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也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技術環境下,電視媒體也有著新的發展機遇。雖然傳統地盤已被互聯網所蠶食,但是電視媒體同樣也借助技術融合進入了網絡領地,獲得了更多元的傳播渠道,延伸了電視市場空間,為電視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電視新聞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多終端收視和即時傳播成為現實
首先,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受眾將更多通過移動平臺收看喜歡的電視新聞節目。其次,移動平臺以網絡為依托,觀眾可以隨時選擇任意時段的電視新聞節目,打破傳統電視新聞的時間限制。因此,隨時隨地收看電視、并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定向接收是必然的趨勢。
(二)電視新聞節目概念將被視頻信息流所替代
電視新聞來源必將更加豐富多樣。原本只是信息接收者的廣大受眾,已經逐漸開始成為新聞的發布者,成為各大媒體新聞來源的巨大資源。例如,隨著微博技術的成熟,網民可以隨時隨地將目睹的新聞事件發布到網絡平臺上,這種發布方式的直接性、現場性是傳統電視新聞無法比擬的,必將使新聞報道更加多元化。
(三)受眾參與將進一步增強
受眾在網絡發達的背景下消費電視節目,主動搜尋、即時互動成為收視中的常見現象,這將革命性地改變電視消費的形態,必然反作用于電視節目的制播,改變電視節目的生產模式。例如杭州電視臺的《直播12345》節目通過跟蹤消費者對質量問題的投訴,將投訴過程直播,并且作為一個全媒體、開放式的平臺,除三屏(電視、網絡、手機)互動、多點直播外,受眾還可以隨時參與到與主持人、嘉賓的對話中。在未來的電視新聞播出中,受眾既是觀眾,又是評論者,甚至能扮演節目制作人,個人制作新聞視頻并借助網絡傳播,還可以在評價、推薦分享、智能化搜索等方面構筑多層次的交流平臺。
(四)新聞制作技術的立體化
臺灣“動新聞”的出現,充分展示了“虛擬現實”技術的魅力。雖然備受爭議,但能夠真實地展示出現場的情景,降低新聞制作成本。在民生新聞中,目前國內大多采用演員再演一遍的方式制作;如果采用虛擬技術,用動畫制作,可重塑當時的情景。隨著3D技術的發展,未來電視新聞可以在3D環境下播放,因此,可以使用3D模擬制作,增強現場感、真實感和視覺沖擊力。
(五)收視將實現個性化訂制
未來的觀眾不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主動獲取個性化的資訊。對于電視節目的制作者來說,這種需求意味著需要重構節目制播理念和模式,對事件進行更充分、更獨家的報道。因此,面向未來,電視媒體要在節目欄目化、欄目頻道化、頻道專業化的基礎上實行全媒體化、個性化經營,根據分層理論和多元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此外,基于強大的網絡檢索功能,公眾會尋求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視角的報道,新聞編排策略必然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二、新媒體的出現增加了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
(一)新聞內容的豐富多元
現在,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多,專業的新聞頻道不斷涌現,使電視新聞可以按收視對象進行細分,然后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創辦不同類型的新聞節目。
電視新聞節目中可以大量地融合報紙、廣播、互聯網、手機、微博等的內容,既有報紙的解讀,廣播現場連線,又有網絡論壇的互動參與,更有手機視頻直播、微博播報等內容,打造多向度、多視角的節目內容。
(二)傳播方式的雙向互動
新媒體能使受眾更好地互動交流,受眾具有更多的選擇和主動參與能力,短信、電話、網絡、微博等為觀眾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的空間,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單向線傳播向雙向互動傳播的跨越。
(三)報道方式的社會參與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攝像技術的普及,特別是DV出現后,影像拍攝者由專業人士擴展到普通大眾。每一個新聞現場的目擊者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報道者,向受眾自主發布信息。報道新聞不再是記者的專利,觀眾拍攝的新聞素材也常常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河北電視臺的《三農最前線》是一檔以農民為服務對象的新聞資訊欄目,2011年4月22日播出的《三農最前線》有一板塊《俺們村的老三哥》,就是讓普通百姓當“主播”,形式新穎、貼近生活。
(四)直播的常態化
我國電視新聞直播始于對重大新聞事件進行的直播,而非消息類新聞的常態化直播。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的一大特點就是以現在進行時的姿態與新聞事件同步,這種直播應當是大量的、日常化的,一方面以聲畫文字優勢充分彰顯直播的魅力,另一方面極大地強化觀眾的參與和互動。電視新聞現場直播不再僅僅是盛大的節慶活動,也不再是奢華的直播報道,而是常態化的新聞直播。
三、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策略
傳統電視媒體受到了互聯網沖擊已經坐實,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求得生存發展不可避免地要進行革新和調整。這不是一種媒介取代另一種媒介的過程,而是傳統電視媒體適應新的媒體環境自身動態的演進過程。
首先,創新內容的主題,充分發掘廣大網友的智慧,將網絡熱門話題、事件作為節目線索展開報道;其次,創新內容的敘述方式及講述風格,用故事化、草根化及本土化敘述方式將“硬”新聞“軟”化,既可以增強內容本身的吸引力同時有助于提升節目質量。另外,對信息內容的深度挖掘也是節目內容開發的體現,手機、博客、微信等媒體上的信息大多帶有個人色彩且分散、簡短,無法做到全方位解讀,電視媒體作為專業傳播機構能夠對離散信息進行梳理、挖掘,給出解釋性、分析性報道。
在當前愈加復雜的媒介環境中,媒體領域的競爭越來越凸顯了品牌優勢的競爭能力。電視媒體要打造自身的品牌競爭力就要通過制作差異化的節目內容和利用不同的傳播渠道等方式樹立自身獨特的品牌形象。而一旦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取得受眾的認可,便可以獲得高收視率進而取得更多廣告主的青睞,在獲得經濟效益同時提升自身在同行媒體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降低了媒介經營風險。
結語:媒體競爭日益多元化、慘烈化的當前,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都應該避免陷入盲目跟風、簡單模仿的同質化競爭,要根據所處區域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資源情況,形成地方特色鮮明的省級衛視辦臺方針。在具體節目、欄目的設計上,一定要認真分析受眾市場、資源市場,尋找收視市場的空白點,細分市場,努力打造形成局部競爭力的“產品”,明確定位、不斷擴大衛視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