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GDP總量大概為7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的GDP總量是10萬億-11萬億美元之間,是非常大的體量。未來20年全球經濟的增量會達40%,這意味著極大的市場潛力。每個企業都應該去想,新的增量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你在這里的份額有多少,以及如何獲得高于別人的份額。在很多新的變革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動向——數字化。企業應如何把握數字化轉型的市場機會呢?
首先要明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源動力不是技術,而是消費者的需求。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每個消費者真正成為上帝。他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比價、找到更好的推薦和評價等。消費者要的就是四件事:更便宜、更方便、更快捷(我要而且現在就要),獲得更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這樣極致的客戶體驗,是傳統企業很難提供的,也意味著,傳統企業不進行數字化轉型就沒有未來。像20年前美國的零售巨頭西爾斯百貨、凱馬特現在都破產了。
傳統企業有什么賣什么,對于消費者是誰、什么樣貌、怎么使用產品一無所知。要想了解每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靠人工幾乎做不到,而且成本極高,必須靠技術、靠算法、靠數字化。講人工智能、算法,貌似很高深,其實基本原理很簡單。比如,一副撲克牌洗亂了,讓你重新排序,首先按花色排,然后按大小排。你先拿起一張牌,然后拿起第二張,第二張是在第一張前面還是后面,你腦子里就有一個算法。你又拿起第三張,這時就有三個可選位置,你也有一個算法。人腦排52張牌沒有太大難度,但要你給1億張牌排序,人工就做不到。對企業來說,如果你服務1億或10億用戶,要了解每個用戶的使用習慣,包括他如何購買、如何收貨、如何使用等,就需要通過數字化來記錄。一方面對數據進行分析,更重要的是預測未來用戶需要什么,應提供什么產品和服務,這是數字化帶來的巨大價值。
做數字化轉型,很多企業都知道前端做什么,比如怎么服務客戶,怎么研發產品,但往往忽略企業內部也要進行數字化改造。企業需要一個數字化團隊去思考在新的時代,業務模式什么樣。那種基因里就是數字化的企業,每天都在拓展新的疆土。比如亞馬遜原來只賣書,后來賣百貨,現在做云計算等;阿里巴巴有一個平臺,原來以中國為主,現在拓展到全球,德國的小企業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把東西賣到中國。
傳統企業要做數字化轉型,第一,要有人才,核心團隊要懂數字化技術,也懂業務,沒有被條條框框限制,有非常強的服務客戶的理念和導向;第二,一定不能把數字化的新業務和老業務混為一談,要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部門或業務來開展;第三,要從頭開始構筑新的業務模式,比如,IBM原來的業務模式是賣主機,現在向服務轉型,客戶用一次他們的服務付費一次。所以,數字化時代的業務模式不是以一次性賣產品為主導,而是提供一種持續性的服務。最后一點,要有執行力。數字化轉型要由企業一把手推動,需要至少每個星期了解一下進展,找到問題,克服一個個障礙,這樣你就能走到最后,笑到最后。▲
(本文作者為世界著名管理咨詢大師、暢銷書作者,本文根據拉姆·查蘭在《中國企業家》雜志社與木蘭匯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的演講及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7-04-22